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律师

北京中雄律师事务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中雄律师事务所是经北京市司法局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多数工作人员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聘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家教授和公、检、法的离退休人员组成的法律顾问团,为北京中雄律师事务所的业务保驾护航,并成立北京中雄律师事务所重大疑难案件部,专业代理各类重大疑难案件。

服务领域:法律顾问、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工程建筑、房地产、房屋买卖租赁、拆迁、物业、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商事仲裁、侵权、医疗、疑难诉讼、保险索赔、交通事故等。知识产权。劳动争议仲裁、诉讼。证券、期货、现货、基金。金融、PE/VC投融资、私募股权投资、信托、主板、创业板IPO。国际贸易和信用证合同纠纷、涉外贸易。刑事辩护、代为取保。行政诉讼。组织法学专家咨询论证。

北京中雄律师事务所重大疑难案件部。为了解决人民没钱打不起官司,和花钱打不赢官司的后顾之忧,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和有资产人担保的情况下,实行先代理后收代理费(律师出去办案的交通食宿费必须先交)。先代理后收代理费的规定以合同为准。

拆迁律师

金山区金山卫镇永联村是典型的动迁村,2002年至今,98%的村民因拆迁“上楼”成为了居民,分散在飞虹南村、山康花苑、古城新苑、御景龙庭等11个小区。曾经的村民拥有了“双重身份”,但也使永联村面临着“尴尬处境”:距离远、管不到;居住分散、凝聚力弱;办事效率低、缺乏情感认同等等。

但短短几年,永联村就发生了大变化,村民的幸福感日益提升,比如,村民享受的各项福利,“家门口”就能够办理;村里组织活动,村民参与度越来越高;村干部定期开展“敲门”行动,及时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事……

近期,记者走访了永联村,探寻乡村治理背后的“幸福密码”,看村干部如何整合各类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办公室“搬”进社区,村干部开启“下沉式”服务

“下楼的功夫就能申请,不用专门跑村委会了,这个办事窗口很方便。”前不久,家住山康花苑的杨先生在小区的党群服务点为父母申请了尿布。他口中的“办事窗口”正是永联村的“一门式”服务窗口。

据了解,为方便村民高效办事,2019年,永联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按照“一窗受理”的服务方式,在山康党群服务点打造了“一门式”服务窗口,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福利领取、矛盾调解等全方位、常态化的“不打烊”服务,实现“进一门办多事”基层服务效能“再升级”。

“由于户籍关系还在村里,一些事项仍需到村委会办理,但有的村民不清楚相关政策,可能要多跑几个来回才能办好,尤其对于老年人群,多有不便。”永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玲玲说,“设立‘一门式’窗口后,村民可以联系窗口值班人员,在‘家门口’完成业务办理,效率提高了不少。”

如今,“一门式”窗口受到村民的普遍好评。“办事不用来回跑,也不担心漏拿材料。下楼就直接办理,蛮灵的。”这样的办事效率让村民们连连称赞。

“村居联动”共治理,融合发展“一家亲”

前段时间,明卫居民区、永联村、八一村、横浦村就小区地下车库进出口道闸改造的相关事项达成了共识,并举行了村居结对签约仪式。

原来,在大调研“集中回访日”活动中,有多位居民反映地下车库道闸和小区大门进出口道闸不匹配,造成小区地面停车困难的问题,于是,明卫居民区就联系了居民户籍地所在地永联村、八一村、横浦村,希望通过结对共建,在改造小区大门进出口道闸的同时,能共同出资对地下车库道闸进行改造、升级、维护。

事实上,除了“道闸改造”项目,南门居民区睦邻花园建设以及东门居民区邻里中心软硬件提升工程也是永联村实行“村居联动”发展的真实写照。

“虽然村民成为了居民,但只要他们有需求,我们的服务就会及时跟上,与居民区一起绘就社区民生的‘幸福圈’。”俞玲玲说,“每周四,我们的村干部都会到东平居委会坐班,和居委会干部一起访民情、听民意、解难题,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切实增强村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据了解,近年来,永联村和居民区始终坚持齐抓共管、联动融合,致力于在基层治理、人居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做好“联”字文章,实现了资源共享、困难联解、实事共办,真正把实事办到村民心坎上。

