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1951年10月7日晚8时,在庆祝国庆的越剧晚会上,清丽悦耳的唱曲声从台上悠悠传开,为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添了抹绚丽色彩。

当时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与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一起落座观看,不时与周围人闲聊两句。

有一名坐得近的中年女人也趁机凑了过来,低声对毛主席说:我给您带了两袋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来自江西,说带来的都是些泥鳅干之类的土特产,是井冈山的乡亲们知道她要来北京见毛主席,高兴得像是过了个丰收年。

纷纷把东西拎到她家里、递到她手上,叮嘱她一定要送给咱们的毛主席,都是每家每户的一点心意。

众所周知,我党纪律严明,其中由毛主席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是被人们所熟知,而作为这项铁律的提议者与拍板人,在一般情况下,毛主席绝不会收老百姓的礼。

但这次却不同,出乎意外的是,毛主席听完后很是高兴,并未拒绝这份好意。

这便不由令人感到好奇,这位从江西来的女观众究竟是谁?主席怎么就同意收下她送的土特产?他们难道早就认识?

受邀参加接待会

这位来自江西的女观众名叫邹亚春,她与毛主席的确多年前便认识了——他们是曾并肩战斗过的战友。

只不过在一次突围行动中,她不幸被国民党的军队抓住并收押,也因此和原部队失去了联系。

过去这么多年了,新中国成立后她继续留守井冈山,完全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竟还有机会能再见到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很平常的一天,她还在忙着手头的工作,却收到了一封自远方而来的信——信封上印有“急件”和“密件”两个红印章。

她当即便绷紧了神经,心想,难道是组织有了重要任务需要她去完成?

她找了个安全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拆开那封信,里面却不是她所猜想的重要任务,而是一封请柬:

订於一九五一年九月三十日下午七时在怀仁堂举行招待会,敬请光临,毛泽东,凭柬入场。

邹亚春呆愣许久,继而涌上心头的是难言的激动与喜悦。

毛主席没有忘记她,她可以去北京见毛主席了!

这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很快便传开了,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她,带来了自家的一些当地特产,还有新的衣服和鞋子。

他们请亚春帮忙把这些特产带去北京送给毛主席,他们说:“亚春,去北京见毛主席,要穿好一点,不能丢了老区人民的脸。”

邹亚春感动极了,连声承诺:“我到了北京一定把大家的话带给毛主席,一定把大家送的东西送给毛主席。”

到了北京,毛主席在北京怀仁堂接见了一众受邀而来的红军代表。

邹亚春心情激动,目光一直追随在毛主席身上,当毛主席走到她面前,亲切地慰问她当年与部队失散后的情况时,她立刻如实汇报。

“阿春,你受苦了,你是好样的!”

这是毛主席对邹亚春说的话,当年那样的困境她都撑了过来,现在却因为一句话瞬间涌现了泪意。

毛主席还关心了她目前的生活情况,说着说着,两人一起回顾起当年在井冈山的难忘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因为还有其他的代表在,两人没能交谈太久,邹亚春也没找到合适地时机告诉毛主席乡亲们的情义。

直到10月7日的那场晚会,邹亚春终于完成了乡亲们的托付,把他们的心意讲给毛主席听,把那些跟随她一起来到北京的土特产送给毛主席。

那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啊,井冈山又有着太重要的意义。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毛主席欣然接受了这份自井冈山而来的赠礼。

而井冈山对邹亚春来说,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邹亚春第一次踏上井冈山是在1927年10月份,她跟随秋收起义的部队一起去到了井冈山,在那里,他们一起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那支部队是由毛泽东率领的,所以邹亚春有幸上过毛主席讲的课,也是在那堂课上,她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毛主席。

投身革命的少女

那可以算是他们第一次正式见面,当时是刚上山没多久,上课的孩子不只有邹亚春,还有一起上山来的女孩,年纪也都相仿。

孩子们正值思想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而毛主席的那堂课,着实让她们受益匪浅。

从那之后,她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去,而邹亚春是姐妹中最拼命、最吃得苦的那个。

她优秀的表现被许多人看到了,其中就有毛主席,他记住了她,也记住了她的名字,还会亲切地称呼她为“阿春”。

认可与鼓舞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这位井冈山上的阿春跟随部队去战斗、去宣传、去照顾伤员……

她做了很多事,完成了不少任务,也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同胞的牺牲。但革命是会流汗流血的,不能因为怕痛就不去做该做的事。

她数不清有多少次为战友的伤情落泪,又有多少次站在一张张蒙面的白布前暗自指天发誓。但她从不曾畏惧敌人的刀枪,从没想过求饶与退缩。

她有想过有一天自己或许也会牺牲,但她没想到,她的弟弟邹安泰居然走在了她前面,被敌人杀害时年仅十九岁。

姐弟俩的感情非常好,邹亚春此后每每想起弟弟都会潸然泪下,哪怕他们严格来说并不是在一个家里长大的。

那是一段漫长且难忘的往昔,要说的话,还得从多年前的一个晚冬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我们作为华夏子女无不为此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在这片岁月漫漫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灿烂独特的文化与不少惊世杰出的人。

