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5月30日晚间,蓝光发展发布公告,公司股票将于6月6日终止上市暨摘牌。终止上市的原因是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

文/思思

曾经的“四川房企一哥”,千亿级别的房地产企业退市,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高歌猛进的房地产企业风光不再。蓝光发展成立于1990年,前身是成都市西城区兰光汽车零配件厂,到了2004年蓝光发展正式进军住宅地产开发业务,开始了房地产转型之路。2015年完成借壳上市,成为A股上市公司,之后蓝光开始了高速发展大举扩张时代,仅用4年便实现从百亿到千亿规模的突破,进入TOP30房企行列。

但这也給蓝光埋下危机,三大原因让其陷入困境。一是过度扩张,高杠杆、低周转导致其资金链紧张。蓝光发展在过去几年大举拿地和开工建设,在全国拥有近百个项目,但在市场下行阶段,销售困难,出现债务违约、净资产为负。2022年7月,蓝光未能按期偿还24.84亿元的信托贷款,被中信信托申请冻结其持有的欧蓝光伏股份。2023年1月,蓝光发展未能按期偿还8.5亿元的银行贷款,又被中国银行申请冻结其持有的蓝光嘉宝服务股份。截至到今年5月,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425.56亿元,这其中就包括了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债务融资工具等各类债务形式,根据公司年报显示,2022年蓝光发展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9.37亿元,净资产为-208.21亿元。

二是行业遭遇强监管,企业对房地产市场遇到调控和疫情冲击影响估计不足。房地产行业在“三道红线”、“房贷两集中”等政策影响下,所有房地产企业都面临着去杠杆、降成本、提效率的挑战,行业整体是收缩和优化的趋势。蓝光因为在资金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和纠纷,出现质量不合格、欠款拖欠、违规销售、违约赔偿等情况。这一方面损害公司品牌形象,更降低了居民对其购房信心。2023年一季度,蓝光实现销售额为30.8亿元,同比下降67%;实现回款额约为20.9亿元,同比下降75%;开工面积约为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8%。

三是企业跨界投资失败。蓝光也在寻求转型和突破,尝试跨界投资其他领域,比如光伏、影视、教育等行业。但这些投资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公司风险。

蓝光由于财务和市场双重危机,导致股价持续下跌,最终导致强制退市。从2020年初的7.75元/股跌至2023年5月的0.4元/股,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 。蓝光在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股价为0.4元/股,总市值为12.14亿元,与上市后的高点相比两者市值跌去了96.9%。

蓝光的退市可以说是过去房地产企业“三高”发展模式的彻底终结,它虽然是A股第一家退市房企,但不会是最后一家,仍有多家房企面临退市风险,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蓝光大体相同,都在积极自救,但其中的大部分可能还是无力回天,真正能转危为安的还是少数,这其中的风险很高,不建议普通投资进行风险投机。

从市场来看,房地产行业在一季度确实出现了小阳春,但新房销售在4月出现了快速下滑,二手房挂牌量快速增加,但成交量也出现下滑,5月也基本延续这一情况。房企目前主要依靠销售回款回笼资金,销售情况的转弱对面临危机的房企来说是雪上加霜。

从融资情况来看,2023年房企偿债压力仍然较大,房地产企业到期债务将近万亿,7月也是到期高峰,房地产行业短期销售下行压力加大,而去年发布的“金融十六条”以及“地产三支箭”政策效果已经逐步减弱。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3年4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为728.2亿元,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20.7%。行业平均利率为3.79%,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还是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托底,从供需两端入手,严防市场硬着陆。从蓝光退市来看,房地产大发展时代确实过去了,但目前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还不能接替房地产,仍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从需求端来看,改善需求的扶持政策倾斜度不够,可以降低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增加贷款额度;从供给端来看,房地产企业仍需加大融资支持,“三条红线”可以适度放松,那些仍有优质资产的房地产行业要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和债权融资支持。

(添加好友请备注机构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