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而言,作为乱世,三国的人才质量是很高的。不仅各势力之间文臣武将都属于一流水平,作为三国鼎立的主角,刘备、曹操、孙权,放在其他时代也都是响当当的明君。尤其是跟后来的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一对比,就会发现哪怕在网络平台被黑成碳的“孙十万”,如果放到之后的那些乱世,也绝对是雄才大略、割据一方的超水平英雄。

甚至哪怕是他被质疑最多的,关于奇袭荆州的事情,如果仔细去分析,也未必会跟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眼光短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里先做一个基本划分,一般来说中国的乱世都有一个主基调,那就是“天下统一”。所以乱世不管割据多少年,有过多少个势力,事实上最后只能允许一个最强者存在,其他人都会被消灭掉。因此乱世中的地方政权,从政治追求和政治目的上来看,只能分为两类:

争霸天下型和苟且偏安型。

具体到三国也是这样,很多人讨厌孙权,与其说是他人品败坏、私德有亏,倒不如说是他作为一个君主,充分说明了啥叫“菜是原罪”。带着十万人去打合肥,被张辽用八百人暴揍,面对盟友倒是很有胆色,趁着人家北伐从背后捅刀子,这种行为是孙权被群嘲和变成反面典型的最关键因素。毕竟真要说私德,睡了别人婶婶让自己儿子和爱将死于非命,屠杀徐州无辜老百姓泄个人愤怒的曹操,可比孙权恶劣多了。

所以看待孙权在奇袭荆州这件事,咱们就要摆脱对他无能这件事的个人偏见,来看看孙权做这件事背后跟东吴政权有啥关系。

毫无疑问,按照上面说的标准,东吴属于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苟且偏安型”政权。相对于有大义名分,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刘备集团,以及前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期高度宣传“尧舜禅让”这一法统转移事件,为自己代汉做政治铺垫的曹操集团,东吴甚至找不到维系自己政权存在的合法性。

不管是刘备还是曹操,他们都能代表汉室或者继承汉室,但孙权找不到自己可以继承汉室的理由,你一个在江东地区的地方武装,能代表中央吗?能说自己是正统吗?这不开玩笑吗?

而东吴政权的主力支持者,即当地的世家大族,对于孙权也很难说有多少忠诚和认同感。孙家本来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所谓“孙武之后”,基本上属于孙坚打下一片基业后为自己脸上涂脂抹粉的自我修饰,几乎没人相信。那么世家大族自己就要偷着想了:我们为啥不投靠曹操或者刘备这样堂堂正正且可能夺取天下的势力,而要跟着你孙权混呢?

念头一旦产生,行为接踵而至。所以从赤壁之战开始,世家大族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眉来眼去就没少了。孙权多次试图进攻淮南地区,与其说他是想北伐中原,不如说他是想靠战功向世家大族施压,以证明自己才是东吴政权最合适的统治者。毕竟乱世中只有军功是最真实的,战场上拿不到的,其他方面也得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们看待孙权就不能用看待曹操和刘备的态度,曹操和刘备,实际上都是个人魅力极强,靠自己来影响和带动一个集团的“克里斯马”型领袖。但孙权不是,我们看待孙权,要把他跟东吴政权绑定,孙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了一个集团的利益,是被集团所影响和控制的角色,相反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寻找到一个能让自我权力最大化的节点。属于那种极其现实,完全不考虑政治理想的领导者。

有了这点共识,我们再来分析孙权奇袭荆州的决策:首先东吴第一没有能力统一天下,第二根本不想统一天下。能力是客观,东吴的人口和资源支撑不起统一天下的伟业;不想是主观,统一了对江东大族没有显著好处,所以毫无动力。建立在这两点上,孙权的所有决策,都是为了东吴能活更久,即“一切为了存在,存在为了一切”。

所以拿下荆州非常投机,就是为了东吴有一个足够的战略缓冲地带。能够坚持更久,被消灭的更晚,从一开始东吴就没想真的当个几百年的王朝,就是为了多活一年算一年。那么拿荆州背刺盟友,对于这种摆烂的政权来说,再正确不过了。

我管你是盟友还是对手,有好处不就行了?考虑什么天下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你能说孙权奇袭荆州不对吗?人家根本没想当人,你怎么用人的标准去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