打造特色“睦邻点”,留住乡村“人情味”

“阿婆,来给你们送土豆了,刚摘的,很新鲜。”近日,俞玲玲来到金康花苑睦邻点,将从“联心菜园”采摘的土豆送到老人手中。老人们接过土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前段时间,俞玲玲在睦邻点实地调研时发现不少老人存在生活孤单的现象,便和毗邻党建结对单位、结对居民区商量,通过开展“送温暖”走访慰问的形式,给予老人更多的温暖关怀,切实将调研发现的“问题清单”变成“服务清单”。

事实上,睦邻点不仅是社情民意的汇集地,也是集议事、公共活动、社区服务于一体的阵地。依托睦邻点,永联村不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将健康知识讲座、文艺表演、量血压等志愿服务送到村民家中,让他们感受来自“娘家”的温暖。

“整村动迁后,村民分散在各个居民小区,为进一步凝聚民心、促进自治,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征集村民意见建议,最终决定打造睦邻点,让村民们有情感连接的阵地,切实营造和谐温馨的‘睦邻文化’。”据俞玲玲介绍,2016年起,永联村紧扣群众需求,在3个小区打造了3个“睦邻点”。

关于“祖国”的研学旅行

“为什么最想来北京?”北京行开启前,玉树少年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回答最多的是:北京是首都。

短短几天过去,玉树少年的北京印象,已从课本上“伟大祖国的首都”,具象为一个个近在咫尺、身临其中的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具象为与他们一路相伴,从生疏到亲切,从初识到信赖的北京大朋友和小朋友。

站在慕田峪长城脚下,本想“用脚步丈量长城到底有多‘长’”的电周松保惊叹,“原来长城这么雄伟”。

游览故宫之后,喜欢研究民族文化的卓玛措有了一个新想法,“故宫的建筑宏伟壮观,我们家乡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我想研究这些建筑风格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从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建、古迹,到充满现代科技的博物馆、纪念馆,几天来,这些跨越多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丰富着自己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这些宏大概念的认知。

“六一”清晨,玉树少年换上民族服装,戴上红领巾,如愿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4点47分,国歌响起,这些从2500公里外赶来的藏族孩子目视国旗、高唱国歌。

想与仪仗队战士同框合影的电周松保说,自己的梦想就是穿上军装,“因为军人可以保家卫国”。

生日就在“六一”的闹增拉毛,在天安门广场迎来自己16岁生日。她理解,“与祖国一起成长,就是不管是祖国的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在一起,一起参与,一起努力”。

归程也是启程,带着温暖出发

6月4日,玉树少年踏上归程。

“回去要好好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来北京踢球。”结束北京之行前,阿斌笑着跟记者分享更大的心愿。相比五六天前初到北京时,他的笑容更多了,话也更多了。

在机场,孩子们与一路照顾他们的北京叔叔阿姨道别。13岁女孩索南拉吉让叔叔阿姨在自己手提袋上留下姓名和电话,“一定要来看我们呀,欢迎到我的家乡做客”。

离开北京前,闹增拉毛用“温暖”一词形容自己的北京体验,“这次在北京度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玉树藏族青少年北京行”是中新公益“圆梦计划”的首场活动。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表示,“北京行”是这些藏族福利院孩子的圆梦之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之旅,也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希望通过这次特别的“六一”活动,将温暖传递,让孩子们眼中有希望,心中有梦想。未来“圆梦计划”将帮助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筑梦、追梦,圆梦,让孩子们有更难忘的童年记忆,更可期的幸福未来。

几天下来,让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郭虎春感触最深的是孩子们收获的自信。“这些孩子不仅是第一次到北京,很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对他们来说,‘北京行’是一次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机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的自信、自立、自强的种子,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玉树州委州政府副秘书长马超鹰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繁荣昌盛,感受到全国人民对玉树、对藏族地区的关心和帮助,希望孩子们立志向、敢奋斗,将来为家乡发展,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关心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让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

满怀温暖与梦想,40个藏族少年已经启程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