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才女辈出,而其中最特别的一位,个人认为当属吴藻。

吴藻,字苹香,自号玉岑子,生卒年不详,大约是嘉庆、道光年间人。

她是杭州人,自幼聪慧异常,父亲是富甲一方的丝绸商人,家中重金聘请名师,教她读书习字、作诗填词、弹琴谱曲、绘图作画。

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吴藻嫁给了一位富商,开始了压抑的婚姻生活。

虽然生活无忧,心中也没有什么思慕之人,她却经常因为与身边所有人格格不入而陷入孤独。

吴藻中年守寡,晚年移居南湖,最终皈依佛门。她的词集名为《花帘词》,她的住处称作“香雪庐”,当时的人们也喜欢将她与纳兰性德并称。

从各种线索来看,她的词风必然是哀怨缠绵、凄恻婉转?

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她写词豪迈近乎苏、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一点,从她给自己取的号便可以窥得一二。

岑,意为小而高的山。玉岑,即为“玉山”。

玉山是传说中的仙山,也常用来形容男子风神高迈,容仪俊爽。

在古代,“玉山”、“玉树”往往都是只有形容男性时才会用到的美好词汇。

但吴藻不在乎,她不愿意做香气扑鼻的蒿草或随风飘荡的浮萍,只愿如玉如山,弥净弥坚,孤高纯粹、傲然独立。

她笔下的诗词,是“待把柔情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且整顿、铜琶铁拨”,是“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是“莫学兰台愁秋语,但大言、打破乾坤隘”。

纵观整个清词卷,她的作品豪迈处,远超绝大多数男女词人。

清嘉庆乙亥年(1815),爱琴成痴的吴景潮偶然得到了一件南宋名士谢叠山遗琴。

据传,这把琴出土于北京燕郊悯忠寺遗址,即当年谢叠山绝食殉国之地。

吴景潮得到谢琴后,遍征题咏,题者不下数百人,集为《谢琴诗文钞》。

在这本文钞中,吴藻的《满江红·谢叠山遗琴二首》气韵豪迈,力压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叠山,即南宋末年的名臣谢枋得。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他与文天祥是同榜进士,学通“六经”,淹贯百家。

他自幼聪慧,有过目不忘之能;为人豪爽,敢于直言,两次被贬都是因为直斥奸臣。

南宋灭亡后,他被押解至元大都,坚决不肯入元朝为官,最后绝食而死。

《宋史·谢枋得传》中称他“嵚崎以全臣节”,是“宋末之卓然者也!”

吴藻借“叠山遗琴”,挥毫写下两首《满江红》,对他的爱国之情与殉国之行表达了敬仰与痛惜。

《满江红·谢叠山遗琴二首·其一》主要写的是谢枋得的一生事迹:

半壁江山,浑不是、莺花故业。难回首、萧条野寺,凄凉落月。乡国烽烟何处认,桥亭卜卦谁人识。记孤城、只手挽银河,心如铁。 才赋罢,无家别。早殉此,馀生节。尽年年茶阪,杜鹃啼血。三尺焦桐遗古调,一抔黄士埋忠穴。想哀弦、泉底瘦蛟蟠,苔花热。

“萧条野寺”指的便是悯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之一。

北宋末年,当金攻陷汴京后,掳掠了徽、钦二帝北上,就曾把宋钦宗拘禁在这里。

公元1288年冬,地方官魏天祐奉元帝之命,强制护送谢枋得前往大都,之后也将他幽禁在这里。

一到大都,谢枋得便向着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宋恭宗所在方向,恸哭再拜。

后来,他在寺中看到壁间一块纪念东汉著名孝女曹娥的碑,大哭道“小女子犹耳,吾岂不汝若哉!”

“记孤城、只手挽银河,心如铁。”

“孤城”即信州。公元1275年,谢枋得被起用,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后调任信州知州,率兵抗元。

信州失陷后,在国家存亡关头,谢枋得又挺身出来组织抗战。

由于南宋朝廷畏战,左丞相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大片国土沦丧。

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血战,但最终还是因为孤军无援而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国烽烟何处认,桥亭卜卦谁人识。”

南宋灭亡以后,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等人都被俘往元朝上都,部分统治者逃亡南方。

在元军的追捕下,谢枋得被迫抛家改名,流亡建阳(今福建),在桥亭街头卖卜教书为生,后来更是躲进了武夷山。

谢枋得的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他的两个兄弟和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

后来,元朝企图用南宋旧臣,来彰显正统、维护治下稳定,迫使谢枋得出仕。谢枋得严词拒绝,并写下了《却聘书》

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绝不失志。

“才赋罢,无家别。早殉此,馀生节。”

从被押送往大都,到幽禁悯忠寺,谢枋得多次绝食求死。

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殉国,一是为忠,二是为孝。

在遗书中,他写道,“宋室孤臣,惟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二月,考终于正寝,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

最后一次,病体孱弱的谢枋得绝食五天,四月初五尽节而亡。

《满江红·谢叠山遗琴二首·其二》,则是以“人亡琴在”来表达琴不朽、人亦不朽的慷慨情怀:

