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桥以北,是颛桥。

北桥与颛桥相邻,且都枕着沪闵路。

北桥是有故事的北桥,

颛桥也是有故事的颛桥。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季,我们邀请了北外田园高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鹤鸣颛溪》。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关于老街生活素描。一起跟着声音,看看南北老街的格局和风景……

点击收听朗读

老镇街市如何形成,外来人口对城镇发展的贡献,这是一个饶有兴趣和有意义的话题。

改革开放以后,颛桥建设了许多条新街市,然而老镇风貌七成依旧。虽然横贯东西的市河被填埋建路,前东街及彭家河埠、河南滩被拆或改建,但是南北老街和西街基本格局未变。

颛桥北街长约近百米,百年来主要有张姓、周姓两家。张家人丁兴旺,后辈颇有业绩。祖上张蒙东来自江西,在太平天国后期(1860年后)落脚颛桥镇北张家塘(光华路农业银行处)。字张蒙东始张家至今已有六七代。北街东侧张家街面房连续有六间,大约建于上世纪初始年代。张氏家族第三代有张凤三、张风硕、张风皋,同族有张德堂、张德明、张寿南、张寿杰……,其中二户开过米店,一户开烟酒店。张氏族人在后东街南侧也有四间平房,房屋南还有一块菜园。南侧有张德明、张寿南住宅。张家名人有张翼(张凤三),办小学教育、办民众教育,参加湖南衡阳抗战,曾蜚声江南。张翼父亲张国华是同盟会员,在上世纪初曾创办颛溪学堂。20年代中期,张翼继承父志担任颛桥小学校长,扩大校舍、增设高小、创新教育,后来又到南京晓庄师范深造,回来热心办民众教育。张翼侄儿张寿钰上世纪60年代曾任颛桥文化站负责人。

北街西侧一大半房屋是周姓人家,有曾是颛桥镇首富周仪隆周家以及周家老宅与新屋。周家老宅街面房有四间,二进院落,有二重仪门,建于一百几十年前;新屋街面房五间,一进院落,上世纪20年代翻新。先祖从周松润始,有据可查的已有七八代,周氏第三代周承郁一脉有家谱记载,子子孙孙先后累计有一百多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北街有周长龄家开的染坊、周秋生家开的布庄、花边手套社。50年代,周杏生有一间房出租给张老板开鲜肉庄,周秋生有一间房出租给曹行人叶老板开打铁店。

“周仪隆”先祖何来,笔者不详。“周仪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扩建。宅院坐西面东,前后三套院落,有正屋、厢房等大小房间数十间。上世纪50年代头五年,“周仪隆”曾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连队与营部。60年代用作颛桥公社办公地。

颛桥南街受保护的陈家住宅

南街东侧有许多陈姓人家,先祖陈德昌夫妇与光绪七年挑着货郎担从江苏丹阳到颛桥南街落户,后做买卖面粉生意。生有陈金书、陈守荣、陈守廉等三男三女。一百三十多年来,陈家子子孙孙近百人。上世纪初,陈金书、陈守荣翻建房屋,在南街北段造有街面房六间,前店后工厂,经营米业、面制品业,有多种经营碾米、碾面粉、摇面条、馄饨皮及轧棉花等,上世纪50年代前期在南街还可以看到手摇面条、馄饨皮,看到脚踏机轧棉花。陈守廉是水利工程师,解放前曾在江苏省导淮委员会工作,解放后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生有5男3女。上世纪20年代在南街中段造起了三开间门面的走马楼(是镇上最漂亮的一幢楼),楼东边又造二排平房,先后造了七八年。上世纪50年代前期,陈家三间街面房曾用作中国人民银行颛桥支行营业所,也成南街一道风景。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季,我们邀请了北外田园高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鹤鸣颛溪》。在《鹤鸣颛溪》里我们尽可能地收集、整理此地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些曾经或现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车夫走卒,无论是过世的,还是健在的,他们是千千万万颛桥人的缩影。

6月1日起,第二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周文铨、陈振华、张寿钰等

朗读:北外田园 高一(2)班 金喆

编辑:汤婧娴

文字内容:明镜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