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抗美援朝老兵们,如今年事已高,但他们心中依然铭记着那段历史,尤其是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

在一个深秋的日子里,96岁高龄的老兵王凤和坐在书桌前,抚摸着一本师史。这本书是他所属部队的历史记录,记载着他的战友们的名字和他们的英勇事迹。虽然书皮已经破损不堪,但书页中闪烁着岁月的光辉,仿佛将那段历史重现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的那个历史时刻。那时,王凤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的一名连队指导员,积极参与了解放海南岛的激烈战斗。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王凤和心中涌上一股激动,充满了兴奋。在胜利的呼声中,他和战友们都憧憬着未来的美好,他们思索着返回故乡,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1950年6月,一场规模庞大的冲突打破了这个相对平静的局面,朝鲜战争爆发了。北朝鲜趁机试图通过武力统一整个朝鲜半岛,迅速占领了南朝鲜大部分领土,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随着美国及其联合国盟友的加入,战争态势发生了转变。联合国决定支持南朝鲜,派遣军队到朝鲜半岛对抗北朝鲜的侵略。美国的军事干预改变了战争的平衡,迫使北朝鲜撤退至38度线附近。

朝鲜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紧张气氛,各大国陷入博弈之中。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两个朝鲜国家之间的斗争,也代表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朝鲜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局势,也对整个冷战时期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王凤和随部队北上,历经长达八天八夜的艰苦跋涉,最终抵达了中朝边境的辽宁省丹东市。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和准备,终于到了1950年10月19日,他们即将踏上前往朝鲜的征程。

在黄昏时分,大约是19时左右,部队踏上了鸭绿江大桥,细雨纷飞,天空中弥漫着薄雾。江对岸传来阵阵枪炮声,战斗的火花在黑暗中闪烁。王凤和和他的山东老乡、连队副指导员王哲厚并肩行走,他们不禁回头凝望丹东的方向。

王凤和觉得有些奇怪,于是问道:“你在那看什么呢?”王哲厚回答说:“我还没看够咱们国家的美丽风景”这让王凤和感到欣慰,他告诉王哲厚:“没事,等我们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起回国,坐着火车,把中国看个遍!”

这番话引发了战士们的笑声,大家士气高涨,以坚定的步伐向江对岸前进。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对王凤和他的战友们那么仁慈。不幸的是,王哲厚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如今,已经过去71年了,王凤和拿起一张黑白照片,上面是他与王哲厚的合影。泪光闪烁在他的眼中,他轻轻抚摸着照片,怀念着那位战友。

与此同时,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的战士关长义也跨过了鸭绿江。

关长义在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时刻以模范和表率自勉。他对新生的共和国充满了热爱和忠诚。

在渡江前,部队驻扎在丹东进行训练,而关长义的老家离那里只有几十里路,然而他没有回家看一眼,只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匆匆踏上了征途。

关长义坚定地说道:“祖国需要我,我就毫不犹豫地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冲在前、打在前。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没有时间去想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下,抗美援朝战争于1953年7月27日达成停战协定,结束了战争。随着停战的宣布,各方开始准备执行军事撤退的步骤。

作为参与战争的主力军之一,中国决定从朝鲜撤回自己的军队。撤退过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筹备和安排。进行了有序的撤退,确保战术和战略的顺利转移。

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无尽的深情,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老兵们以他们年轻的身躯,热血涌动,筑起了坚实的长城,挺起了新生共和国的脊梁。

他们在战火中咬紧牙关,勇往直前,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战场。他们经历了战争的艰辛,忍受了痛苦与困苦,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保卫了祖国的疆土,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经过71年的岁月流转,老兵王凤和在退休后兑现了他与王哲厚的诺言。他亲身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再次回到丹东鸭绿江畔。

在江水奔流之前,王凤和和他的战友们站在鸭绿江畔,准备踏上前往朝鲜的征程。这一刻,他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和战友的思念与敬意。

王凤和举起右手,以标准的军礼向着天空致敬,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和感激。他默默地对着天空说道:“王哲厚,虽然你牺牲在了朝鲜,但我们的约定我替你完成了。你未能亲眼见到的祖国美景,我替你欣赏了。”

“多年以来,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人民变得富裕,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每一次胜利,每一次进步,都是为了你,为了那些为了祖国献出生命的战友们。我相信你在天之灵能感受到,愿你安息!”

说着,王凤和的眼眶中滑落下两行清泪,宛如寄托了他的无尽思念和对战友的敬意。

王凤和在那一刻,将自己的心声与对战友的思念化作沉重的泪水。他的行动是对战友的敬意,也是对祖国的赞美和对和平的追求的真挚表达。他们的奉献与付出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