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峰海拔8450米处,范江涛发现了倒地的登山者L女士——她右手没有手套,已冻得发黑,左手只有一只抓绒手套;身旁没有其他人。这是一名被夏尔巴放弃的登山者。经查看,她的氧气已用完,脸部已覆盖薄冰,手已冻伤,生命体征微弱。

救还是不救?在夏尔巴向导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范江涛和谢如祥还是坚持救人,并以1万美元的酬金,说动向导一起将L女士送回C4营地。“必须得救,这是应该的,哪怕是一具尸体也要带下去。”这是57岁的谢如祥的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00米以上无救援”是登山界的惯例。在当时情境下,完成救人壮举,堪称奇迹。换言之,如果没有范江涛和谢如祥的义薄云天,没有他们的坚持,L女士不可能获救,她的生命结局也可想而知。

当救人佳话传出,一种想象中的知恩图报叙事也已形成于世道人心:获救者不仅主动承担1万美金,还额外予以适当弥补,令美德延续。毕竟,不止于1万美元的付出,放弃登顶更意味着巨大的牺牲,这种牺牲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弥补。正如范江涛所言:“不止是我和祥哥没有登顶成功,我们B队4人受此次救援影响,最终就1人登顶。”想起40多天的辛苦、近40万元的投入和登顶目标付诸东流,范江涛在救援时甚至大哭一场。

对救人者的复杂心情有所体恤,并作出积极表示,这本是获救者与救人者“双向奔赴”的最美协奏。不成想,现实却是骨感的,“1万美元”竟成为一个麻烦,让善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彼时情况紧急,亟待重金激赏向导。在那样的高度,空手行进和正常呼吸尚且困难,遑论背人和搀扶。因此1万美元对救人信心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可谓花得值,也必须花。这是任何一方都应该承认的事实。

“最后的救援费用是我们自己出了,我跟祥哥各出了5000美元,昨天(3日)已经给了夏尔巴向导1万美元。”范江涛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救了人,放弃了几十万元,放弃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最后还是我自己出钱。我挺生气的,但是我不好多说什么,但我非常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就酬金性质而言,救人者确实没有明确说明这笔钱系代付,将来获救者当还。实际上,这次救人行动,完全是在私人语境中完成,且遇险者一度无法说话,自然没有“签字画押”的条件。这也为日后的立场不一埋下隐患。坦率地说,即使升级为诉讼之争,这1万美元该谁认账,怕也纠葛不已。这也是范、谢决定自己承担的原因之一。两人行事高义,即便心怀委屈,也不作无谓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