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昆明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中心城市,随着战时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老昆明城市发展滞后、规划落伍的问题暴露出来,而内地来到昆明的科技人员带来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甚至还拿出了较为详细的昆明现代城市规划,虽然在那个年代没有也不可能实施,但仍然值得一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近代老昆明的功能区规划图

老昆明扩城规划设想中的超前意识

1939年,在南京从事多年地理教学、研究的昆明学者周光倬回到故乡,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扩大昆明市区的一种建议》,近年被重新发现,其中显露出不少早期城市规划理念中的超前意识,十分珍贵。

周光倬认为,当时沿海沿江的都市多落入日寇之手,变为黑暗地狱。“前方都市的繁华,受此严重打击,逐渐向后方转移。政府机关、银行界、富商巨贾,悠闲资产阶级,好似潮涌一般,接踵而来。因之后方都市,显露头角,一种畸形的发展,实无法避免。”周光倬注意到,昆明本属云南全省政治中心,此时工厂“大规模地在进行中”,商业空前活跃,交通路线和工具突飞猛进,“可以说,昆明的新兴工业,已经像雨后春笋,他的进程纵然抗战结束,也不致中断”。

因此,“我们必须知道,昆明市的发展,不是暂时现象。将来滇缅铁路叙昆铁路完成,为3条铁路的焦点,欧亚航空线的交点,公路的中心点,绝无问题的发达。昆明市的扩大计划,势所必至。顾虑的问题是在将来,并不是现在”。因此,要规划先行,“事先慎重,有一整个全盘的计划,以期实现合理的新都市”。

周光倬提出了城市功能区划问题:“凡一都市的建设整理,应规划有条。昆明在过去,颇有明初南京的遗制。昆明有木行街、福照街的估衣铺,二纛街的铜锡铺,文庙街的象牙铺,都是集团的经营手工业或商业,这是很合理的都市制度。”“近代新的科学化的市政原理,划分全市为若干区域,依其性质的类别而建树之”,如行政区、教育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周光倬建议把行政区安排在城内的五华山、圆通山和螺峰山, 而且“无须征用民房,以空中栈桥或地底隧道联络之”。“最好用钢筋水泥筑成坚固的隧道”,平时用来做来往通道,战时可以作为防空设备,“一举而两利”——今天读来,此说仍然让人“脑洞大开”。

周光倬提出,教育文化区“以在市外为优”,“以大小西门外,沿虹山西南之地带为宜”。这一带“背山面湖,环境清幽,极适宜于求学研究,陶冶性情”,而又可以“远离尘嚣,求学安定,又不致习染恶风气”。至于商业区,可以“近日楼、护国路、金马大街、正义路、绥靖路(今长春路)为中心市场,以城内东南两大干路和城外东南一带为商业区域”,因为这里接近火车站,计划修筑的叙昆、滇缅两条铁路将在此接轨,地缘优势突出。而工业区则应在市区外安排。

至于住宅区,周光倬提出可分为新旧两区,“凡旧市区内的住宅,划为旧住宅区”,而另建新住宅区。他认为“老住宅区为原有,凌乱不整,殊无整理的必要”,而“拆屋盖屋,吃力不讨好,容易引起市民的误会,又不符合经济原则”,“只要注意干道的整理放宽就够了”。

新建住宅区则要避免扰民,应“沿着环城马路东部、南部、西部三方面,再向塘子巷延伸至吴井桥南天台一带,又由岔街延伸到长村和定光寺一带,以接归化寺”,这是“市府的财源所寄托处”。可以先通水、通电、通路,铺设地沟或地下管道,然后投标拍卖土地,限期建房,过期收回土地——如今不少土地开发政策,周光倬早在80多年前就想到了。

至于公共设施,周光倬也有考虑,他说:“一市区内为数十万市民生活的调节、精神疲乏的恢复起见,公园与广场的设计,不能不特加注意。昆明市内原有的翠湖公园,实饶天然风景,应加爱护培植,市郊的大观公园若能重新整理,亦足供市民赏心悦目之所矣。而广场的增加,亦市区内要政之一,如近日楼,金马两坊间,塘子巷太和街口,小西门,大东门外太和街口,均应列入计划中。”

图 | 早年老昆明近日楼外三市街的店铺门面

在这个“建议”中,周光倬还提出了一些在当时堪称超前的观念:

一是保护自然环境。周光倬认为,“昆明市区原甚狭隘,为维持全市清洁和卫生,工厂不宜设于市区内,要远离市区,在十公里以外,一方面不碍市区卫生,一方面又合乎近代都市疏散的原则”。

周光倬还关注到了昆明市区的风向,“昆明最著名的风向,为西风,西南风和南风,东风除非雨季转变才行,北风很少见”。他提出,昆明“工业区的建立中,不能设于市区的南部和西部,不然将来工厂的煤灰,因风向要影响全市的公共卫生和市民健康,不可不加以注意”——这是在昆明城市规划理念中较早提出的环境保护规划设想,至今仍然是昆明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是新区建设要节约用地。周光倬说:“要顾虑到地面经济的利用,切勿滥征耕地,以妨碍生产事业。我们大家知道,云南全省是一个山乡,平地的面积,只占了十分之一还不到。丰富的食粮生产,就靠着这些平地的改进。昆明坝子,在全省中面积可以说是数一数二,不过比之长江大湖的肥野,真是数不上。所以第一步划定的市区,以荒地为原则。除于不得已,才圈用耕地园圃。并且凡公私的建筑,应该向竖的发展,减小向横的发展,就是说,昆明市的建筑可以建设五层以上、十层以下的形式,免去面积的侵占,以求适合昆明市区的环境,并不违背土地经济利用的原则。”

