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知了

编辑|林画

1972年2月26日,中美双方签订《上海公报》,意味着两国25年来的隔阂就此打破。

其实,这份联合声明的签订,背后是中美政治上的博弈。尼克松访华期间,曾显摆美国原子弹数目,周总理一句话让其无地自容。

也正是这句话,让中美处在同等外交地位,中美关系这才迎来了新的篇章。

那么,周总理到底说了什么话,直接扼制了尼克松的命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克松受邀访华

1972年2月21日上午9时,尼克松总统乘坐专机抵达北京机场,一路上,尼克松心情十分坎坷,他不知道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会如何接待自己。

虽然他在离开白宫时,曾对外发表讲话,称此次访华是和平之旅,可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使得中美长期出现敌对情绪。

不过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飞机已停落在北京机场。当机舱门打开时,他同夫人缓缓走下飞机,就在此时阵阵掌声传来。

原来,中方已派出了360人的高规格仪仗队迎接尼克松,周总理更是站在前方。

尼克松被中国人的热情感染了,还没走下舷梯,他就伸出大手。周总理也热情大步向前走了过去,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摄影师抓住了这一历史瞬间,拍下了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的画面。

周总理幽默说道:“我们的双手都跨越了太平洋。”而尼克松也在后来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确实,看似两位伟人的握手“风轻云淡”,可背后却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和平呼唤。

早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下令不同中国代表团握手,中美关系就已失去了沟通的途径。

然而,60年代末,随着美国在越南战场上的失利,再加上苏联趁机发起对美国的扼制,以及西欧、日本逐步脱离美国控制,使得美国对外政策陷入了疲惫状态。

恰巧,此时中苏“珍宝岛事件”爆发,两国关系愈发恶化。尼克松见状,决定在外交上拉拢中国,以争取在国际上更好的制约苏联。

美国对华释放的和解信号,很快就被毛主席察觉到。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尝试和美国修复关系。

1970年10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待了老朋友斯诺,这也意味着斯诺成为第一个登上天安门的美国人。

次日,两人的合影刊登到《人民日报》之上,表达了中国愿意同美方靠近的诚意。

不过,美国人并不懂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看懂这张合影的背后含义。

同年12月,毛主席又一次接见斯诺,谈话中他希望美总统尼克松可前来中国访问,中方必定以诚相待。

尼克松看到了中国的诚意,他多次对外表示:中国不应该被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

不过推动中美关系的最直接事件,正是“乒乓外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年春,中国方面应邀参加31届乒乓球世锦赛,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球员科恩阴差阳错成为朋友,引来了国际关注。

毛主席意识到这是中美关系恢复的最好时机,毅然决定邀请美乒乓球队访华,就这样中美民间交流的通道打开。

尼克松得知后欣喜若狂,他没想中国方面如此主动。随即,他下令废除已存在20年的对华贸易禁令,并放宽了去华旅游的签证条件。

不久后,周总理通过巴基斯坦方面告诉美方,可公开或秘密接待美国特使。

尼克松心领神会,他当即派出了基辛格秘密访华,试探中方的态度。基辛格抵达北京后,中方热情接待。双方就台湾问题、美总统访华等进行了讨论。

不过,基辛格称美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还想在台湾省保留点军队。这一不合理的要求,周总理直接拒绝。

基辛格话锋一转,说“美国已成功登月”,其意思很明显,想显摆美国科技技术强,想要在谈判上占据主动权。

周总理笑着说:“这都是老祖先踩在脚下的东西,没什么好稀奇的。”

基辛格一听,难道中国已秘密登月了?接下来的谈判中,他不敢再摆姿态,双方再次回到了轻松愉悦的谈判中。

不久后,基辛格再次访华,双方就尼克松来华一事进行了具体的商谈,一个跨时代的外交活动定了下来。

周总理一句话让他语塞

尼克松来到机场后不久,就由我国派专车送往钓鱼台国宾馆,住进最豪华的“总统”套房。

不过他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了一个通知,毛主席将在中南海同他会见。

此时毛主席正生着大病,按理说不该接见尼克松。但为表中方的诚意,强忍着病痛同尼克松交流。

尼克松以为毛主席是严肃、古板的形象,担心该如何和对方聊下去。可见面后才知道,毛主席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引得他多次开怀大笑。

