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时代下,中国车企强势崛起,将欧洲地区的国际老牌车企甩在身后。背后的6大原因,导致德国只能望洋兴叹,无力追赶。

据观察者网报道,近些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尤为迅速。遥想当年,我国最初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时,国内的新能源车不仅续航里程不高,而且价格还贵。一辆上档次的新能源车,价格就高达上百万元,让一般人望而却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在,以比亚迪、蔚来、吉利等为主的中国车企纷纷崛起,不断刷新新能源汽车的各项参数,同时续航等各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种进步速度,不可谓不震撼。

就连路透社都忍不住感慨,中国车企在相关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正将包括德国等国家的老牌车企甩在身后。

出现这样的局面,不仅令德国车企“焦虑”,更令德国媒体“干着急”。随后,德国《商报》总结了六大原因,并指出“因为这六点,使德国车企望洋兴叹”。

第一,数字优先。对于中国的所有汽车厂商而言,汽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产品。所以,从设计之初,中国车企就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数字体验,为新一代汽车赋能、赋智、赋值。

第二,关注客户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受到消费观念、经济水平、文化素养等因素影响,会有不同的需求。而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执着于发现新的客户群,并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

第三,服务的货币化。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一些中国车企为了激发客户对车辆的兴趣,推出“按使用付费”。就比如蔚来,提出了“电池即服务”的理念,购车者只需要租用电动汽车中的电池就可以了。

第四,打破行业的界限。中国的这些厂商,不再拘泥于西方汽车制造商的传统和束缚,完全发挥自身想象。

只要有利于品牌发展、促进销量、提升技术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跨界。比如,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吉利收购了手机制造商魅族的股份,并打算推出新的智能手机。

第五,尽可能少投资,多外包。中国的这些汽车厂商,只要能够外包出去的就外包。特别是在早期,这么做不仅能够确保增长率,还能够大大节省成本。就拿小鹏汽车来说,即便他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许可证,也依旧与海马建立了合作关系。

最后一点,眼光长远,中国车企不只盯着国内或者某个地区,而是放眼全球,在世界多个地方都有研发基地、工厂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中,对于德国车企而言,除了与中国国内车企的竞争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也就是德国政府的政策。

要知道,自从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之后,就一直想要拉着德国在内的盟友,配合其打压和遏制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国内的一些反华政客,执意要求政府站在中国的对立面,甚至鼓吹“脱钩”。而这对于德国企业和经济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