三是防止形成贫民窟和富人区。周光倬说:“今后为建筑新区,整饰观瞻,对于建筑样式,应有规定,不能听商民自由建筑,有碍市容。至住宅样式,大家公认昆明房屋有北平风趣,我觉着有保存或改进之必要。”他提出,新住宅区建设“应就该地自然风景,另行设计,使所取材料及建造模型要经济化合理化艺术化,切莫再蹈一般都市畸形发展的恶劣影响。市府所投资的,注重平民化,使都市上多数的平民,不致感受住宅的恐慌,与不合理不卫生,变为真正的贫民窟,有伤都市的观瞻,也和政府施政的本旨违背。中上等的住宅,亦应有规定的束缚,非经市府的审查不许起盖。”

四是把昆明打造成旅游城市的构想。他认为,“昆明的气候,是全国最为理想最适于休养的地方。明末清初,中国大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数次往返于滇南,足迹遍三迤,盖极向慕滇中天然山水的乐趣,有伟大无比的吸引力。现在交通日便,将来滇缅、叙昆两铁路完成,内地人士慕名而来,或休养而来者必踵相接。瑞士、日本的景物,蜚声于世,然属季节的旅行地,不似昆明四季无寒暑的理想气候,不独可以避暑,且可以避寒。故昆明市更胜瑞士日本一筹。吸引游客的潜势力殊大,中外游伴必趋云者如鹜。是昆明市非仅为工商业都市,且为游览都市。每年间无形收入必须随着增加。现在市区内的风景,大都天然有,人工不足。果能再加人工的设计点缀,交通给以种种便利,旅客得舒适,则昆明市发达实极乐观也。”

最后,周光倬还提出了把昆明建设成国际都市的远景。他说,我们要负起责任,建设好故乡,“使昆明的光芒,不仅在抗战时期为后方的重镇,且还在将来成为全国西南永久的中心都市,全世界人士景仰的国际都市。此种希望,是绝无问题可以达到的,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早期“大昆明市规划图”

民国初期,昆明当局出台的一系列市政建设规定中,已出现城市规划的先声。但总的来说,昆明城市建设仍处于“自发”“自然”状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科学的、长远的发展蓝图和规划。

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成为抗战大后方,内地人口、学校、工厂、机关大量涌入昆明,推动了昆明的城市化进程,原有的城市格局捉襟见肘,“自发”“自然”的发展已经难以适应。1939年,就在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中,昆明工程技术人员拿出了一份“大昆明市规划图”,这是在近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下完成的第一个昆明城市发展规划。

“大昆明市规划图”出自中国留德学者之手,图宽1米,长2米。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大昆明市”以滇池为中心,把沿滇池各县都囊括进“大昆明市”来了。图中规划了环湖公路,把昆明主城区和环湖各县连接起来,形成“大昆明市”的主要陆上交通网络,还规划了滇池水上航线和沿湖主要码头。

值得重视的是,这份规划图标注了沿湖主要风景名胜古迹,标明了出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把滇池沿岸定为游览和疗养地带,以控制沿湖新建项目——保护滇池的意识也有了。时过70多年,这个“大昆明市规划”仍然值得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老昆明城内的正义路石板路面

1943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昆明城市建设计划纲要》又出台了。这个同样出自留德学者之手的文件也没有抛弃和破坏昆明老城,而主张以同心圆方式向外发展,东达十里铺,西到碧鸡关,北到黑龙潭,南到海埂,拆城墙建设为一环,以当时的环城马路为二环,沿市县分界线建三环,而在未来城区边缘兴建四环。

值得重视的是,这份《纲要》还对昆明中心城区进行了功能分区,有工业区、商业区、教育区、风景区、住宅区等八大区域,已接近今天的城市总体规划大纲。其中公共设施占市区面积25%;商业区占18%,向城东滇越铁路、盘龙江边等水陆交通方便之处扩展;文化区占10%,集中在城西北,和西南联大、云南大学连接在一起;行政单位占2%,主要在五华山附近;工业区占20%,设置在城东、城西和城北的黄土坡、普吉、海口、马街、黑林铺等地,离主城较远,已有防止污染主城的考虑;生活住宅区占20%,主要设置在两处:城东北今金刀营一带,城西南滇池边到海埂一带,并划分了大小不等的住宅地基面积,便于市民认购,自建住宅。

“大昆明市规划图”和《昆明市建设纲要》的出现,在昆明城市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超前之作。表明了昆明人对抗战胜利、对未来的信心。也由于超前,两个文件都被束之高阁,但毕竟为昆明城市科学规划开了个好头,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来源:朱净宇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