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坐落在上海市中心、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锦江饭店,其最初创始人是一个出身青楼名唤董竹君的女人。

关于锦江饭店的创办,除了董竹君外,不得不提到的另一个人物便是李崇高。这个一直不被世人熟知的名字,却是董竹君能成功开办锦江的最关键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江饭店

李崇高是四川人,和董竹君丈夫夏之时一样出身四川军阀。

李崇高第一次出现在董竹君面前时,是她离婚后最难的一段岁月。

当时正是1934年冬天,那年上海的冬天比以往更阴冷。而此时已与丈夫分居离婚五年的董竹君,独自带着四个女儿的董竹君正面临母死、父重病、失业、欠债的艰难困境。

此间的董竹君租住在类似于贫民窟的上海美华里二十号,这里极其偏僻,但对于当时的董竹君来说,她已经非常满足了, 毕竟,有个庇护所,她们总不至于流落街头。

为了贴补家用,她还将租住的房子出租了部分,做了二房东后她们的房子虽然小了,但每日的菜钱总算是勉强出来了。

除了租金外,董竹君当时唯一的收入就只有大女儿夏国琼教钢琴挣来的那点小钱了。

在既要负担孩子们学费,又要负担父亲医疗费的情况下,这些钱显然不够。可此时的董竹君只能眼巴巴这样将就着过着,家里能当的东西已经全当了,可她们的资金漏洞却越来越大。

一日,就在董竹君坐在窗边发呆时,她的门被敲响了。董竹君飞快地起身整了整衣服,一边应声说“来了”,一边朝镜子看了一眼,然后她走到门口下意识地挺了挺腰后打开了门。

一个身穿灰色西装的陌生人立在董竹君门口,她正准备说什么时他率先自我介绍道:“你好,我是四川人李崇高,未打招呼突然造访,您不介意吧!”

董竹君愣了一下后赶忙站到门边微躬身说:“李先生,哪里的话,您快请进。”

进门后,董竹君去倒水的当口,李崇高四下看了看她的屋子道:“因为你带着孩子离开夏家后,四川社会舆论轰动一时, 我也被这件事吸引,钦佩你,故特来拜访。打听几天,问了好几个朋友,才知道你们住在这么偏僻的地方。”

董竹君听完这话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后她抬头看了看自己的屋子接茬:“确实简陋了些,不过却是干净的,里里外外我每天都打扫。”李崇高点点头继续道:“我看你们母女这样的生活总不是长久之计,听说你也会经商,我愿意资助你一些钱,让你先做点生意,把生活问题解决。”

董竹君听到这儿嘴微微张了张有些疑虑地看向李崇高,李崇高见状忙道:“你别误会我,我是曾留学法国后来投笔从戎的,我之前在四川领导土队伍,这次是途经上海去日本购买枪支。我想着购买枪支的钱也够,可以从这笔钱里借你两千元。”

“这……”董竹君听到这儿更加犹疑了。李崇高见状忙站起身道:“你不要怀疑我是坏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你既然有女中丈夫的气概那就直爽些!走大路,不要走小路。钱本来是为人支配的,只要用得有意义,再多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换作普通人,面对突然送上门的钱财,即便是不义之财也会动心,何况还是这等来源明确的钱财。可董竹君毕竟是董竹君,她的素养和以往经历告诉她: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接受陌生人的馈赠。

所以,面对李崇高的好意,她沉默了。就在她正寻思怎么拒绝时,李崇高却进一步道:“你想想看,这点钱做什么生意比较适合?”

一提到做生意,接连数次创业成功的董竹君便不可避免地有些动心了,她认真看了看滔滔不绝的李崇干,只见他两眼光亮、神色正然,完全是一副侠肝义胆的模样。

有了这种判断后,董竹君心里便更加有些心动了。但一想到昔日和她交往的党员同志和进步人士曾经对她的交代,她心里又有些疑虑了。“不知底细之人的好处,怎可轻易接受?”董竹君心想。

于是,董竹君待他说完后很礼貌地道:“您的这份好意,我非常感激,但我一时半会也拿不出主意来,要不改天我们再筹划筹划?”董竹君的语气很谦逊、真诚,于是李崇高很自然地同意了。走时,他还特地回头说:“我出发前会再来,那时我们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崇高走后,董竹君的便再也坐不住了。一想到她的一切可能因为他的到来而完全改变,她心里就止不住地激动。

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了近半小时后,她决定出门去找朋友商量下这桩事。

党员、进步人士商议后都认为:接受李崇高的资助既能解决全家生活、协助党的地下工作,就算是一件大好事。其中一位进步人士说:“并且,来者已经言明是‘借’,如此,等挣钱后还上不就行了!”

