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既是新疆连接其他省市的门户城市,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主要陆路通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向好稳步提升,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让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实施绿色生态工程 厚植生态亮丽底色

开窗见景、处处见绿。近年来,哈密市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哈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靓丽的发展底色,持续抓好城市景观改造升级、市政基础建设、重大民生工程等,打造更宜居、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伊州区穿城而过的东西河坝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哈密河”,这两条河是哈密湿地绿洲的生命线,是哈密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保障农业生产灌溉、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各族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瀚麒摄(资料图片)

2020年哈密河生态恢复项目启动,总投资5.75亿元,设计规划面积2790亩。据哈密市伊州区住建局数据显示,项目实施以来,新增绿地2157亩,是恢复前的3.8倍,绿化率由原来的18%提高到78%,建成4个生态公园、26公里全线贯通的健身慢步道、19万平方米的科普植物园、20余万平方米的开敞空间、周边还有15个供市民娱乐、健身的休闲场所,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城市生态恢复带来的福祉。

步入哈密河湿地公园,处处是美景。花草林木与亭台长廊错落有致,游园市民流露着对幸福生活的满足与惬意,生活在哈密这座小城市,各族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家门口的绿地。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瀚麒摄(资料图片)

今年82岁的王宝光老人,自上世纪80年代就居住在哈密河旁边的毛纺厂小区,从土坯房到住进楼房,他见证了哈密城区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更美了,生活方便了,幸福指数更高了。”这是老人的真实感受。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高家湖气候宜人,风景旖旎。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繁衍地。近年来,巴里坤县积极打造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景区,这里湿地草原风光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在此开度假村的村民崔风霞开心地说:“生态好,游客就多,我们的收入也就越来越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2019年,高家湖区域内的石人子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高家湖湿地景区也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

这些年,哈密市的“生态+农村”取得长足进步,先后投入环保专项资金1.3亿元,对村庄进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在高家湖景区游玩。(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实施东天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及喀尔里克冰川禁牧工程。

从2011年开始,哈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天山东部森林、草原、冰川、生物多样性。此外,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东天山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巴里坤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东天山生态屏障作用充分显现。

为有效遏制天然草场退化,2022年,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实施了天然草场补播改良项目,图为工人进行草原补播。融媒体中心记者 克衣木·卡德尔 摄(资料图片)

目前,东天山生态保护修复区内喀尔里克冰川核心区57.2万亩草场实施禁牧管理,核心区外148.9万亩草场全面落实草畜平衡,4598户15775名禁牧区牧民享受了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在东天山以北,已完成2800 亩飞播造林及2000亩人工复壮造林任务, 森林覆盖率得以提升。喀尔里克冰川周边57.2万亩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禁牧区植被高度和覆盖率分别提高了64%和3.5%,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种类已达792种。

逐绿前行步履坚定 “绿色体系”活力迸

近年来,哈密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示范基地,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引进优势企业和先进技术,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努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新疆德汇源农牧业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用棉花秸杆加工好的饲草料打包待运。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宝玉摄(资料图片)

每年秋季棉花收获后,也是新疆德汇源农牧业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饲草料加工厂工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利用棉花秸秆,开始全力生产有生菌草。

新疆德汇源农牧业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饲草料加工基地坐落在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去年该公司与自治区社科院合作建成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项目,形成以秸秆机械化沤肥、饲草加工为主,多元化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成为新疆首家大型棉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

公司董事长杨虎说:“每年在国家农业园区、陶家宫、二堡等乡镇收购棉花秸秆8000吨左右,加工饲草料8000至10000吨左右。棉花秸秆综合利用后,避免了因秸秆焚烧等带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污染,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建集团绿建环保科技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即将下线。融媒体中心记者邢宝玉摄(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哈密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积极发挥建筑材料行业消纳废弃物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工业副产品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循环利用率和利废技术水平,推进建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哈建集团绿建环保科技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把目光瞄准各工业园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粉煤灰、尾矿、炉渣等废弃物生产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种新型生态建材,形成了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该公司经理助理张斌说:“我们通过国内先进的工艺设备,固废利用率达到85%,有效改善区域固废堆放填埋问题,先后推出各类砌块路面砖等各环保建材,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哈密文博院内新建成的充电站,市民为新能源车辆充电。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今年4月30日,哈密市“实施绿色惠民示范项目”——哈密绿电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示范)项目首批充电站投入运行,不断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要。

哈密绿电交通项目布局充电站45座、建设充电桩292栓,分布在哈密市全域主城区和重要交通干支线,配套建设智能充电桩远程集控中心等。

“该项目是哈密市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对于加快地方党政机关及公共机构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广大市民绿色低碳出行有重要意义。”国家电投集团新疆哈密有限公司综合智慧能源部副主任梁永强说。

今年,哈密市持续推进绿色交通产业发展,稳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计划先期投入新能源汽车200辆,今年年底再投入新能源汽车800辆,并在哈密市扩充300个充电车位,同时覆盖公共停车场、文创园、各学校、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推动哈密市车辆补给能源多元化快速发展。

国网哈密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已建成的充电站设备进行验收。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近年来,哈密市持续推进工业产业低碳、清洁、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废气、废渣”实现达标排放,利用率大幅提升,废水排放接近零,工业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紧握生态特色“画笔” 绘就农业振兴“蓝图”

