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泡是在20世纪下半叶,通过光学、射电和X射线天文学共同发现的,当时的天文学家并不清楚它的形成机制,一直到2019年天文学界才生成了本地泡的第一个3D地图,它以太阳为中心标注了方圆650光年内的所有恒星,并用计算机模拟出了这些恒星未来的运动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个3D地图,天文学家们发现本地泡的外侧都是较为年轻的恒星,越靠近中心的恒星年龄越大,这说明本地泡有可能诞生于超新星爆发,并且在首次爆发后,后续进入这个区域内的恒星也发生了超新星爆发事件。

模拟显示:最初的本地泡诞生于1440万年前,后来至少有15颗超新星在本地泡内发生了爆炸,每次爆炸在增大本地泡范围的同时,还会将恒星残骸中的星云物质抛洒到更远的地方,也就是边缘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星云物质足够多后,本地泡的边缘部分就会发生坍缩,孕育出新的恒星,截至目前本地泡的半径已经达到了538光年,并且还在以每秒6.7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
我们的太阳系大概是在600万年前进入本地泡内的,因为太阳系的公转速度是每秒220公里,需要2.2亿年才能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圈,在公转期间太阳在银河系内的位置将不断发生变化,误入本地泡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