原定这次会见15分钟,最后却聊了一个多小时。

因毛主席病重,之后的几天里,中方始终派出周总理和尼克松交涉。

在一次国宴上,尼克松夫人帕特见桌子上有一包香烟,上面印着国宝“大熊猫”的图案。

帕特对这个毛茸茸的小东西很是喜欢,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周总理见状,说:“那我送你一对?”

帕特以为是香烟,点了点头。周总理笑着说:“不对,是熊猫。”

就这样,不久后国宝熊猫兴兴、玲玲被送往美国华盛顿国家公园,这是我国“熊猫外交”的开端。

不过,会谈中不只有欢声笑语,也有两国为追求关系正常化的矛盾和分歧,特别是在台湾省问题上,双方互不让步,引来了多番争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尼克松说了一句看似无心的话:“我们美国的原子弹数量,足以将地球毁灭十几次了。”

尼克松看似说的是大实话,实则是一种炫耀和显摆,想要用美国引以为傲的军事力量,迫使中方在谈判上让步,特别是在台湾省驻军问题上让步。

当时,尼克松认同“一个中国”原则,认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仍想要在台湾省驻军,只同意可撤出部分兵力。

当时,全球都受制于美苏的核威慑下,人人都不愿提及原子弹这一敏感问题。

尼克松为了威慑中国,抛出了“核威胁论”,他知道周总理曾多次幽默化解外交危机,想看看周总理这次该如何应对。

如果周总理愤怒恼火,那将会让和谈止步于此,中美关系必然再次冷却;如果周总理曲意迎合,那就会有损中方形象,不利于中方的外交谈判。

其实,尼克松这番话,说明他根本不了解周总理这个人。

作为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周总理几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所有重大历史时刻,即便国民党的大军疯狂追捕,即使是长征时的九死一生,周总理也没有“怕”字一说。

周总理早就洞悉尼克松的套路,其实他也不止一次在国际上遇到这类问题,每次都让对方哑口无言。

如周总理同美国代表团黑格交流时,对方称:“美国关心中国的生存能力。”

周总理听了后当即反驳:“中国是独立政权,不需要其他国家保护,更不用美国关心。而美国的强制性保护,本身不正是霸权主义?”

黑格听了后哑口无言,当场向周总理道歉,表示自己用词失误。

这一次,面对尼克松挖的坑,周总理并没有生气,他笑着说:“我们拥有的原子弹不多,只能让地球毁灭一次。”

周总理的意思很明显,美国就算有再多的原子弹,可地球只有一个,毁了一次就全军覆没了。而中方的原子弹数量虽少,却足以保护好自己不受威胁。

因此,尼克松的核威胁对中方是毫无意义的,中方是不可能被吓倒的。

频繁核讹诈,加速原子弹进程

其实,自新中国至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期间我国曾遭遇美方多次核讹诈,可中国从未有过半点退缩。

自1945年美国的两枚原子弹,迫使日军投降后,核阴影就困扰着无数个国家。但毛主席却旗帜鲜明的指出:“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吓人的纸老虎!”

