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用一支笔打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江湖世界,他也用一支笔勾勒诸多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在《天龙八部》里,气吞山河、悲天悯人的萧峰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最后为了化解辽宋两国的战事,不惜用自戕的方式死在了雁门关。

萧峰如此悲壮的举动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萧峰刚刚离世,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天龙八部》的末尾是这么写的,中原群豪一个个围拢,许多人低声论议:“乔帮主果真是契丹人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来帮助大宋?看来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杰。”

“他自幼在咱们汉人中间长大,学到了汉人大仁大义。”

“两国罢兵,他成了排难解纷的大功臣,却用不着自寻短见啊。”

“他虽于大宋有功,在辽国却成了叛国助敌的卖国贼。他这是畏罪自杀。”

“什么畏不畏的?乔帮主这样的大英雄,天下还有什么事要畏惧?”

到了这个时候,为何还有人对萧峰发出质疑?

一、萧峰的好

金庸塑造人物极具功底,他认为“武侠”中的“侠”应大于“武”,为国为民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纵观金庸全集,符合这一点的唯有郭靖和萧峰二人。

萧峰身为天龙三主角之一,是一个有情有义、豪迈爽朗的铮铮铁汉。为了丐帮,萧峰不顾危险、赴汤蹈火;为了兄弟,萧峰可以两肋插刀、肝胆相照。

正因为如此,段誉和萧峰仅有一面之缘,二人当即就拜为生死兄弟。

尽管萧峰随后被马夫人曝光了契丹人的身份,还惹得四面楚歌、人人喊打,但萧峰仍是毫不畏惧,还勇闯聚贤庄,替阿朱治病。

萧峰对敌人毫不留情,对阿朱却是关怀备至,展现了他侠骨柔情的一面。阿朱也被威风凛凛、英勇威猛的萧峰所折服,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和萧大哥立下了“塞外牧马放羊”的约定。

被萧峰迷得神魂颠倒的还有刁蛮任性的阿紫,她混迹于星宿派多年,是一个阴狠毒辣之人,可在萧峰面前,阿紫却有一种小鸟依人之感,只因在阿紫看来,她的这位姐夫神通广大,天下间没有他办不到的事情。

加之萧峰答应阿朱要好好照顾阿紫,在萧峰无微不至的关爱之下,阿紫竟芳心大动、意乱情迷。

机缘巧合之下,萧峰成了辽国的南院大王,可不管辽帝耶律洪基如何逼迫,萧峰依旧拒绝了“挥兵南下”的命令。萧峰甚至为了逼退十万辽军,不惜在雁门关挟持了耶律洪基,最终让耶律洪基许下了“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越过宋辽疆界”的诺言。

这样看来,萧峰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侠之大者,正如作家倪匡所评论的那样: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极多,但若论意气之豪迈,行笔之光明,胸襟之开阔,唯有乔峰……乔峰完美,看来看去,总是一条凛凛大汉,就在你的面前。

看似完美的萧峰也有“黑粉”,笔者借着全冠清的口吻细数萧峰的“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萧峰的“坏”

全冠清是丐帮的长老,也是一个城府颇深的投机主义者。他为了提高自己在丐帮的地位和威望,不惜在康敏的诱惑之下揭发萧峰。

对全冠清而言,他看重的只是利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将劳苦功高的萧峰拉下水,甚至不惜将萧峰置于死地。

倘若全冠清没有死,他和群丐一起目睹了萧峰自戕死在雁门关的壮举。当听闻有人说“萧峰畏罪自杀”后,全冠清会如何应用他的巧舌如簧细数萧峰的“坏”,以此达到带偏群丐的目的?

在全冠清的搜肠刮肚之下,他列数了萧峰三大罪状。

萧峰第一罪:心狠手辣

全冠清在群丐面前口沫横飞,说萧峰当时不顾和段誉的结拜之情,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要出手击杀段正淳。也正是因为萧峰的莽撞和狠毒,才害得阿朱香消玉殒。如此凶残暴躁之人,怎么算得上是悲天悯人、有情有义?

萧峰第二罪:言而无信

早在杏子林的时候,萧峰就当着群丐之面信誓旦旦地道:“我有生之年,决不伤一条汉人的性命,若违此誓,有如此刀。”

可随后萧峰在聚贤庄却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他喝了酒之后蛮性发作、势如疯虎,右手是忽拳忽掌,左手则握着一把夺过来的钢刀上下飞舞,杀得群雄人头乱滚、血流成河,就连一向和萧峰心心相惜的奚长老也死在了萧峰的刀下。

全冠清清了清嗓子,道:“总之,萧峰是契丹人,他的话不能信!”

萧峰第三罪:反复无常

全冠清继续滔滔不绝地说道:“萧峰在杏子林当着丐帮众人的面 ,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了大宋,可他转身在聚贤庄杀了多少爱国人士?此后萧峰又投奔辽帝耶律洪基,成了辽国的南院大王。辽国一向和大宋水火不容,萧峰难道不知道么?”

在全冠清的抹黑之下,群丐中有一些人开始动摇了,他们觉得萧峰的确有些反复无常,要不然他身为辽国的南院大王,为何要倒戈相向,逼得辽国十万大军退出了雁门关?

更重要的是,萧峰自尽前也说了,他和耶律洪基义结金兰,如今又胁迫耶律洪基犯下大罪,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没有面目继续立于天地之间。

经全冠清这么一分析,萧峰自杀的举动就变得有迹可循了,难怪有人会说萧峰“叛国助敌、畏罪自杀”。

三、结论

萧峰之所以有“黑粉”,应验了一句古话:众口难调,同时金庸借着群丐对萧峰的褒贬,把江湖的是是非非、人无完人展现得淋漓尽致。

金庸写的固然是武侠小说,但并非都是天马行空、无中生有,金庸反而借着武侠小说里的一些人、一些事,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知道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