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河南商丘。有学生发视频称,高三离校前班上订的蛋糕被老师砸坏,很多学生都被气哭。对此,学校称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孩子在学校吃蛋糕,避免铺张浪费。相关条文都贴在墙上,孩子们要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考前夕孩子们心理压力比较大,会安排心理老师配合家长跟孩子们进行沟通。

高三学生购买蛋糕被纪律老师砸坏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这名学生在庆祝自己生日时买了一个蛋糕,但被纪律老师当场拦下并摔碎。这一事件引起了不少争议和质疑,有人认为老师的做法太过严厉甚至是不合理的,而有人则认为该学生违反了校规应该受到惩罚。
然而,在此次事件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老师的行为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什么影响?

在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有义务维护校纪校规以及课堂秩序。因此,在处理类似违反校规行为时采取某些措施也是正常的做法。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事情背后潜在的问题。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情感、身体和认知等方面都经历着剧变。他们的心理也特别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事件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采取过于严厉或不合理的措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在被硬性打压或惩罚时,学生往往会感到委屈、无助、恐慌等强烈情绪,可能发泄到其他地方去。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和引导,在长期积累之后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和疾病。
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我形象和认知会受到影响。根据社会认知论的观点,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他所处的社交环境以及社交互动中得到的反馈信息。因此,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老师需要注意如何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反馈信息,避免将消极评价与个人身份相联系。

在类似事件中应该如何有效地处理呢?首先,纪律与关怀并非二选一。即便是违规行为,可以通过关怀和引导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打压或惩罚措施。
其次,老师应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技巧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可以人性化的处理问题,将自我认知、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培养纳入日常教育中。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生在校内外所受到的影响,非完全是教师所左右。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关注和支持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倡导尊重与宽容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处理类似事件时,我们需要维护纪律和规章制度,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潜在影响的问题,平衡二者之间关系。
我觉得这事情老师办的不地道,学校有规定不允许吃蛋糕或许怕中毒可以没收,让家长带回,没必要砸掉,多影响学生高考前的心情。
老师在没收之前跟同学们解释一下,在考完之后给补一个,这不是两全其美!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