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9月30日,在结束了与世瞩目的访美行程之后,赫鲁晓夫落地北京,正式开始了对中国的访问。

面对这位时任苏联领导人的到访,中国可谓是尽到了最高的招待礼仪。

就当所有人都认为此次招待圆满成功之时,赫鲁晓夫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顿时变了脸色。

“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应该被永远抛弃,而且不要企图用武力去考验资本主义的稳定性!”

这位来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笑着如是说道。

众所周知,在许多大公司里,那些能决定企业命运的决策,往往都是出自于一些非正式的场合。

而在国家层面上,这样的情况同样适用。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只是在招待晚宴上,但毫无疑问,赫鲁晓夫的这一句话已经算是给此次中国之行奠定了基调。

那就是要缓和中美之间的关系,借此来促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解”。

果不其然,在访问之行的第三天,也就是10月2日的正式会谈上,苏联的参会人员一上来便大谈“和平之道”。

言语之间处处都在暗示中国要示好美国,甚至不惜卑躬屈膝的“讨好”。

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苏联要这样做,难道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博弈吗?

其实,这一切的答案,最终依然要回到赫鲁晓夫的身上,而这背后的阴云,更是蕴含着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滚滚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划“洋”而治,平分天下

1953年,作为前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最优秀的追随者,在一片众望所归的贺好声中,赫鲁晓夫走马上任,成为了苏联的新一届领导人。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履新的赫鲁晓夫竟然与之前判若两人,各种政策都与之前背道而驰,几乎将苏联前进的轨道扭了个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与和平共处。

至于“和平”的对象是谁,答案不言而喻,就是美国。

为什么赫鲁晓夫想要“和平”呢?

有人说是因为苏联经济萎靡不振,所以想要通过贸易合作的形式促进发展。

也有人说是为了政治因素,缓解国际局势,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甚至可以说都是正确的。

但深究问题本质,赫鲁晓夫的“和平”最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与美国划“洋”而治,一起统治全世界。

众所周知,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上就形成了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极”格局。

双方关系势同水火,恨不得闹得你死我活,却在现实中奈何不了对方,在不同的场合互有胜负。

正因为这样,在赫鲁晓夫看来,想要通过对抗的形式消灭掉美国几乎不可能。

因此他便希望退而求其次,跟美国划“洋”而治,平分天下。

这,就是赫鲁晓夫的“和平之道”。

1955年7月,在日内瓦四国峰会上,赫鲁晓夫首次与美英法三国领导人进行会晤。

要知道,这可是距离1945年,伦敦五国会议失败,杜鲁门宣布不再举行苏英美首脑会议后,时隔十年的再次碰面,由此可见意义重大。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苏联正式开启了同西方世界的“破冰之旅”。

随后的几年里,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苏联又频繁同西方各国接触,他本人不仅在1956年亲自访问英国,而且还在1958年1月,点头同意与美国签订《文化交流协定》。

等到了1959年,在正式启程访问美国之前,赫鲁晓夫又派遣了苏联副主席米高扬,借由讨论贸易经济问题,先行访问美国。

显然这种种行为,都显现着赫鲁晓夫希望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冰释前嫌互相交好的心态。

如果说,上面的这些,赫鲁晓夫还有些克制的话,那么接下来类似于“自废武功”的、主动撤军奥地利的一系列举措,就不免让人感觉出他对美国的“讨好”之意。

当然,你可以说,这一切都是赫鲁晓夫为了“和平”,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与让步。

事实上,赫鲁晓夫也的确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意打动了美国,从而获得了后者的访问邀请。

可是,这真的代表着赫鲁晓夫平分天下的愿望能被美国接受吗?

美国也真的会愿意接受这种形式上的“和平”吗?

显然,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真的“和平”畅想

1959年9月15日,在得到美国认可的喜悦心情当中,赫鲁晓夫欢天喜地的踏上了自己的访美之路。

而这,也是自冷战开始以后,美苏之间的最为重大的官方会晤行动。

也正因为这样,赫鲁晓夫的这趟行程,几乎吸引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目光,在这其中便包括中国。

1959年9月28日,在即将结束访美行程之际,赫鲁晓夫当着媒体的面,乐观的表示此次访问十分顺利。

他本人与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相谈甚欢,而艾森豪威尔也十分赞同他的“和平”愿望。

似乎,赫鲁晓夫的“和平畅想”,依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史料记载,了解到当年那场会谈的内容。

而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却惊讶的发现,这场会谈远没有赫鲁晓夫描述的那样顺利。

尽管美苏两国在会议中相当和谐,可到了一些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时,彼此依然没有让步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聊得很开心,但要说有什么实质性进展,那就只能打哈哈。

可是,就是这样一场双方都在“敷衍”的会晤,却在赫鲁晓夫的眼里,成为了他的伟大功绩。

最起码,自己希望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想法,已经得到了后者的认同。

也正因为如此,在赫鲁晓夫看来,苏联得表现出“老大哥”的态度,在一些可缓和的地方,对美国进行示好。

而这个赫鲁晓夫理想中的地方,便是中国。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

由于中国解放军的介入,美国在这场本应该十拿九稳的“圣诞战争”里吃了大瘪,因此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中美之间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显然,此时如果能促成中国同美国交好,甚至让中国“低头让步”,绝对是一份“诚意十足”的“礼物”。

当然,你可能会问,苏联与美国针锋相对的地方有那么多,为什么会偏偏选中中国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看地图就能知晓,那就是中国离莫斯科远,而欧洲离莫斯科近。

