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们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个说法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在自己的诗作《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提出来的。

四大文明古国对应的是四个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它们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当下,除却已经灭亡的巴比伦,今天的世界地图上仍旧有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版图。

可是尽管如此,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却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反问:“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和埃及还在,为何却只承认中国?”

一、四大文明古国的衡量标准

为了解决雅克教授所抛出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四大文明古国是凭借什么标准划分出来的。

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自己的作品《最初的文明》中总结了学者克拉克洪的观点,进一步主张要从三个方面去判断一个文明。

首先要有城市,城市的形成,意味着人口与生产的集中,城市的发展规划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社会化程度,因而城市通常会被称作是文明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则要有文字,文字的发明使用促进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留存传播,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没有系统成型的文字自然就不能称之为文明。

最后一点,则是要有礼仪建筑。礼仪建筑并不等同于为了物质生活而建造的房屋,而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宗教祭祀和政治文化要求而建造的。例如古印度的石窟和佛祖塔,这些建筑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宗教特征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文明的代表性建筑符号。

满足以上三点,则基本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明了。而很显然,四大文明古国也都完美地符合了这样一个衡量标准。

与此同时,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在国际上也得到了相当的认可。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世界四大文明》中沿用了古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是四大文明发祥地的说法。

而《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考古作品中,也同样认为以上四个文明中心再加上希腊,均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二、古巴比伦、古埃及与古印度文明的消亡

如果雅克教授的说法是对的,也就意味着另外三个古国文明已在世上断代或者消亡,那么在历史上它们都有怎样的成就,又是如何灭亡的呢?

首先来看古巴比伦,古巴比伦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就是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的法律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方面,古巴比伦的所创制使用的楔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熟文字,使得一部分史料得以用文字形式保存,并为西亚的商业沟通提供了便利,一直沿用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左右。

与此同时,提到古巴比伦也很难绕开那座美丽神秘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过由于缺乏更多史料和遗迹证据,这座“空中花园”究竟是杜撰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只留给后人一个美好的遐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事无常,巴比伦的昌盛并未维持很久,这个国度多次被赫梯人和加喜特人进犯攻略,多处城邦惨遭血洗,居民遭到屠杀。后来迦勒底人试图重建巴比伦帝国,却也难现昔日的荣光,很快被波斯帝国所灭。

尽管古巴比伦在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自此还是消失在了历史文明的长河之中。今天我们也只能依靠残存的遗迹和文字来依稀辨出它曾经的风采。

其次,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埃及,谈到古埃及,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金字塔,金字塔是靠着石块之间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的高大建筑,散落在沙漠之中。

用来建造金字塔的石块平均重量是2.5吨,而在没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千年前,古埃及人究竟是如何严丝合缝地垒起这几十座高大的建筑,众说纷纭。

但无论如何,这样卓越的成就也早已成为了古埃及生产力和文化最好的象征。

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光辉灿烂文明的古国,也最终难免于陨落在历史的滚滚黄沙之下。

法老权能的下降,尼罗河泛滥的洪灾,以及外部的挑衅侵犯,每一个原因都在加速王朝的崩溃。

而古埃及的最后一任法老,被誉为是古埃及最有智慧的女人的克利奥帕特拉,为了挽留古埃及的颓势,不惜动用一切政治手段,甚至被卷入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中。

只可惜历史前进的脚步从来不会因为个人而停滞不前,古埃及就这样也成为了尘封的历史。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埃及是位于非洲北部的一个重要国家,但如今的埃及和古埃及的概念并不等同。

今日的埃及,尚留有古埃及人血脉的后裔仅仅只占了人口的十分之一不到,剩下的绝大多数埃及人都已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因此埃及早已被并入了阿拉伯文化圈中。

最后,我们再将目光投向古印度。古印度的鼎盛时期是孔雀王朝时代阿育王所统治的时期,此时古印度的版图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辽阔,足足涵括了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

如此庞大的国家是依靠武力和军事强行实现的统一,因此阿育王去世后,古印度便重新变得四分五裂,再没有实现过统一。

国家分裂,正是异族入侵的大好时机,慢慢地,古印度的哈帕拉文化逐渐被外族所同化,近代英国殖民之后对南亚的摧残压迫,更是让本就留存不多的古埃及文化残存无几。

三、古中国——大浪淘沙后的传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它三国,或因入侵而灭亡,或因分裂而衰落,异邦的子民在伤痕累累的土地上繁衍,孕育新的文化。

曾经的辉煌只留下了残存的遗迹,断代像一曲无声的挽歌,哀悼着文明的隐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只有中国依旧存续着文明的火种绵延至今。为什么中国的文明没有断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地理原因。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最东端,东边是海洋,除了时有倭寇骚扰之外,不会面临异族入侵问题。

而中国的地势又是西高东低的,西部不仅有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绵延横亘的喜马拉雅山脉,还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形成了非常有力的地理屏障,隔绝着西边文明的入侵。

越往东走,地势则趋于平缓,黄河长江中下游均有平原,充足的水源和四季分明的季候使得农业发展十分便利,能够很好地实现生存的自给自足而不会担心被多次侵犯,也就促进了先民们的繁衍与安居。

其次则是文化的包容性。印度的哈帕拉文化被雅利安文化入侵,埃及则更是在多次动荡中更迭着政权与文化面貌,如今也已成为阿拉伯文化圈中的一员。

但是中国以儒家为首的传统文化却始终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冲击过。

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或说是儒家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性文化,特点是“仁”、“礼”、“中庸”,如今我们日常中所讲的“百善孝为先”、“尊师重道”,其本质都是出自儒家文化对我们精神的浸润。

也正是由于这些仁义之说对道德修养的看重,使我们的传统思想精神变得十分温厚,也就具有了兼收并蓄的宽容品格。

最早在两汉时期,道教逐渐兴起,佛教开始传入,但这些宗教跟儒学也并未产生对立冲突,并未出现某一方被另一方彻底抹杀的分裂局面。

而是逐渐被吸纳包容,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圆满情形,各取精华而共同汇入了中国文化的滔滔洪流之中。

这其实也体现出了一种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宽容大器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推动着一种文化上的凝聚力的形成。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我们的言行方式和处世观念,仍然在受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的深刻影响。

最后,也要看到我们民族中的艰苦奋斗的韧性。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神话的时候说道:“面对同样的洪水,西方人能做的,只有躲在诺亚方舟里,祈求上帝的解救,而中国人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我们都知道,神话反映着我们先人的处世精神,而纵观古代的神话也好,真实事迹也好,从大禹治水到神农尝百草,从勾践卧薪尝胆到左宗棠收复新疆,都能够看到一种一以贯之的韧性与顽强。

甚至到了近代,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和血泪,从天朝上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最终还是团结一致,艰难地扭转局面,保住了河山,留下了血脉。

古今多少事,都在漫漫时光中。可无论岁月如何换新天,外面的世界如何分聚,黄河与长江依然滔滔不绝,不休地滋养着两岸生民。

改朝换代是历史常事,但中华文明却未曾被异族的文明所摧残,我们仍旧是炎黄的后代,延续的也始终是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传统。

马丁·雅克教授曾说过,西方可以从中国的治理中学到很多,例如共识、参与和长期。而仔细思考,这三点因素也分别对应着文化上的认同感、集体的行动和一种奋斗的韧性。

而一个具备这些因素的民族,又怎会被轻易打垮呢?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要说四大古国中的哪一个仍旧流传于世,也就只有炎黄子孙们生生不息的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