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9年,淮南富家子请温庭筠替他进考场,17岁的温庭筠直言:“八百金质开元通宝,包你考第一”,从此,温庭筠打响了“晚唐最著名考手”的第一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庭筠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在唐太宗时期位居宰相,他自幼亦饱读诗书,不仅博古通今,还擅长临摹王献之的书法,小小年纪就才名远播。

可惜,父亲早逝,母亲一人照顾温庭筠姐弟四人,难免力不从心,便将温庭筠交于好友段文昌代为管教。

温庭筠跟段家的儿子一起读书,段文昌对他的学业毫不松懈,但在生活上却异常宽容,将温庭筠养成了“纨绔”的性格。

17岁那年,淮南一位富家子屡考乡试不中,温庭筠自告奋勇地说:“你只要给我八百金质开元通宝,我保管给你考个第一回来。”

只要是钱能解决的事就不叫,富家子毫不吝啬,当面兑现,温庭筠如约替他进了考场,发榜之日,富家子果然位居榜首。

富商为儿子高兴,大办流水席,童叟皆可入席,还有红包拿,人人喜笑颜开,恭贺富家子的言语不绝于耳。

温庭筠更是被安排在了首席,富商的亲朋好友轮流敬酒,称赞他年纪虽小,但才华出众,日后定前途远大。

一杯杯黄汤进肚,一句句恭维的话入耳,温庭筠早就飘飘然了,他“啪”的一拍桌子,众人皆望向他。

他拍着自己的胸脯说:“各位家中若有人想考取功名,皆可来找我,科考于我,如探囊取物,不拿第一,绝不收报酬,可好?”说完,他朝众人举杯,大家见状也都“哈哈”大笑。

温庭筠确实有才,文采能与李商隐并肩,但一生未入仕途,屡试不中,皆因唐代的科举要附加品德评语,他“有才无行”,一直被打低分。

加上他恃才而骄,口无遮拦,连当朝宰相都敢嘲讽,得罪了不少权贵,即便文采无可挑剔,但一直无法上榜。

温庭筠屡试不中后,他重操旧业,开始替考生做“考手”,与其他人捉刀闷不做声不同,温庭筠大张旗鼓,做出了名声。

公元858年,年近50的温庭筠依旧云淡风轻地出入考场,主考官为防范他帮人考试,专门把他安排在自己办公的门口。

温庭筠面带微笑地看了主考官一眼,稳坐在书桌前,洋洋洒洒写下一篇千字文,早早就退场了,主考官暗自窃喜,时刻防备的心也踏实了。

谁知,科考结束后,主考官才知道,这次科考,温庭筠依旧帮助8位考生完成了考卷,温庭筠是当之无愧的“枪王之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的科考是寒门子弟实现越级而上的重要途径,在利益的驱使下,作弊捉刀之事应运而生。

如果有个好爹,在科考之前就打通了各方面的关系,开了后门,有人透题,也有人在试卷上做暗号,甚至有人会在考场上修改试卷的。

如果兜里只有几个钢镚儿的,就只能找人捉刀了,捉刀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找人代入考场,考生不进。

另一种则是代考生和考生都入场,待考生写考生的名字,这样就更加神不知鬼不觉了,温庭筠如何一人帮8人完成了考试,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高考在即,又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刻,又有多少人能抓住了这个相对公平的机会,突破自身,“鱼跃龙门”。

与古时科考不同的是,现在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的机会多了,不必非在高考的这根独木桥上“挤破头”,因此考场作弊的人也少了。

但只要有人,就有欲望,为了满足功利心,“作弊”之事就会随处可见,无法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