再加上远东唯一的心腹大患日本已经半死不活,因此中国便成了苏联眼中可以缓和的地方。

综合上面的这些理由,赫鲁晓夫在结束美国的访问之后,立马便赶到了中国。

虽然明面上声称是为了庆贺中国的国庆日,但实际上,赫鲁晓夫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说服中国。

其实,关于赫鲁晓夫的访美行程,中国可以说是除了美苏两国之外,最关注的国家了。

像赫鲁晓夫在美国各地的演讲,几乎中国都在第一时间进行翻译,并且刊登了出来。

而在9月29日,赫鲁晓夫结束访美之后,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高度赞扬了赫鲁晓夫对和平的努力。

可想而知,中国对于美苏之间缓和矛盾,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是秉持着支持意见的。

但令中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赫鲁晓夫眼中的“和平”,却与我们的理解大相径庭,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点太过天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应该被永远抛弃,而且不要企图用武力去考验资本主义的稳定性!”

1959年9月30日,在中国的接待晚宴上,赫鲁晓夫兴到浓处,有意无意的如是说道。

而就是这样的一句话,顿时在中国方面掀起了轩然大波。

要知道,赫鲁晓夫可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苏联又是社会主义的“持旗人”,却当着所有人的面,如此鼓吹资本主义,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心惊?

事实上,赫鲁晓夫说出这句话的态度,还仅仅只是他这次访中的缩影。

在此后的几天里,赫鲁晓夫几乎逢人就各种讲述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言语之间充满着崇拜之情,简直就像一个美国的说客。

而这一切,都让中方的所有人,感到心情沉重又复杂。

1959年10月2日,在国庆盛典结束之后,中苏之间的会晤正式开始。

果不其然,赫鲁晓夫一上来便讲述了自己访美的行程,并借此提出希望与美国交好的愿望。

对此,中国方面的代表,也就是毛主席表示:

中国赞成赫鲁晓夫的访美,并且乐于见到苏联与美国和平共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其背后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别是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他本身就有阶级局限性,很难说他会真的爱好和平。

显然,通过毛主席的言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态度,那就是赞成“和平”,但并不赞成赫鲁晓夫理想到天真的这种“和平”。

中国是亲切经历过帝国主义侵略的,清楚地知道前者那道貌岸然背后的真面目。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因此仅凭一些口头承诺,以及没有实际内容的表面功夫,中国完全无法接受。

不得不说,在与帝国主义相处这方面,中国还是保持着相当的理智。

可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人人都喜欢听好话,此时的赫鲁晓夫正沉浸在自己构想的,平分天下的幻想当中,哪里能听得进去中国的提醒呢?

于是,眼看着中国方面的态度,赫鲁晓夫索性直接挑明一切,要求中国对美国进行让步与示好。

而对此,中国方面选择了断然拒绝。

1959年10月4日,赫鲁晓夫选择提前结束了自己的中国之行,相较于之前14天兴致昂扬的访美旅途,在中国的短短5天时间,赫鲁晓夫可谓是受了一肚子气。

好战者必衰,不善战者必亡

1959年10月5日,赫鲁晓夫提前回到了苏联国内,对于此次的外访旅程,赫鲁晓夫自认为大获成功。

也正因为这样,苏联方面专门为此召开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会。

而在这场庆祝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演讲,再度强调了自己和平共处的想法,并且高度赞扬了美国的一切。

显然,中国的提醒,赫鲁晓夫压根没有放在心上。

与对美国极尽赞美不同,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态度就要微妙许多。

10月6日,在一次演说中,赫鲁晓夫暗示的说道:某些国家像“公鸡”那样热衷于战争,这是相当不明智的行为。

这里的某些国家,几乎就明摆着指向中国。

后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针对中国的一些外交政策,苏联方面也进行了全盘的否定与批评。

在苏联看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应该“同心同力”,所有的一切行为,都由苏联进行统率,而非跟“老大哥”对着干。

可是,这真的是中国刻意针对赫鲁晓夫,要和苏联唱反调吗?

答案不言而喻。

1960年,在莫斯科会议上,中苏双方再次爆发了严重的矛盾。

会议期间,赫鲁晓夫表示要通过裁军的方式实现世界和平,在他看来,只要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愿意放下武器,那么自然就不会再有战争。

这种寄托于敌人与自己一样品德高尚的理想化行为,显然无法得到中国的认同。

可彼时的苏联,哪里会听得进去中国的劝言,何况赫鲁晓夫向来不是只说不做之人,在这之前,苏联就已经开始了“自废武功”。

那么,问题来了,赫鲁晓夫与中国的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

现实的经历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就在莫斯科会议结束,苏联宣布裁军120万人之后没多久,美国再度宣布扩军计划,并增加军事预算。

显然,这一幕已然将所有的答案昭之于众。

其实,中国并非好斗,更非不热爱和平。

只是中国清楚的认识到,和平从来不是摇尾乞怜得来的,而是要靠自己的拳头换来的。

有宋一朝,赵氏皇帝何等卑躬屈膝,可换来和平了吗?

不过是崖山一战,十万人葬身鱼腹罢了。

有言道:“国虽大,好战必衰”,可不善战者,就只有灭亡一条道路了。

这就像钱学森先生说的那样:“有箭不用和没有箭是两码事。”

的确,我们需要热爱和平,捍卫和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拥有战争的能力。

凡事如果都只往好了去想,那么势必会得到坏的结局。

唯有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才能真正的应对所有的局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