董竹君听完后心里基本已做出了接受李崇高好意的决定,可就在此时,李崇高却突然地消失不见了。

知道父亲时日无多后的一日,董竹君父亲董同庆突然一边咳嗽一边吃力地问:“上次你说的要资助你的义士钱给到你手里没?”董竹君一边忙不迭地给父亲抚摸胸口一边答:“拿到了,拿到了,我们有钱了。”

董同庆继续用微弱到几乎听不到的声音道:“阿媛啊,你说要是用这钱开饭馆,那能成吗?”董竹君看着父亲那双几乎已经没有光亮的眼睛坚定地道:“可以成功,当然可以成功,爹,你就放心吧!”

听了董竹君的话,董同庆干枯的眼里终于有了一丝笑意,他很欣慰地看着董竹君。

这丝笑容,是董竹君母亲过世后,她在父亲脸上看见的唯一一次笑容也是最后一次。

因为事先被医生通知今晚会是父亲的大限,无勇气看父亲落下最后一口气的他站起身在父亲床边:硬着头皮跪下与父亲做了最后诀别。

出父亲家门时的董竹君踉踉跄跄地往出租屋走着,她骗了父亲,她没有拿到钱,她心里不安,可若她能拿到能开好饭店,她便也就不算骗父亲,也就才可以让父亲瞑目。可他会再来吗?

幸运的是,董竹君父亲死后没几日,义士李崇高真的再次登门了,他直接将两千块钱也带过来了。

1935年,董竹君用这些钱租了当时上海法租界大世界附近华格臬路的房子,将这房子装修一气后,她便在此开了锦江饭店,当时这家饭店因为规模不大,还只是被叫做“锦江小餐”。

锦江小餐一进入市场便因其独具特色的菜式和精美讲究的装修而一炮而红,董竹君一家的生计也终于好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李崇高资助董竹君开办锦江饭店时,不仅提供了财力还提供了实际的帮助。他将自己的两个从四川到上海的学生安排进了锦江小餐,以帮助董竹君。

这两个学生便是董竹君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及的刘伯吾和温子研,最初,刘伯吾负责出纳,温子研负责采购。后来,刘被董竹君省委茶室副经理,而温则离开锦江独自开始创业。

而李崇高自己则在安顿完这一切后便迅速前往了日本,为了减轻董竹君的负担和开支,李崇高走前还带上了董竹君的女儿夏国瑛,并让她在日本念书学习。

用“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来形容此间的李崇高,当一点不为过。

然而,让李崇高自己怎么没料到的是,在帮完董竹君后,他竟然接连遭遇不顺。

锦江开业半年后,就在董竹君在信里汇报完现状后不久,李崇高却遭遇了不测。起先,是他被朋友背叛,一位彭姓友人拿到他汇过去买枪支的钱后竟私吞了。

此时的李崇高一筹莫展,买枪支的事搁浅就意味着他要做的事无法办。而另一方面,因为政治原因,他在日本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之后不久,经济等各方面遇到困窘的李崇高不得不向董竹君请求援助。

而董竹君则在收到李崇高的求助后,第一时间汇钱给了李崇高,而且,这一切她都坚持亲自去办。汇钱后,她还在信里安慰他:“我现在挣钱了,钱的事千万不要担心,都交给我。”

李崇高收到钱和信时,心里百感交集。想想,一年前,自己以帮助者身份出现在董竹君生命里。可一转眼,自己竟然成了主动向她寻求帮助之人。

考量再三后,李崇高接受了董竹君的建议暂时回了国。这以后,董竹君一直资助身在上海且经济遇到困境的李崇高。除了偿还李崇高那2000元外,董竹君还一直负担他的生活。

李崇高是个重情义的人,这种境况并非他所想,但当时的情况下他又别无选择,心怀内疚的他不止一次地向董竹君感叹:“想不到反而是你给我帮助很大,真是难以忘怀。”

