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无偿捐给国家“近千亿”,病危后想住单人病房,医生称:你配吗?他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富家子弟,同时也是书画和收藏领域的奇才。名叫张伯驹的他在艺术界可谓独一无二。尽管张镇芳并非他亲生父亲,但当张伯驹六岁时,他和他的妹妹被送去给伯父张镇芳过继。
张镇芳是一位前清朝的进士,才华出众、博学多才。伯父将张伯驹送进私塾接受教育,因为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九岁时就能够创作出动人的诗句,被誉为天才的象征。多位国学大师给予他悉心指导,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深深熏陶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

尽管出身于富贵之家,但张伯驹与一般纨绔子弟截然不同。作为长子,张伯驹背负着张镇芳的厚望。因此,他被安排进入军队担任重要职务。然而,沉浸在诗书之中的张伯驹无法忍受军营的喧嚣和粗鲁。在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家族产业,但他总是将闲暇时间花在诗歌和戏曲之上。
他的诗句如同绚丽的画卷,抒发着内心的情感。每当他提笔写下婉约动人的诗句,心灵似乎得到了解放,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他的画作则仿佛倾注了灵魂,墨色流转间展现出深邃的意境。他精心收藏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他对美的独特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张伯驹终于无法再忍受军营中的喧嚣和尔虞我诈。他决定向表叔请辞所有的军职,将自己的全部心思投入到他钟爱的书画和戏曲界。母亲望着儿子这样的决定,只能无奈地摇摇头,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表达出对儿子的支持和理解。
张伯驹在诗歌和书法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同时对京剧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是大师余叔岩的得意门生,苦心钻研了将近五十出戏。余叔岩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张伯驹他的所有艺术精华,将自己的才华与经验倾囊相授。尽管张伯驹的嗓音条件并不理想,常常被人戏称为"张电影儿",但他具备超凡的领悟力,在戏曲界逐渐崭露头角。

时至1931年,张伯驹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爱好者共同创立了"北平国剧协会",致力于推广京剧,为京剧传承开辟新的道路。自从他年过三十后,政治和军事对张伯驹来说已不再重要,他全心投入于戏曲的研究,并且埋头苦干,同时他也致力于收藏书画。
与一般收藏家的形象截然不同,张伯驹因为总是身穿一袭长衫而与众不同,给人留下儒雅清秀的印象。他非常注重收藏品的精品程度,坚信一件精品的价值胜过一千件普通之作。作为一个拥有无数财富的人,他从不与卖家讨价还价,为了能够得到一件珍贵的文物,甚至愿意付出极高的代价,不惜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张伯驹是一位身份显赫的绅士,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深陷于繁忙的社交圈子之中。然而,在一个寒冷的上海冬夜的一次社交场合上,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这个寒冷的夜晚,张伯驹邂逅了备受瞩目的美人潘素。潘素迷人的名声早已传遍城市的大街小巷,引得无数男人为之倾倒。然而,正是这个令人心动的女子吸引了张伯驹的目光,让他情不自禁地向她走去。

尽管张伯驹已经有了三房太太,但他始终未曾在婚姻中找到真正的情感寄托。然而,与潘素的相遇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潘素如同一朵绽放的花朵,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让张伯驹无法抵挡她的魅力。他仿佛成了一只迷失在花海中的蜜蜂,不停地围绕着她飞舞。
很快,张伯驹下定决心,迎娶潘素为妻,将她视为自己的心灵挚爱。他向她发誓,终身只宠爱她一人。那份深情难以言喻,只能化为文字,晚年时,张伯驹为潘素写下了一首词:“两情一命永相怜”。这短短的几个字中包含着他对潘素深深的情感,无尽的眷恋。

潘素出身于苏州名门世家,她不仅才情出众,还精通琴棋书画,尤其在绘画方面独具天赋。她的画作色彩绚烂,充满个人独特的风格。当画笔在她纤纤玉手间舞动时,仿佛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被释放,勾勒出一个个美丽的世界。与张伯驹相伴时,他们共同追求艺术之美,彼此扶持,相互倾心,享受着恩爱的岁月。
1937年,张伯驹得知《平复帖》的下落后,他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期待,整日寝食难安。那个动荡的时代里,外国人肆意掠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让张伯驹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忧虑。他对于"天下第一贴"的流失充满了无尽的懊悔。为了阻止这一悲剧的再次发生,他迅速派人去寻找收藏家溥儒商谈价格。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溥儒居然提出了天价——20万银元。

张伯驹虽然富有,但此时却难以筹集如此巨款,只能无奈地拖延时间。后来,溥儒的母亲患上了重病,迫切需要用钱,这给了张伯驹一线希望。他抓住这个机会向溥儒购买《平复帖》,然而溥儒却不肯松口,坚持要价4万大洋。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张伯驹只能苦笑着答应下来。然而,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他心心念念的《平复帖》,这让他开心得仿佛回到了年少时的童年时光。
然而,就在张伯驹得到《平复帖》后不久,他遭到了汉奸汪精卫的绑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险,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可能无法幸免。在被绑架之前,他嘱咐妻子潘素,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绝不能变卖《平复帖》,即使自己被杀。为了救夫,潘素四处借钱,终于凑齐了40万赎金,解救了她深爱的丈夫,让他脱离了那座阴森恐怖的牢狱。

溥仪逃亡之际,决定变卖许多珍贵文物以筹措资金。而这个决定让张伯驹深感忧虑,他深知这些文物的珍贵和对国家的重要性。为了将这些宝贵的文物留在祖国,他及时提醒并建议故宫博物院购买这些文物。
这一举措有效减少了大量文物的流失,保护了祖国的文化遗产。建国后,张伯驹将文物全部无偿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他希望这样做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1982年,张伯驹年过半百,患病住进医院,被安排在拥挤的集体病房中。他环顾四周,看到同病房里的人们不停地呻吟,床位紧张,空气中弥漫着药味和病菌的混杂气息。虽然他一直以来都乐于为国家做贡献,但此刻,他内心渴望着一片宁静,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希望能转到单人病房的愿望,在他的心中逐渐升起。他找到医生,真诚地向对方提出了请求。然而,医生却突然反问道:“你配吗?”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张伯驹感到困惑和受伤。
他默默地接受了医生的质疑,没有再坚持自己的要求。他明白,也许在医生眼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病人,没有特殊的地位或权利。尽管他曾为国家的文物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现在他只是一个需要医疗帮助的病患。
几天后,张伯驹在拥挤的集体病房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没有带走世俗的奢华和荣耀,只是一个静静离去的灵魂,肩负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