近期,江西某高校食堂学生吃出疑似老鼠头事件上了热搜。就在事件发生不久,在多方“努力”下,反复确认,应该是鸭头,并且当事学生也确认是鸭头。

但网友的“热情”还是没有丝毫减退。与其说是热情,不如说是疑惑。很多人看到图片,纷纷讨论,以后还能不能吃鸭脖了,这看起来明显不是鸭头之类的,就是老鼠头啊,你看那獠牙,毛发等等。不知道是图片问题还是角度问题。许多网友包括笔者第一眼,难以确认是鸭脖或者鸭头之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顿时网络炸了。网友戏称: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鼠为鸭。大家都感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战!为何如此?

根据最近的某机构的调查,中国政府的公信力满意度在89%,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之间是心连心的。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现在的网络舆论都存在着“一窝蜂”的现实弊端。不同于信息时代的处境,当我们眼见为实的时候,我们对发生在眼前的事情,或者是相关公权部门的调查和结论是十分自信的,因为这是在眼前发生的,我亲眼看到的还能有假?这种朴实的观念根深蒂固。而身处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某个事件的出现,往往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十分局限性的网络语言呈现,很多时候它只是事件的一个侧面,众多网友看到的并没有亲身经历,只能从这些信息中甄别,难免会有以偏概全,对事实认识不清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对事件结果,包括权威机构的额调查结果不“感冒”的“共识”。心理学上的“跟风”就是这样的道理。

其次,政府公信力表现在对事实澄清基础之上的唯一性。很多时候,某一个被质疑的事件发生,都会有相关部门调查,将结果公布出来。但这只是第一步,这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信息时代舆论监督的第一步。但很多地方、很多部门在特定时间对此产生了不同的额事件调查结果,舆论想当然地会认为相关部门在“闪烁其词”,前后不一致、掩盖事实等不同言论随即爆发出来。这个时候,更多的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掩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舆论的发酵有时候是“双刃剑”,它在督促事件进展的同时,也会滋生很多不一样的问题。由此,政府公信力被质疑或者削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网友甚至怀疑是校方“买通”学生作证的时候,相关部门应该注意到事态的发展。必须给大众一个更为确切的交代,一味地“抢占”舆论的“道德制高点”,显然不是相关部门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