哈密市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构建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为重点的绿色体系。

伊州区南湖乡是哈密主要的早熟哈密瓜基地,今年开春,伊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来到该乡哈密瓜试验田,开启哈密瓜新品种和化肥减量增效科学试验工作。

去年,技术人员在这里开展了101种哈密瓜新老品种种植试验和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并取得很好成效,为瓜农在哈密瓜品种选择、节本增效、增产增收、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及绿色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

拖拉机在伊州区南湖乡哈密瓜试验田里作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超摄

近年来,伊州区农业农村局致力于哈密瓜绿色化、创新化、优质化发展,开展了水肥一体化科技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科学试验,大力推动南湖乡哈密瓜产业走向绿色品牌发展道路,用科学技术的“组合拳”擦亮“南湖哈密瓜”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字招牌。

伊吾县淖毛湖镇是哈密市晚熟哈密瓜基地,在哈密瓜收获季节,瓜地里除了摘瓜的人,还有捡拾瓜托和瓜套的人,这里保护土壤、爱护环境已成为瓜农共识。

这些年来,淖毛湖镇积极引导瓜农施用农家肥和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同时将大量配方肥、有机肥无偿分发给瓜农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农民种出了甜如蜜的有机哈密瓜,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进行土壤水分监测。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资料图片)

这几日,伊州区花园乡下马勒恰瓦克村棉花种植大户董文强总要到自家棉花地里转一圈,查看查看土壤商情和棉花长势。

从2020年开始,董文强依托自治区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种植棉花,使管理更为高效,棉花产量也有所提高。

今年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效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依托河南援疆项目,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智能化设备监测,科学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为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病虫害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志娟摄(资料图片)

伊州区天山乡是以养殖业和林果业为主的农业乡镇,杏子是主要的种植果品。近几年市、区林果专家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和果树生产时期,将科技套餐带上门,手把手教学,并不断引进经济效益高、市场需求广的新品种进行嫁接培育。结合当地的杏树产业,不少农户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吸引游客采摘观光,促进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市在突出红枣、葡萄规模化生产效益的同时,积极顺应市场变化与消费者需求,推进林果业向特色、多元、优质、高效方向转变,依托自然地理、土壤气候特点,建成了红枣标准化生产基地、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杏生产基地、沙棘生产基地以及苹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一县一特色、一乡一品”的林果业发展格局。

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构建低碳循环经济

今年,哈密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产业生态化、能源清洁化,有序实现生产方式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在哈密大地上,一个个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

西气东输二线配套年产50万吨液化天然气工厂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宝玉摄

这几天,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由哈密巨融能源燃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西气东输二线配套年产50万吨液化天然气工厂及配套设施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该项目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天然气压缩技术,将来自管道的天然气进行净化去除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及水分,合格后液化的天然气就可进入储罐储存。

“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单体最大LNG工厂之一,形成以绿色低碳环保能源供应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保障新疆乃至全国市场能源需求,逐步成为国家天然气应急储备调峰站,肩负国家天然气应急调峰重任。同时,可以解决离城市比较偏远的村镇使用燃气的问题,可让烧煤、烧柴的农户用上天然气,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哈密巨融能源燃气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陈立洋说。

在伊吾县三塘湖—淖毛湖风区,新疆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总装机容量6.4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安全运行。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资料图片)

在伊吾县三塘湖—淖毛湖风区,由新疆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总装机容量6.4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已安全运行半年,项目总投资3.9317亿元,年均发电量约1.68亿千瓦时。

该公司淖毛湖风电场副场长严彬骋介绍,项目使用新疆最大的陆地机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项目并网运行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9万吨,氮氧化物约为32吨,减少水耗20.7万吨。

为了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哈密正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融合发展之路,要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入手。

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净化车间工作人员查看仪表仪器。伊吾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亚辉摄(资料图片)

进入伊吾工业园区的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区,一眼就可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幅标语。

2008年,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70亿元,建设年产甲烷5亿立方米、甲醇120万吨项目。项目虽然选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废水废气排放严重不达标。这些年来,该公司先后巨资进行技改,其中直接用于水污染与气污染治理的资金达15亿元。“这几年我们的污染治理工作大见成效,经权威机构检测,各项指标远低于国家最新环保标准,但我们并不满足,还在不断加强治理。”该公司总经理牛玉奇说。

从高空俯瞰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南湖戈壁中的国家能源集团大南湖二矿,矿区犹如一座大花园。近年来,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绿化,投资3900余万元建设生产生活废水处理站、垃圾池等。经处理达标的中水用于矿区绿化及降尘,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吉郎德煤矿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储煤系统技改工程实施后,彻底解决煤场扬尘污染问题。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腾山摄(资料图片)

同样,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煤炭基地,哈密市和翔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吉郎德煤矿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智能化的露天煤矿。

煤矿党支部书记、副矿长胡栋良介绍,在矿场建设中,公司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污水全部回收利用。公司加大投入,对储煤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煤场扬尘污染问题。

据悉,“十四五”以来,哈密市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哈密市“十四五”节能规划》,积极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增效,完成了31家工业领域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对石化、有色等行业19家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推进27家用能企业实现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接入。2021年2022年规上工业能耗强度实现了两年连续下降。

文|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宝玉

编辑|雷慧

责编|王昊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