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

字数:3517,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网络上有一些观点。即因为人的力量限制,而认为古代弩兵所用实战弩不会超过两百磅。以及直接断言古代单兵弩本质都是单体木弓(桑柘)……诸如此类,在资料研究。复原作品都较为丰富的今天出现这种论调,实在令人汗颜。故撰此文,以秦汉军用弩为例,讲讲弩的拉力与材质问题。

秦汉弩的拉力问题

首先是拉力。秦汉时期以“石”作为计算强度的单位。一石约可对标60磅。自汉简所见、汉代弩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分别为60磅、180磅、240磅、300磅、360磅、420磅、480磅、600磅。其中十石(600磅)之弩即大名鼎鼎的大黄弩,除十石大黄以外,未央宫3号建筑遗址出土的骨签中还记有“力廿石”(拉力达到1200磅)的大黄弩。

汉军在实战中主要装备的种类,则可见于居延简中反映的屯戍吏卒兵器。以3-6石弩为主,其中六石弩出现次数较多,三石弩次之。据此,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汉代实战用弩主要在180磅-360磅之间。绝非网上所谓不到200磅。

▲图源《行役戍备》

当然,正如前言所说,有些人提出质疑:“拉弓到200磅已是豪杰,300磅的弩是怎么拉得开呢?500磅和千磅的单兵弩怎么可能存在呢?"

首先,弩不同于弓,开弩可通过腰引、蹶张等方式,借助身体的力量进行开弩。如油管上一位加拿大华裔大佬,在2021年视频中尝试使用240磅的英式长弓失败(并提到他当时还在尝试冲击170磅。) ,但其在使用复原的二百多磅宋弩时,通过脚踏的方式可以轻松拉开。

当然,到300磅以上,确实很难依靠人力进行开弩了。但这不意味着300磅以上的单兵弩就用不了。这里就要介绍一些被广大网友所忽略的器件-上弦器。正常来说,300磅以上的弩需要使用上弦器(当然,二百多磅拉不开也能用,没限制),下图是一张流传甚广的汉蹶张弩兵画像砖,有些网友据此认为汉代没有上弦装置、其实这是看得少的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实际上,在汉代,腰引弩普遍使用了一种上弦器,射手自腰部以绳钩弦张弓,可以通过借助腰部和腿部的力量拉开大磅数的弩。其绳名“䋢”。《说文》:“䋢,一曰弩腰钩带”,在汉简中名为“杞弦铁钩”。其形象也可见于画像砖:

▲图源《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大致是右侧弓弭向腰间引出的斜

通过“杞弦铁钩”,秦汉的弩兵基本可以拉开五石到八石左右的强弩。另外插一个题外话,这类上弦器不仅东方有,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相同的装置:

▲将腰部的上弦带扣到弩上,利用腰部腿部力量拉开

综上可以确定,在拥有“杞弦铁钩”的情况下,秦汉时期的中国弩兵完全可以使用二三百磅,甚至近五百磅的强弩。居延简中被屯戍吏卒大量的六石弩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不存在千磅弩,且不说前文提到廿石大黄弩,再参考资料较丰富的中世纪欧洲,千磅钢弩、角弩数不胜数,国外也有不少优秀的复原。至于这些都用什么开弩,《论衡》中有提到“车张十石之弩”,《六韬》中有记载“绞车连弩” 虽无法确定其具体形制,但也可以确定当时的古人是有相应的机械张弦方法。而欧洲的话,则以各类机械开弩,网上优秀的复原很多,此不赘述。

综上,人类在军事领域上的智慧是有共通之处的。所以,所谓人力限制无法拉开大磅数弩之类的观点,纯粹是眼界太窄了。

秦汉弩的材质问题

最后是材质的问题。前言提到有人直接断言古代单兵弩本质都是单体木弓(桑柘)。诚然,筋角复合弓确实由于价格昂贵,制作周期较长的一些缺陷,在普及率上可能不如单体弓。但这并不代表古代单兵弩就全是所谓单体木弓臂。

首先,按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观点:汉时“仍存在少量单体弓”但“绝大多数为复合弓”。尽管这个观点略有偏颇。但就出土文物来看,如马王堆3号墓、邗江胡杨五号墓、居延甲渠候官遗址...以及乐浪、新疆民丰等地均出土复合弓臂或残件,反映了复合弓在汉境内的广泛使用。

