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日常乳法”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网络热梗,各种“乳法”小段子层出不穷,比如:

“永远也没有人可以打到巴黎,因为你进攻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法军投降的速度快。”

“什么防线从来没有被攻破过?马奇诺防线。”

“法国的国旗为什么是蓝白红三色的?保皇的时候用左边,革命的时候举右边,打仗的时候……把两边剪掉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法国人或许对打仗不太在行,但他们却通过独到的艺术和美学,尤其是精致优雅的美食艺术,征服了全世界老饕的胃。

换句话说,法国人只是加错了技能点,把本该加在“尚武精神”那部分技能点,全部点在了“美食烹饪”上,从而造就了多不胜数的法兰西美食,比如鹅肝酱、蜗牛、松露、奶酪、面包和葡萄酒。

法国料理素以口感之细腻、酱料之美味、餐具摆设之华丽著称,被誉为一种优雅、精致和浪漫的艺术。

但你是否知道:法国古代的富人认为吃蔬菜有害健康?“香槟酒之父”的故事只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营销手段?著名的卡芒贝尔奶酪最开始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洁白如雪的样子?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唤起普鲁斯特记忆的玛德琳蛋糕差点用蜂蜜吐司和意式香脆饼替代?

西蒙洛克巴德学院法国语言与文学教授、饮食研究中心主任玛丽安·德本,长期热衷于研究饮食文化与法国民族身份的关系。在《高卢的技艺》这本书里,她以诙谐幽默的口吻,为我们结构法国料理的神话,一层层揭开法式美食的神秘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玛丽安·德本告诉我们,美食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现象,是在19世纪早期的法国最先成气候的。

法国作家左拉在一部小说中,传神地描绘了19世纪巴黎市民吃午餐的场景:“时钟敲响中午12点,几个共事的人点好菜,一个点了两分钱的虾,一个点了一份炸薯条,其他人点了纸包小萝卜和香肠……一位职业女性在吃煮牛肉,长的看不到尽头的女工人队伍在吃薯条桶和用杯子装的贻贝,小孩手上拿着纸包的即食热猪血肠和酥炸肉片从店里离开……”

可见,即便是最普通的法国工薪阶层,在“吃”这件事上也从不马虎,认认真真地享受每一顿饭。

至于法国的贵族阶层们,就更重视美食文化和礼仪了。电影《芭贝特之宴》如实地呈现了19世纪的巴黎高级料理。电影里有这样一幕,巴黎大厨芭贝特为自己的雇主准备了一场奢华的法式盛宴。菜谱包括:海龟汤、德米多夫煎饼配鱼子酱和鲜奶油、烤鹌鹑酥皮派、菊苣沙拉、奶酪配水果,还有朗姆酒蛋糕配新鲜无花果。

为了展现出法式美食的精致,芭贝特用一整只海龟熬出金色的清汤,再加上从俄国进口的带贵族名头的鱼子酱和小薄饼,轻得一口气就能吹起来的酥皮派,以及海鲜和最鲜嫩的禽肉配上松露。

最终,这一切经过精心打造的料理,呈现出不可抗拒的尘世诱惑。寓意着法国料理是“永恒和普世性的饮食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从法兰西的“风土”到“制作之道”,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穷人的炉灶到国王的餐桌,从乡村到城市,从本土到殖民地,透过浩瀚的文献、文学和艺术作品,我们得以窥见法国美食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正如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法国史学者熊芳芳所评论的那样:

正是法国文化本身精粹的叙事能力,将历史和想象相合,烹制出了法国美食独一无二的神话,而这一美食传奇反过来也塑造着法国的国民性和法式“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