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

此时,毛主席已经被排挤出军事领导核心,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红军节节失利,形势十分严峻。

此时,国内发生一件大事,毛主席做出一个大胆判断:这是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听我的话,有希望;不听我的话,必定失败。

但是掌握实权的博古、李德等人没有听毛主席的话。一年以后,第五次反“围剿"果然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毛主席为什么会被排挤出中央军事领导核心?第五次反“围剿"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被毛主席视为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博古、李德等人为什么不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预言为何如此精准?一切谜团都将在本篇文章中揭晓。

众所周知,蒋介石一共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

前三次围剿中,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中央苏区成功打破了敌人的围剿,但是从1931年开始,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把毛主席排挤出了中央军事领导核心。

不过,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周恩来和朱德还是坚持了毛主席指挥前三次围剿的战术原则,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可博古、李德等人却变本加厉,几乎罢免了毛主席所有的领导职务,把毛主席彻底给边缘化了。听说毛主席被边缘化,蒋介石大喜,1933年10月,他开始组织第五次 “围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围剿模空前,蒋介石几乎动用了他的全部嫡系精锐,总兵力高达50万人,就连蒋介石本人都亲自坐镇南昌督战,可谓志在必得,要一举铲平中央苏区。

这一回,蒋介石也学聪明了,他把50万人分成东、西、南、北四路军,对中央苏区进行全面包围,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层层包围,逐步推进”的战术,迫使红军跟他们打阵地战,拼消耗。

蒋介石这一招可以说是击中了红军的软肋,因为红军后勤保障能力差,最擅长打游击战,最怕的就是阵地战。而中央苏区则面临着有史以来形势最严峻的一次反围剿,由于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先是冒险进攻,屡屡失利,然后又消极防御,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形势十分严峻。

不过,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当他在前线指挥大军围剿,眼看形势一片大好时,自己的后院却起火了,而且还是一把熊熊燃烧的大火。

第五次围剿中,有一部分兵力是归蒋介石直接指挥的,这便是驻福建的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是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

蔡廷锴是国民党员,但他颇具革命思想,也很爱国,曾一度决定率军参加南昌起义,只是后来认为自己和共产党信仰不同,不会合作到底,才率部离开南昌,但对于自己部队里的共产党员,蔡廷锴十分客气,让他们主动离开,并且发给路费,派兵护送,尽管后来蔡廷锴参加过对中央苏区的前三次“围剿”,但是和中共中央的关系还不错。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唯唯诺诺不抵抗,导致国土沦丧,对内重拳出击,大肆围剿红军,让蔡廷锴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对蒋介石产生了失望情绪。

1932年,“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蔡廷锴与蒋光鼐一起抗击日军,与敌人血战三十三天,给了日寇沉重打击,深得全国人民爱戴,被誉为“抗日将军”、“民族英雄”。

然而,蒋介石对蔡廷锴并不放心,他把十九路军调往福建,让蔡廷锴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光鼐为福建省政府主席,实际上远离了抗战前线。

蒋介石的所作所为让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等人十分不满,他们认为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抗日,只剿共”的政策是完全错误的,只有“联共抗日,一致对外”才有出路。

1933年10月26日,蔡廷锴派出代表与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双方在瑞金草签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解除后顾之忧,争取红军支持后,蔡廷锴等人决定毅然举事。

1933年11月20日,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联合李济深等国民党内的抗日反蒋势力,在福州宣布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后来通称“福建人民政府”,史称“福建事变”。

消息传来,毛主席十分振奋。福建事变的发生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扭转红军被动局面的有利时机。

“福建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大惊失色,立即调派15个嫡系师,由张治中、卫立煌、蒋鼎文率领,分兵三路,合围福建。这样一来,敌人用于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就大为减少了,攻势也随之减弱,这不就是打破第五次“围剰”的大好机会吗?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央红军联合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及时转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趁机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的建议可谓高屋建瓴,因为这些地区没有敌军构建的堡垒地带,适合运动作战,而且又是敌人统治中心所在,直接进攻这些地区,就能迫使敌人派兵回援,既能粉碎向中央苏区的进攻,又能援助福建人民政府,可谓一举两得。

信发出后,毛主席满怀期待,却迟迟没有回音。

原来,毛主席的正确建议遭到李德的嘲讽,被束之高阁了。非但如此,博古、李德等人反而决定立即派部队进入福建,对十九路军作战,真可谓奇葩至极。

听到这个消息,毛主席焦急万分,他亲自找到博古、李德等人陈述意见,告诉他们说:“我们要不支援蔡廷锴,他们就会被蒋介石打垮。蔡廷锴、蒋光鼐被打垮了,对我们很不利。”

没想到,博古、李德等人振振有词地说:“蔡廷锴和蒋光鼐打过我们,我们能同这些人搞联合吗?”完全不懂“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

毛主席急坏了,据理力争道:“形势变了,我们应该同赞成抗日的人搞统一战线,壮大我们的力量。不听我的话,必败无疑!”

博古、李德等人无动于衷,反而扣给毛主席一顶大帽子:“你这是投降主义路线!”

在“左”倾主义的领导者看来,福建人民政府也好,南京国民政府也罢,都是国民党政客们欺骗民众的把戏,都是反革命政府,绝不能援助。对于毛主席的正确建议,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把红军主力西调,进攻敌人的堡垒防线,坐失良机。

毛主席无计可施,只得沮丧地叹道:“我们丧失了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了。”

事实证明, 毛主席的预言无比精准。

毛主席郁闷,蒋介石却高兴了。由于中央红军没有采纳毛主席的正确建议,蒋介石可以放心地镇压第十九路军,而第十九路军缺少了红军的支援,只得孤军奋战,经过近2个月的作战,最终被迫缴械投降,蔡廷锴流亡香港,福建人民政府归于失败。

消息传来,蒋介石欣喜若狂,集中全部兵力对付中央红军,中央苏区面临灭顶之灾,而那些“左"倾领导者对此束手无策,仍然胡乱指挥,导致红军节节失利,损失惨重。

毛主席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气愤地说:“中国革命这个宝押在一个外国人身上了。世界上哪有咯样的搞法?要不得嘛!他李德那一套在外国也许还可以,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嘛,什么打法哟?防御战对堡垒战,这叫做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必输无疑嘛!”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瑞金,开始长征。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预言高瞻远瞩,无比准确,而对于1933年底未能与蔡廷锴合作打垮第五次“围剿”,也被毛主席一直引以为憾,如果当时被采纳,历史或许会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