而《战略战术兵器事典》一书提及江苏省与乐浪郡等地有出土汉式弩,其弓臂均属于复合弓臂形制。笔者尚未查到相关报告,此处备一说,供读者参考。前文提到复原宋弩的加拿大华裔大佬在复原秦汉弩时也提到:“纵观中国历史,弩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弩臂:牛角复合材料、竹压层和单体木等……”

据他的研究“汉人们的弩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弓”。同时也强调了由于气候地理区域的广泛,使用的材料可能取决于所处地理位置。如越往南,越容易见到竹木制成的弓弩。越往北,则越容易见到筋角复合弓。

无论如何,仅就秦汉而言,制作弩弓的材料多种多样,绝不是所谓“本质全都是桑柘制成的单体弓臂”

那么,筋角复合弩在秦汉时期的运用是否广泛呢?笔者认为,至少在中央等精锐部队中,复合弓弩是被广泛使用的。首先,秦代的情况,在冷研过去的文章《秦弩最大射程只有70米?知道专家把中国冷兵器研究坑得有多惨吗?》中提到:“《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2009~2011 年发掘简报》中的情况:秦弩的遗迹附近有骨质弓弭。弓弭是.......是复合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前引那位华裔大佬在复原秦汉弩时也贴出一份王学理先生对秦俑坑的弩遗迹研究成果,其中提到“弓干腐朽,因土置换而成迹象。截面作圆形,弓干由箫至弣部以皮条缠札,显非单体弓,但也不明其合成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上册)

另据《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上册)》所记录秦俑坑弩遗迹,保存较好者均有皮条缠札,弩弓问题,由于腐朽严重,仅能确定为木制涂漆。从残存外形上看也更接近复合弓而非单体长木弓(单体木弓外形见下图:)

▲图源《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再就是汉代的情况,前文有提到未央宫3号建筑遗址出土的记有弩拉力的骨签。这些出土数量庞大的骨签,在过去被认为是档案资料或是标签标牌。但近年来学界已推翻这些旧论。

于志勇先生《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出土骨签之名物考》一文中通过将各地出土骨弭与骨签进行对比,认为骨签与骨弭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骨签即是废弃的复合弓骨弭的观点。其后卢烈炎先生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出土骨签考》中又在于志勇先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骨签即是骨弭末端样本,是用于对弓弩进行弓弭更换或复核张力的观点。同时文中认为使用这些骨弭的弓弩为复合弓型。

当然,也有读者会说,单体弓也能使用弓弭(如英格兰长弓)。但是考虑到若是造价相对低廉的单体木弓,则汉廷完全没必要投入如此高规格的保存机制,并且,出土的骨签被评价为“用料甚精”,也能与造价相对较高的复合弩对应。

还有就是,按照骨签即是相应弓弩弓弭末端样本的观点,则“大黄力廿石”骨签对应之弩为二十石之大黄弩,可结合“角弩色黄而体大”的记载,再结合《流沙坠简》中引御览晋人孙盛奏事:“诸违令私作角弩力七石以上一张,弃市” 推知,大磅数的大型弩,会使用筋角复合材质。

关于精锐部队使用复合弩的记载,又可见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九年复出祁山...五月辛巳..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仅就缴获的角弩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侧面反映了当时曹魏军中角弩的装备量。可见到三国时期,中原政权都是有能力在部分部队中大规模装备角弩的。

当然,也不宜过分高估复合弓弩的普及率,受到材料、工序、工艺、保养储存、乃至于合格制弓师等诸多问题的限制,复合材质的弓弩往往是较精密昂贵的大型弓弩或中央部队这类精锐部队才用得起。若是东海郡武库中那五十余万张弩,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就是配发给郡县一级发弩或乘城卒、门亭卒的单体弓弩了。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弩使用了多种材料,不能简单粗暴地得出“全都是XX材质”的观点,其中得益于大一统王朝雄厚的财力,中央部队等精锐往往能使用上制作精良的复合弓弩。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秦汉时期单兵军用弩的拉力主要在3-6石区间,材质上则视部队等级、地域区分。中央部队等精锐部队能使用上复合材质弓弩。

其他参考资料:

1.中国古兵器论丛

2.钟少异:金戈铁戟—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与传统

3.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4.行役戍备 河西汉塞吏卒的屯戍生活

5.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上册)

6.战略战术兵器事典:中国古代篇

7.汉长安城未央宫出土骨签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