1950年6月,朝鲜战争打响。为警惕中苏两国介入,美国放出狠话,要求中方不要过问此事,不然核打击将降临北京。

然而,随着战火烧到鸭绿江,美战机频繁入侵中国边境,毛主席发起了“抗美援朝”运动,百万大军入朝作战。

在志愿军的强势打击下,美军死伤惨重,战线也推进了“三八线”以南地区,美当局惊恐不已,杜鲁门更是气急败坏的表示,必要时将考虑使用原子弹打击军事目标。

杜鲁门的这番言论,让全球普遍认为,美军将要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一旦真的如此,第三次世界大战或将爆发。

当时西欧各国百废俱兴,正忙着发展经济,无暇顾及战争。他们纷纷对美国这一行为进行谴责,在世界的舆论压力下,杜鲁门这才被迫表示放弃“核打击”。

1951年初,志愿军攻占汉城,迫使美军继续南撤。3月,志愿军计划发动春季攻势,苏联方面也将潜艇部队派往战火前线。

面对中苏朝三国联手,杜鲁门恐慌甚多,他连忙下令将核武器部件运往日本,又开展了核战演习。

对于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镇静自若,继续要求志愿军按原计划作战。杜鲁门见中方如此强硬,核讹诈失效,只能无奈提出“和谈”请求。

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后,被问到如何解决朝鲜困局?他嚣张表态要使用核武器,可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有半点动静。

1954年9月,为了打击蒋介石集团的嚣张气焰,解放军发起了“炮轰金门”战斗。次年1月,解放军又发起了对一江山岛的解放战争,全歼1086名守敌,使得一江山岛重新回归大陆怀抱。

艾森豪威尔得知后,认为解放军将趁机解放台湾省,连忙将三艘航母调往台海地区,以此警告中方勿轻举妄动。

但中方不为所动,继续展开军事行动。艾森豪威尔继续威胁,若远东战事打响,有必要使用原子武器。

不过,他的这番言论,又一次引来了西方国家的谴责和质问,艾森豪威尔只好宣布放弃核打击。

然而,1958年“台海危机”再次爆发,解放军对金门国民党发起了猛烈的炮轰,2小时打出4.5万枚炮弹。

蒋介石吓得连忙求助美国,希望美方给予援助。

美军当时决定对中国大陆使用核打击,并叫嚣着让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

不过,这一次美军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再次遭到了国际谴责,再加上毛主席战略性放弃金门,台海危机就此解除。

尽管美军始终没有真正对中国大陆进行“核打击”,可中国的危机感一直存在,毛主席下决心要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子能,这样才能不被人欺负。

早在1953年时,因美军的频繁核讹诈,让中央领导人意识到,美军之所以随意插手他国内政,正是因为其掌握着原子弹,威慑着其他国家。

为此,毛主席认为唯有尽快研究出原子弹,才能让中国跻身强国之林。

1955年7月,受中央指示,陈云、聂帅等人负责原子能事业,并派出代表团前往苏联取经。

谁知,赫鲁晓夫却嘲笑道:“恐怕到头来连裤子都穿不上。”

面对苏方的嘲笑,毛主席等领导人坚定表示一定要攻克原子能。

不久后,中苏决裂,苏方撤走了专家和技术设备,很多人开始质疑原子能项目是否有必要进行,是不是劳民伤财?

在这一背景下,毛主席下令让张爱萍进行实地分析、调查,搞出核武器的几率大不大,大约几年能够试爆。

张爱萍接到任务后,四处走访调查,并组织了调查小组,从技术领域分析原子能成功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我国核武器百分百可搞定,预计1964年就能试爆。

毛主席听闻后很是高兴,要求勒紧腰带也要搞核武器,这样才能打破美苏的核讹诈。

然而,眼看着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到了关键时期,美国通过情报信息分析后,立马拉拢苏、英两国搞《三国条约》,要求各国都不能再搞核试爆,以更好的维持社会秩序和和平稳定。

看似这个条约光明正大,站在正义制高点,实则是打着“防核”的幌子实行霸权主义,制约正在开展核研究的中法两国。

中国方面第一时间回复:绝不容许核力量由三个国家掌控,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法国也坚决反对该条约。

如此一来,《三国条约》成了一纸空文,没有半点约束力。

1964年初,中国掌握了核爆炸的关键技术,眼看着就要进行核试爆。美方得知后,急忙找到蒋介石,让他向大陆派出500名特务,对大陆核设施破坏。

不过,蒋介石也不是傻子,他硬是拒绝了此事。

1964年10月16日,是所有中国人都该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随着蘑菇云升空,所有在场的人无不自豪落泪,从今天起中国再也不用担心美国的“核讹诈”。

