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家庭、教育、个人成长,还是创业、经商乃至工作,找到心底深处涌出的那份热爱,并将之升华为使命,这不但是成功的第一要义,更是幸福的不竭源泉。

作者 | 段传敏(战略营销观察家)

热 爱 至 上

记忆中,我对写作的兴趣是在小学三年级被激发的。当时,我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拿到课堂上朗读,我迄今仍然记得他在讲台上来回走动、摇头晃脑,拿着我的作业本大声念读的样子。

这个语文老师叫刘廷云,是我唯一刻印在记忆中的小学老师的名字。听说他后来当了小学校长,现在已经退休了。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突然开始了日记写作。什么都写,如果实在写不出就记录当时的思绪,半年时间已经写了厚厚的数本。这个习惯尽管随着进入高考倒计时而终止,但它练就了我的写作能力,也就是意识到笔端无障碍流淌的能力。这很重要,很多人的写作就是卡在这一环节上,肚子里有很多词,倒出来时乏善可陈。

当时的高中没有现在的竞争激烈。我的学习成绩虽然中等,但并没有多少焦虑,还能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我主动联系了当时一个作文类媒体,还组织了班级文学社……作文能力因此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写作大赛中,我一下提交了三篇,结果竟然有两篇获了奖。

大学的时候,我迷上了诗歌,当时把天然派的汪国真和朦胧派的席慕蓉作为偶像,每天都要写上一首,有时一天可以写上几首。后来我又在班级组织了一个叫绿梦的文学社,定期“出版”手抄报纸(将文章抄在类似报纸的纸张上),再然后就是“主编”系里主办的“系报”了。

现在想想,人生真是奇妙。小学时,语文老师用他的表扬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中学时,种子开始萌芽,自由生长;大学时它变成一种技能,铺设了通向未来职业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语文老师的看似即时性的表扬,却蕴藏一种温暖的善意和巨大的鼓励,父母并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报培训班刻意培养(当时不流行培训班)。写作之路虽然看似断断续续,曲折蜿蜒,却形断意连,道法天然,反倒使我没有遭受什么拔苗助长或刻意压制之类的挫伤,而是点缀了我人生中的无数个漫漫长夜,以至于虽然经历了过程的诸多痛苦,但现在仍然兴致盎然。

甚至,我开始觉得,这一兴趣与自己的某种使命有关。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20年前我放着大型企业的公关部长(当时叫科长)不当,偏偏又回到媒体,拿起了笔,开启一个财经作家的文字苦旅了。

迄今,一直认为文笔不属上佳的自己,不期然书籍竟已写了十多部。

如果说,热爱的前是兴趣,后世是使命,那么,它的背面就是责任,侧面则是勤奋。

无论是家庭、教育、个人成长,还是创业、经商乃至工作,找到心底深处涌出的那份热爱,并将之升华为使命,这不但是成功的第一要义,更是幸福的不竭源泉。

心 力 无 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早期企业的家族化、人性化往往与管理不规范,缺乏组织化、制度化、流程化等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企业中,情感往往大于制度,领导意志往往高于组织原则甚至制度,关系考量的潜规则往往优先于制度评价的明规则……如此种种会不利于吸引人才,不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更不利于长期发展。

这一观点有其相当的道理,甚至有不少的理论支撑。然而,它忽视了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是家族与人性化的积极意义。因为情感和信任的基础,企业在管理上有着极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成本,这是一种巨大的优势,非常适合初期的小企业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几乎都是从家庭作坊开始,员工们大都与创始人有着血缘或类血缘关系。在中期阶段,尽管在制度上并不科学、规范,但人性化管理的用心和用情很大部分弥补了这种管理体系的不足。

二是企业家精神。我的一位做战略咨询的专家朋友王赛在其新书《增长结构》中讲到这样一句话:“好的咨询顾问是追求企业增长结构的必然性,让事情成为可能;而企业家精神就是追求做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看来,咨询顾问思维是极度理性结构,企业家则在理性结构上加上了梦想与激情,这种企业家精神是超级小概率事件,不能模仿,更不能复制。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家精神看似不能把握、难以复制,但在战略、管理、客户、营销、品牌、 渠道、产品等诸元素之中,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是那个“1”,其他元素则是后面无数个“0”。没有 “1”,后面再多的“0”也是空中楼阁,无法让企业真正富有创造力;相反,有了“1”,后面的元素即使有不足、残缺甚至错误,企业也可以得到有效弥补和修正。

如果把资金、人员、工厂、土地当作企业的有形基础,战略、管理、信息化、品牌、渠道则是无形的上层建筑,那么企业家就是灵魂工程师,他们将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推动起来,以智慧、情感、创新、执行和勤奋等特质与之结合,实现奇妙的化学反应和聚变效应,令蓝图变成生动的现实。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企业家精神是富含宝藏和价值的“元宇宙”,更是建立企业竞争力的源头。

(本文摘自《商业向善——双虎家居:国民品牌进化论》,段传敏、刘波涛著,2022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