但年长则积沉疴,我们也必须得承认我国是存在着一些陋习的,比如冥婚、缠足、童养媳等。

这些陋习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整治过,但在1916年,却是仍有人在肆无忌惮、习以为常地施行。邹亚春便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她于1916年的2月出生,是在湖南省一处名叫炎陵县的地方。家里不是什么有钱人家,准确地说是穷的家徒四壁。

她家是一户普通且贫困的农民家庭,家中大人每日很努力地劳作求生,日子过得节俭再节俭,却还是过得那样苦,穷得时常吃不起饭,在家里添了一张嘴后,更是雪上加霜。

无奈之下,她被父母卖给有钱人做了童养媳。家中得钱度日,她也能有口饭吃。那时候她还小,才八岁,不明白其中深意,只知道自己回不了家了。

被家人抛弃的邹亚春十分难过,在婆家的日子与其说是童养媳,不如说就是一个伺候一大家的下人。

要是这样继续下去,邹亚春可能根本跳不出旧时代女性的悲苦宿命,但这个时候她却迎来了生命中最大的转机。

那时,我们亲爱的祖国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有志之士纷纷寻找各种方式与入侵的敌对分子作斗争,百折不屈,九死不悔。

小小的邹亚春心中也燃起了的革命之火,在我党的队伍驻扎之时,她义无反顾地参加进了儿童团,晚上放哨,白天跟着那些大人一起去做宣传。

但这样的行为却触怒了婆家。她是他们买回来的,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她是他们家的私产,现在跑去掺和这种事,去给其他人当免费的劳力,无疑是可恨的!

他们指责她,骂她不正经不检点,甚至还对她拳脚相向,下手之重,直把人打得浑身是血才停下。

小亚春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了下来,心中那把火却燃烧得更旺了,理想信念也愈发坚定。

婆家人要让她长记性,没管她的伤,她咬牙忍着,身上疼痛不堪,直到她的弟弟知晓了此事,偷偷找来将她带去区政府治疗情况才开始好转。随后,邹安泰还将此事告诉了叔叔。

姐弟俩的叔叔是当区苏维埃政府的主席,在知道了邹亚春遇到了这样悲惨的情况后,他心中十分愤怒。

他找上了邹亚春的婆家,把邹亚春救了出来,并让她安置在儿童团里,在这里继续生活。

从此之后,邹亚春可以算是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而她的革命之路中最重要的一程,便是上了井冈山。那一年,她十一岁。

而那一年离她被国民党军抓捕,只剩下三年时间。

被捕入狱

1929年,因敌众我寡,在历经长达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后井冈山失守,许多革命同志牺牲,万幸活下来的也都负了伤。

邹亚春痛苦极了,却还是强撑着继续完成任务,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背起一位又一位伤员。

邹亚春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或许也会成为那一块块墓碑中的一员,但没想到现实却比想象要更加曲折些。

一年后,在一次突围行动中,她不幸被国民党的军队抓住,关押起来,并进行了严刑拷问。

大家应该都曾在一些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作中见到过敌人拷问革命者的场景。阴森的牢房,可怖的刑具,无所不用的手段和威逼利诱的言语。

哪怕知道电视里的情景都是演出来的,但光是看着,便令人感觉心惊肉跳、悲愤不已。

而邹亚春,是亲身经历者。这不是剧本里的一场场演出,而是实打实的、连续不断的酷刑。

但她的革命意志极其坚定,不管敌人使出何种手段,不管自己正遭受着怎样的痛苦。

她或许曾绝望过,但自始至终都咬定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个四处流浪的苦命人,根本不知道红军在哪,更不会知道他们有什么计划,

敌人刚开始根本不相信她的说辞,认为她只是还没见识到他们的手段,嘴巴还很硬。

于是一日复一日,他们从没停止过折磨,也开出过颇具诱惑力的条件,但最后他们一无所获。

于此,他们终于明白,她坚硬的不是那张嘴,而是胸腔里跳动的那颗红心。他们耗费了三年时间,把她囚禁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只是证明了这一点而已。

百般无奈下,他们将邹亚春押送回了五斗江,随便扔在了那个渺无人烟的地方,任由她因伤口恶化而死去。

万幸的是,有老乡恰巧路过,这才把邹亚春救了下来。她满身伤痕,但还活着。

既然还活着,那就要回到革命的队伍中去。邹亚春找到了部队,继续和曾经的或未曾谋面的战友们一起奋斗。

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了,她被安排留在边界根据地,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此闲了下来,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为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一口乡音声音洪亮地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群情奋扬,邹亚春自然也是为新中国欢呼的一员。她的理想,她拼尽一切想要完成的使命,就在今天,无论她身处何方,她都抵达了。但这并不是终点。

新中国成立了,那她自然是要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只要还能干得动,就要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那封自北京寄来的邀请、毛主席的亲自接见、1951年身处北京的三个半月,对她来说,是感动,是重逢,是继续向前的动力。

她回到家乡,继续努力工作,一有空就给人们讲革命故事、传递革命精神,活得平静且充实。

2009年,邹亚春也永远地离开了。但她打破旧时代压迫的勇气,在革命中一往无前的精神,却超越了生死,永远留在了史书上,激励着我们前行。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