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篇照例说故事。

前阵子一朋友来南京旅游,想顺便去宜兴买个紫砂壶。老南就找了宜兴当地的兄弟帮忙安排下,避免踩坑。

结果正好兄弟不在,但也帮忙找了个靠谱的帮忙,带我们逛了一天。

虽然也是第一次,但安排的是真不错,从原矿,到博物馆,到明朝龙窑,到现代窑,路线安排、解说都非常赞。当然,最后免不了请帮忙推荐几个店买壶。

毕竟第一次见,人家再靠谱,对我们也不熟悉,所以带我们去了三个店。

第一家,在当地名气挺大,还有自己的小庄园,还和某全网著名文玩大佬做过直播,卖了上千把壶。但器型和用泥,老南这样的外行都觉得没宣传的好,而且还不便宜。

第二家,在大市场里,也算是个独立艺人,器型和用泥明显比上一家好,价格还便宜了很多,但总觉得不够完美。

第三家,也在当地一条卖紫砂的街面上,也是个独立艺人,一看泥料就很油润,用的老泥,器型也不错,人家师傅在当地也拿的出来,传承有序。价格小贵但也还能接受。朋友自然也开心地买了回去。

老南回来后还琢磨了下,发现这三家店带得很有讲究,对应不同的需求。

第一家,名气响,东西贵,有大佬背书,适合求名的;

第二家,没名气,价格低,东西还行,适合精打细算的;

第三家,东西很好,传承有序,价格小贵,适合有明确目标和预算的。

你别说啊,这带路的哥们,绝对高手清醒,前两个店一带,基本就摸清了你的想法,第三个店非常精准的对应上了需求。

此外,老南这朋友,来之前自己也做了功课,对自己到底要买什么,预算多少,非常明确。

前两个店,既没有追名气买贵,也没有图便宜买自己有遗憾的,最终买到了自己喜欢的壶。

02

这个故事,你是否能想明白啥?

用我们财富管理行业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KYC(know your customer)和KYP(know your products)的完美结合。

前者是“充分了解客户”,后者是“充分了解产品”,只有前者的预期,和后者的表现一致,才是最好的配置。

很多时候,没有绝对好的产品,也没有绝对差的产品,关键是你的需求和产品是否一致?

比如就是个赌徒,要all in的,去和他谈价值投资,他肯定看不起你。

比如前几年市场好的时候,非把这个阶段业绩靓丽,规模干到大几百亿基金经理,告诉他一定要买封闭三年的,会有时间的玫瑰,这会肯定客户砍死销售的心都有。

所以,这个市场的问题,还并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在于不但没人KYC,也没人KYP,都是用短期统计学找卖点,结果发现不是那回事。

03

举个例子,去年底,在《2023年如何理财——到底了吗?》的视频里,老南举了个例子,去年很多所谓理财大V,都在猛推某基金。

但推荐逻辑,都是基于过去几年靓丽的历史业绩,尤其去年市场那么差,还是赚钱的。

但实际上,这哥们去年之所以没跌还赚了,是因为重仓的航空、机场。去年这些公司业绩非常差,但因为公募抱团,所以股票没跌,还涨了。

但从估值而言,这是不可持续的,之前的旧账要还的,也不会有其他机构进来抬轿子,大概率会崩的。

所以老南在当时的视频里,贴心的做了这几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回头看,今年航空股是普遍跌了30%+的,很多人杀进去的网红产品,又买在了山头上。

还有听卖生发水、白酒的宏观大师,“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二十年前没买房”,去年9月买新能源去的。

所以,那些说2800抄底,3200被套的,很多买的就是这些产品。想想看,你真的了解这些行业?他们的估值贵不贵?未来业绩如何?问题是不是出在KYP上?

04

回到最近的A股,很多朋友想必今年的持有感都不大好。

但你不妨先想想,如果知道A股股票公募的长期年化在10-15%之间,如果知道A股上市公司长期利润增速也在10-15%之间,还知道当前A股核心指数的估值几乎都在40%的分位数以下。

同时,明确自己投资周期三年以上甚至更长,明确自己只追求市场均值即10%-15%的长期年化回报,明确自己可以接受A股20%+的回撤波动。

是不是就觉得好些了?

那就再把老南今年年初的视频,还有今年陆续写的《牛市虽远,仍需耐心》《买了一堆基金不赚钱,如何调整?》、《现在,一定要只调仓不降仓》、《刚喊完牛市没几天,又开始喊通缩了?》,你的心就安了。

所以,绝大多数理财的成败结果,在你下注时就决定了,无非你自己有没有算清楚。

其实就是《孙子兵法》里这句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最后提下,老南上周推出了自己的小密圈——《16号内参》,下周会写一场老南参加的,不给拍照不给录音的交流,是这几年听的最爽的一场税务内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