李崇高是个有自己理想且自尊很强的男子,在上海待了一年多后,他便再次回到了四川寻找机会。可这一别,竟就此成了他和董竹君的永诀。

需要补充的是,李崇高离开前特意嘱托董竹君道::“锦江大有前途,但我弟弟是噜唠人,趁早把他的六百元股份及红利都算清给他为要,以免日后给你找麻烦。"董竹君当然照办。

从此处可知,李崇高是一个真正的义士,他自始至终都一直在为董竹君设想和考量。对于这样的李崇高,董竹君自己也一直心怀感恩。

真正的人品,看感恩,辉煌腾达以后的董竹君一直视李崇高为一生之贵人且竭尽全力去回报他,这种种,大约也是锦江能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可叹,命运弄人,1941年秋,因为政治原因,李崇高被蒋介石枪毙。收到噩耗时的董竹君正在菲律宾马尼拉。之后数日,悲痛不已的董竹君一直素衣素服为他服丧。

李崇高的离世对董竹君是一个打击 ,在她心里,李崇高虽已无法再帮助她,但他的存在对她而言就是力量。当这种力量突然消失时,董竹君心里也就此空下了一块。

李崇高去世的几十年里,董竹君一直未忘记他对她的恩情,她也一直在用她的方式回报李崇高。

董竹君不仅将李崇高的两个学生收作自己的学生,还对他们格外照顾。这种特殊照顾,锦江上下所有人都看得分明。

董竹君自己曾在回忆录中说到李崇高留在锦江的这两个学生时说:“我一直将他们视如亲骨肉。”的确,董竹君为他俩所做的,完全可以比得上母亲之于亲生孩子。

有一次,刘姓学生生病住院了,在他住院的四十多天里,即便再忙,她也坚持每天去看他。有一日,他接到老家来信,言父亲病逝家里即将断炊。董竹君知情后立即设法给他钱让他买田买地,之后,他结婚时董竹君还拿出二十两黄金为他交付房钱。

后来温姓学生欲开舞厅时,董竹君也给予了一笔数额较大的款项。

后来,温姓学生舞厅因为自己外遇出轨闹事而被关停后写下绝命书时,也是董竹君第一时间将他寻回安排在茶室养病。期间,为他请律师打官司做各种的,也是董竹君。

按理,面对如此一心为他们着想的董竹君,刘、温二人应当感恩。

可事实却走向了反面,或许是因为董竹君念在李崇高份上对他们太好的缘故,或许是他们本性太恶的缘故,温姓学生因肺病辞世后,刘姓学生竟为了钱财诬告董竹君谋害了温姓学生的命。

面对如此诬告,董竹君目瞪口呆,她自己在说起这段时将这次诬告形容为“百思不解的诬告”。的确,恩情不仅未换来任何回报,反而换来诬告,这种种换成谁,也会百思不得其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解决这场官司,董竹君不得不搜罗各种能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温的绝命书,舞厅盘出、债权人分摊款子收据,以及律师、会计签字的一堆证据。期间董竹君还接连生了几次病,此间她的心情可想而知。

俗话说“一碗米养恩人,一担米却会养仇人”,董竹君后来的困境大抵也和施恩太过有关。可这种“过”,说到底也仅仅是她懂得报恩善心结出的恶果。

直到后来的后来,把这场诬告处理完的董竹君才在刘的妻子口中,听到他诬告她的奇葩理由:因为董先生有钱。刘的妻子是个正义之人,面对丈夫的以怨报德,她反问道:“人民银行比董先生有钱多了,你怎么不去诬告他!”

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份上,1985年,刘姓学生过世时,年已85岁的董竹君还是差人发了吊唁的电报。

若李崇高在世,以他的为人和个性,他定不会让董竹君因为自己学生的缘故遭受如此的诬告。可这个如果,终究只能是设想,董竹君终究还是因为他这两个学生吃了官司、栽了跟头、吃了无数苦头。

但董竹君却绝未曾把这些怪罪在李崇高身上,她还在他人说“李崇高不识人竟安排这样的人进锦江”时缓缓道:“他那都是一番好意,他是多好的人啦!”

在董竹君97岁那年出版的回忆录里,有一个章节专门写李崇高,这个章节的名称是《父亲病逝,义士临门》,这里的“义士”自然是指李崇高。

文中,她的字句里满满都是对李崇高的感激和称道,在形容李崇高其人时,在论述她对他的印象时,她用的形容词是“侠气极重”。

在文章的末尾,她这样总结道:“我们母女在美华里处于绝境,幸而得到这位萍水相逢的朋友一臂之力,才有今日。我在这里向九泉之下的李崇高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盼望儿女们能饮水思源,永志莫忘!”

可叹,世间能做到“饮水思源,永志莫忘”者从来鲜少,多的,永远是刘、温之流。但也因为少,如董竹君这般饮水思源者,才越发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