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业观察》记者倪寒飞北京报道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产销量和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新能源车退役电池如何处理成为关注的焦点。日前,工信部宣布将加快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以规范回收业务体系,支持退役电池柔性拆解、高效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利用。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达20万吨,按照电池使用寿命计算,预计到2025年左右我国将会迎来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退役高峰,到2030年,我国将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等应用中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最大市场之一。但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存在小、散、乱现象,也尚存环保隐患。即将出台的《办法》被业内视作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积极信号,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也即将拉开洗牌的帷幕。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持续提质升级,成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不仅是产品技术稳步提升,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关键材料研发、系统集成技术等综合性能全面提升,先进产品供给能力也持续加强,麒麟电池、刀片电池、弹夹电池等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对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质量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那么,动力电池在回收时如何处理?如何进行再利用?

苗长兴表示,工信部将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安全水平、健全回收利用体系等四方面,加快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首先应“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回收”成为“退役”动力电池的首选回收利用方案。梯次利用使动力电池退役后仍有一定余能,可先应用于其他领域,报废后再拆解提取有价金属,在实现价值利用最大化的同时,也降低了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退役动力电池适合循环使用在对电池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中,比如家庭储能、路灯、野外移动电源、基站备用电源等。比如,电动玩具上不能用的电池,放在遥控器里却可以继续使用。同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时,虽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动力需求,但可以用于其他领域。

其次是动力蓄电池如果无法用于梯次利用,将被拆解以回收其中有利用价值的再生资源,如钴、锂等金属。对于动力蓄电池拆解后再利用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讨论。有专家表示,动力蓄电池是否具有回收的价值,要提前对电池多级利用的效益进行评估来确定。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材料的回收价值比较低,特别是轻量化技术的应用,导致许多企业的电池箱材料采用非金属材质,其价值就更低。对于磷酸铁锂等电池,其正极材料回收价值不大,按照传统工艺回收将得不偿失。

然后是不管梯次利用还是再生利用,前提是能够监控废旧电池的流向,达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责任可究的目的,从而有效监管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建立溯源管理平台,就是保证对动力电池的一个监管。

最后针对回收利用技术升级,应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回收技术研发和专利技术保护,鼓励加快自主创新技术升级步伐,提高智能机器人拆解水平,不断提升回收利用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都发布了相关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各地方也非常重视相关工作,深圳作为试点城市探索生产责任延伸制度,同时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省市也陆续出台了加快完善回收服务体系,规范动力电池拆解,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强化规范回收管理的区域性地方政策。

相关资料显示,2025年通过回收动力电池可再生的锂、钴、镍、锰资源量,分别约占相应需求量的27.7%、55.5%、28.7%、47.9%。毫无疑问,伴随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逐渐被业内所重视。这样的变化,将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切换,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涨价潮”,其中不乏部分车型一夜之间涨价3万元以上的情况。而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主要与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将动力电池实现梯次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很大程度上缓解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困扰,助力新能源车市场售价下降。

中信建投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动力电池回收需求,按照5—8年的动力电池服役年限估算,当前正处于动力电池退役潮的起点位置,电池回收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后周期产业开始进入发展加速期。电池回收不仅涉及环保、安全、经济性问题,白名单制或成为行业准入门槛,电池回收作为城市矿山也具有极强的资源属性,对于保障中国资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根据估算,动力电池行业在2030年前后达到千亿规模市场空间,企业的回收渠道、技术、资质、规模将是行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