然而,美国国防部长却讽刺道:“有弹没枪,一通白忙活。”

但仅仅半年,中国就已成功远程精准投放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认知。

1967年,我国又成功试爆氢弹,再一次震惊全球。

可以说,正是美国的“核讹诈”,加快了中国原子能的进程,或许这也正是“化压力为动力”。

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回想起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历史,想起中国一次又一次打破美国的固有认知,尼克松这才意识到自己说话失误。回想起自己此前的小人之心,他顿感无地自容。

周总理的霸气一言,让尼克松不再端着姿态,开始以平等的身份对待中方,双方再次愉快的交谈下去。

在台湾问题上,尼克松聪明的选择一再让步,并表示美方会逐步减少军事力量直至完全撤出台湾。

考量美国方面的政治复杂性,周总理也从大处着想,给了美国4年期限。就此,中美双方再无其他外交矛盾。

1972年2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了《上海公报》,这意味着中美关系就此正常化,相互对立的时代结束,也极大拓展了中国的对外发展空间。

这场改变世界一周的出访,给尼克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这么描述周总理:“在所有会谈中,他总是镇定自若,其外交手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的确,中美顺利签署公报,和周总理的超高外交艺术有很大关系。

周恩来担任总理26年来,曾兼任外交部长9年,1958年2月不再兼任外长,可依旧主管外交事业。

正是他超乎寻常的智慧、才能、精力,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巨大成就,直至他逝世前,有107个国家和中国建交。

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依旧是外交工作的必胜法宝。

1954年4月,周总理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与的国际会议,但周总理不卑不亢,积极解决国际问题。

会议上,苏联方面提出促使朝鲜成为统一的民主国家,可美国百般阻挠,企图继续控制朝鲜。

面对这两个大国争分,其他国家代表都不敢说话。周总理见状,说道:“外国军队没理由再留在朝鲜,战火已停息了。”

周总理的这一方案,赢得了各国代表的认可,打乱了美西方的阵脚,中国的国际声望也在升高。

1955年,周总理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大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中国政府群而攻之。周总理不紧不慢道:“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不是来吵架,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三两句话,直接扭转了现场的紧张气氛。而后,周总理更是表明中方“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立场,赢得了其他国家的掌声和尊重。

其实,周总理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回答记者问题时,经常巧妙性的使用闪避艺术。

如一次,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服务员端来一盘冬笋汤菜,谁知外宾夹菜时,不小心将冬笋片翻了身,直接变成法西斯标志,大家见状大惊失色。

周恩来风趣说道:“没什么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

外宾听了后哈哈大笑,气氛很快就热烈起来,这道汤三两下就被喝光。

还有一次,周总理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记者发现周总理拿着派克钢笔,立马讽刺道:“总理也喜欢我国的钢笔?”

周总理知道对方是在为难他,笑着说:“这是一位朝鲜友人的抗美战利品,美军曾在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送给我留作纪念。我认为很有意义,留下了这支钢笔。”

美记者听了后哑口无言,脸早已红到了耳根处。他本想嘲讽中国生产力落后,连好点的钢笔也造不出来,却没想被周总理讽刺是美国侵略战争失败的历史见证品。

尼克松访华期间,曾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参观。看着蜿蜒曲折的长江大桥,尼克松突然问向旁边的周总理:“总理阁下,这座大桥每天经过多少人?”

周总理笑了笑,说:“每天有五个人经过。”

尼克松很是好奇,怎么才五个人?周总理又说道:“每天经过大桥的不外乎是工农商学兵,可不就是五个人嘛?”

周总理的能言善辩、随机应变能力,让尼克松敬佩不已,连连伸大拇指。

1976年1月,呕心沥血建设新中国的周总理因病逝世,全国上下无不悲伤流泪,人民群众自发送别总理最后一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