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

即将拉开序幕

今年泸州有64548人将参加高考

全市设7个考区、常规考点19个

高考已进入倒计时

冲刺阶段该怎么准备?

有哪些注意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试安排

●四川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中的语文、数学(文)、数学(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均使用全国卷。试卷由省统一印制。所有考生都应主动了解并严格遵守省教育考试院在高考前公布的《四川省2023年普通高考考场规则》,考试期间应服从考点管理。

全省高考(一类模式高考除外)于6月7日、8日统一组织进行。各科目考试时间(北京时间)安排如下:

文史类考生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内容);理工类考生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内容)。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考试)满分均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满分均为300分;总分750分。

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除笔试外,还应参加外语口试。外语口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外语口试工作安排在6月9日、6月10日,由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组织进行。参加外语口试的考生应按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的规定报名。

泸州主城区考点怎么去

今年高考期间,泸州公交将按照“一校一策一线”方案,组织近200台、1400余台次定制公交,为主城区12所考点学校提供点对点服务,为莘莘学子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泸州公交将提前协调交警部门和学校确定定制公交用车时间、运行线路、车辆停放位置,由专人专车带队,确保高考定制公交安全运行、通行畅通。

同时,泸州公交将对途经考点的204、214、288、262、旅游观光等53条公交线路加密班次,确保各片区考生与考生家长便捷出行。

高考期间,泸州公交还将在考点学校周边的公交站点安排管理人员、小红帽志愿者进行值守,做好站点的现场疏导、秩序维护等工作。

考试期间,身份证遗失怎么办?

从即日起到高考结束,泸州市各派出所户籍窗口将为考生优先办理身份证,如果考生的身份证不慎遗失,可以前往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临时身份证或者打印户籍证明。派出所会优先为考生办理临时身份证,无需排队,最快20分钟办理完成。

如果是在考试当天办理,派出所会为考生出具身份证明信息,临时用于进入考场,几分钟就可以办理完成。

考生请注意:

1、考生前往派出所办理临时身份证时,需提供户口本、护照、驾驶证等其中一项身份证明材料。

2、为了能够更加快捷地办理临时身份证,需注意着装和发型的要求,拍照时不能佩戴首饰,尽量不要化妆。

3、做过脸部整形的考生还要注意,办理临时身份证时,必须提供在整形机构整形的证明以及整形前后的对比照片。

考生务必提前检查自己的身份证是否在有效期内,确保高考期间证件的正常使用。

绿色护考,“静”候佳音

近日,泸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高考期间“绿色护考”工作的通知》,切实落实属地和监管领域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结合实际分别制定“绿色护考”工作方案,公布噪声污染投诉电话,并开展专项执法,强化重点领域噪声污染管控。

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

近期,泸州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深入学校开展了“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考前减压主题系列活动。活动旨在有方向性地聚焦,有针对性地干预,缓解学生背负已久的压力,帮助学生放松心情,轻装上阵。

6月1日——6月10日

专业心理咨询师

24小时在线

欢迎致电

0830—2892355

(服务时间24小时)

0830—3110389

(服务时间08:00—21:00)

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联系方式

1.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咨询电话:028-85156581。

2.泸州市各区县招生考试机构咨询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2023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一起来看——

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过法网恢恢

【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伙同温某(另案处理)商议在考试中组织作弊,由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付“枪手”做试题费用。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摄考试卷子传给“枪手”,“枪手”作答后发答案给考生抄袭。参与者和组织者都被迅速抓获。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二、“李鬼”终难变“李逵”,以身试法不可行

【案例】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替考大学生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提醒】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步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防替考等舞弊行为。考试虽可贵、诚信价更高,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蛊惑,以免上当受骗,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三、避开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入场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依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法规】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高考期间,全国各地莘莘学子们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拼搏,在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也会进行集中回放审看,确定每一名考生有无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输了一场考试不重要,输了自己的人生才真是得不偿失。

四、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馅饼”有“陷阱”

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某某同学被录取到某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从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广告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看,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行为问题。虚构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过分的夸大和宣传、以学生和受益者的名义来进行虚假宣传已成为培训机构实施欺诈惯用的把戏。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二)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保证考生“包过”,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切勿听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五、“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涉考“恶作剧”不可碰

【案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有关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开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另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试题”,同样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提醒】律师和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考生切勿为了娱乐他人,最后“愚了”自己。

根据公安部“净网2023”专项行动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一部署,202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会同教育等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依法严惩组织考试作弊及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违法犯罪人员。高考前夕,各地公安机关已陆续侦破一批组织考试作弊案件和涉考诈骗案件。

公安机关、教育部门提醒,考生切勿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进入考点考场,以免触犯考规考纪;切勿相信售卖高考试题、答案等网上信息,以免上当受骗。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代替考生考试,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等行为,严重危害国家教育考试安全,侵犯考生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公平公正,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作弊罪,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经营罪和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等罪名。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严重破坏国家教育考试秩序,涉嫌违反《教育法》。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将持续保持对涉考犯罪“零容忍”态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2023年高考安全,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近日,教育部统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各省(区、市)2023年的高考举报电话,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及时举报反映涉及2023年高考的问题线索。教育部及各省(区、市)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举报线索第一时间核查处理,坚决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高考加油

十年磨剑

只为今日

逐梦前行的高考学子

你只管奋笔疾书、安心考试

我们为你护航

愿你们金榜题名,圆梦高考!

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我们陪伴你们!请随手扩散此文,以行动助力高考!

来源:泸州青年、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