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之声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刊发】
#多样星球#
第135期
“世界屋脊”
“亚洲水塔”
“地球第三极”
这些形容的就是青藏高原。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也是全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变化,是青藏高原不变的特征。

2600万年前,青藏高原曾是热带生态体系,
这里特有的生物经过迁徙,
逐渐变成现在亚热带动物的始祖。

生物多样性这一课题,正因为一次次的青藏科考逐步完善。一代一代的老科学人甘愿走进深山,走上青藏高原,不断挑战身体的极限,克服极寒、缺氧、积雪等困难,为青藏高原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科考队员不畏艰辛、钻研奋斗,
肩负使命向纵深迈进,勇攀科考高峰,
在科考的路上
勇于求知、不断前行!

中国青藏科考是一支英雄的团队,
在两次青藏科考中,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
几代科学人都积极参与其中。
第一次青藏科考
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组织国内相关部门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完成了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获得了数以百万字计的原始性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科学性为主,研究兽类的专家通过科学绘制图,区分品种和亚种等情况。科学图通过艺术化的视觉设计,营造了各种动物的分类特征、分布环境,更完整地建立了科考服务支撑体系。

科学图是需要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结合,缺一不可。


片中科考人员每一次科考都在数月以上,在艰苦的环境下,用简单的工具完成了1000号鱼类标本的采集,首次提出鱼类和地质的关系。


第二次青藏科考
2017年开启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基于科学发展和国家需求的牵引,进行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双重驱动的科考。着眼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这意味着新时代的科考在任务组织和执行上、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协同上,要比以往更加紧密。



第一次科考以‘发现’为总目标
第二次科考以‘变化’为总目标
我们将借鉴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探索变化规律、预估变化情景、提出应对策略,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青藏科考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老一辈科研人员把这种精神
总结为青藏精神,
其中,既凝聚着科学精神,
也有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
正是这种世代相传的科考精神,成为青藏科考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也成为青藏科考人的精神底色。
【#多样星球#栏目】
出 品 人:和亚宁
总 编 辑:孔维华
总 编 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策 划:卢 钢
制 片 人:曹诚博
文案统筹:杨维涵
互动科普产品统筹:陈治屹
视频统筹:朱文津
宣 推:杨维涵、盛雪梅、赵小强、彭明辉、孙安然、韦福娟、江雨微
【本期】
出品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本次视频拍摄得到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的支持
视频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周卫平工作室、云南广播电视台青藏科考摄制组、寰宇之眼(云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品人/首席科学家:施鹏
第一次青藏科考专家:石文英、阳平康、陈银瑞、董大志、王云珍
科普统筹:李维薇、吴飞、袁智勇、李权、刘小龙、周修远、陆建树、尹婷婷
科考队员:吴飞、高建云、岩道、李权、刘小龙、彭大周、李维薇、周修远、陆建树、杨当寿
科学指导:潘晓赋、彭旻晟、周浙昆、李学燕、李宗熙
终审:卢钢、胡滨
策划:曹诚博、李维薇
编导:朱文津、李玮杰、何强
摄像:许健锋、李家华、周修远、陆建树、黎思涵、邱海凌、夏图男
后期:朱文津、李玮杰、何强
文案编辑:田梅、张竞航
宣推:王易芬、杨茜、杨维涵、田梅、胡婧雯
特别鸣谢:黎思涵、王新文、侯体国、乔丽华、归秋曲批、罗旭、聂军、范毅、胡云青、白佳鑫、王竹、罗韩宇、罗桑、彭错斯那央、高歌、徐聪丽、金寿、杨胜、和志强、赵红春、赵阳、刘春星、和金香、李丽丽、刘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