怨羽愁宫,算历劫、沉埋燕代。恸今古、电光石火,人亡琴在。 南国穿云谁挈去,西台如意空敲坏。剩孤臣、尚有未灰心,垂千载。 冬青落,花无赖。枯桐活,天都快。拭一弹再鼓,只增悲慨。 凄烈似闻山寺泣,箫骚不减松风籁。叹伯牙、辛苦旧时情,知音解。

“怨羽愁宫,算历劫、沉埋燕代。”

中国传统五声音调名称,即“宫、商、角、徵、羽”。

宫属喉音,五行为土,其音极长极高极热;羽属唇音,五行为水,其声极短极下极冷。

吴藻以“怨羽愁宫”来指代谢枋得留下的古琴,同时也用两个最极端的音来表达极致的情绪。

“燕代”指的是战国时燕国和代国的所在地,泛指今天河北西北部和山西东北部,即古琴出世之地。

“恸今古、电光石火,人亡琴在。”

时光匆匆,岁月如织,电光石火,倏忽一瞬。

壮士捐躯、亡者已矣;焦桐遗音,声震千古。

虽然谢枋得已经不存于世,但他的铮铮铁骨和精忠报国的凛然正气,始终如亘古不变的琴声般,依然震荡激励着无数后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国穿云谁挈去,西台如意空敲坏。”

“穿云”,意为震开山石、透过云霄,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西台如意”则是用了南宋谢翱曾在西台荒亭祭奠文天祥的典故。他在亭子一隅设了文天祥的牌位,再三祭拜,号啕恸哭。之后,又用竹如意击打石头,高唱楚歌为他招魂,一曲终了,如意与石头都碎掉了。

吴藻用这个典故,来指代对谢枋得的怀念与祭奠。

“冬青落,花无赖。”

公元1285年,元世祖委派杨琏真伽为江南释教总管。

他到了杭州以后,发掘了南宋诸帝陵寝,盗走了大量珍宝,甚至还将宋理宗的头骨制成了酒杯。

剩余的骸骨散落一地,南宋遗民林景熙、谢翱等人收殓了尸骨,偷偷地葬在兰亭,并在上面种了冬青为标志。

“无赖”,即无奈、无可如何之意。

这句诗初读简单,实则内蕴深刻,形容南宋王室凋零,朝廷覆灭,无可奈何,亦无法挽回。

“枯桐活,天都快。”

“枯桐”用的是焦尾琴的典故,此处用来指代谢枋得的遗琴。

焦尾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相传为东汉名人蔡邕所制。

《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他曾在吴地听到有人烧桐木,声音清美,买来裁为琴,尾部有焦痕,命名为焦尾琴。

这句诗形容古琴得以重见天日,连上天都为此感到快意。

然而擦拭后遗琴弹奏一曲,为听者心中增加了几分悲伤感慨。

琴声凄凉惨烈,如同山巅寺庙中长哭之声;琴声萧索凄壮,如同松树被风吹发出的呜咽。

吴藻听后忍不住感叹,数百年后,世上是否还有人明白谢枋得的忠烈之心,为他弹奏一首知音曲。

这两首词,一写人,一写琴,却都慷慨悲烈,豪迈大气。

如果不知作者背景,谁又能想到她是一位女子呢?

事实上,吴藻也经常男装示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词人,都一视同仁,坦然交往。

她自制乐府,写了一折杂剧《乔影》。“乔”即假装,“影”指的是画像。

剧中的女主角谢絮才,既是咏絮才女谢道韫,也是吴藻自己的影子。

剧中,谢絮才改扮男装,为自己画了一幅小像,名为《饮酒读骚图》,挂于书商墙上。

一日,她到书铺之中赏玩小像,与人对饮、读《离骚》,自觉与憔悴行吟的屈原十分相似,于是狂饮痛哭,抒发牢骚悲愤之情。

在《乔影》中,谢絮才自称“平生矜傲骨,宿世种愁苗”,自叹身为红颜 “束缚形骸”,自命 “眼空当世,志轶尘凡”。

在剧中的第一支曲子中,她连用十句排比,句句含情,字字带恨:

我待趁烟波泛画桡,我待御天风游蓬岛,我待拨铜琶向江上歌,我待看青萍在灯前啸。呀,我待拂长虹入海钓金鳌,我待吸长鲸贳酒解金貂,我待理朱弦作幽兰操,我待着宫袍把水月捞。我待吹箫,比子晋还年少;我待题糕,笑刘郎空自豪,笑刘郎空自豪。

她所有的渴望对于男子来说,都是轻而易举便能做到的事情,但对她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她为何将自己与屈原相比?与具体的志向无关。只因为他们所追求的,都不容于当世,都是孤独行吟之人。

在杂剧中,吴藻把自己身为女子的遗憾、对男子自由无羁生活的羡慕,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是前所未有的女性意识觉醒。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太平军攻打杭州城,围城时间长达两三个月,饿死与被屠杀的兵民高达六十多万。

直到1864年3月底杭州城被清军夺回,战前372万人口,仅剩下72万。

在这段惨烈的历史中,吴藻的昔日好友陆续罹难,她为避兵祸离开家乡,也在途中丧命,埋骨于荒野风烟之中。

她的老师陈文述曾这样评价这位女弟子:“前生名士,今生美人”。

可惜,这位身具名士灵魂与女性躯体的词人,豪气侠情、不让须眉,却生不逢时,只能将自己所有的无奈、悲愤与呐喊,都封于文字之中。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