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身后事:新华社只发一份普通讣告,墓基面积仅有5平方米

在新中国的外交领域有这样一位外交活动家,毛主席曾经说他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这个以笔为剑,以纸为战场的外交斗士,生前活跃于中国各个外交战场的杰出外交官,死后却只用两千元稿费作为自己的安葬费,给外人留下深奥的谜题,这个人就是乔冠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得志,一路高歌乔冠华出生于盐城,智商超群,他一路从小学跳级到高中,最后在16岁完成鲤鱼跳龙门的壮举,一举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乔冠华又去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在哲学领域深造,后来在日本吸收革命思想,拆日本政府的台,被鬼子赶出国境线。

不甘心求学失败的乔冠华在1935年又去了德国,在土宾根大学一边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一边在空余时间研究军事战略方面的科学。

1937年,大学生涯结束后,乔冠华怀抱抗日救国之心迅速回国。

饱学之士乔冠华回国后,经赵玉军介绍推荐,到香港《时事晚报》担任主笔,主要对抗日战争形势和国际格局发声。

作为一介文人,乔冠华无法在前线为国效力,就把《时事晚报》当作自己的主战场。凭着对国际政治格局和战场形势的深刻把握,写出了不少战斗力饱满的文章,在国际国内引起巨大共鸣。

在抗日战争期间,乔冠华奋笔疾书,通过舆论不断为国内抗战力量擂鼓助威,增加精神食粮。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自己,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苏联的阵营,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外交独立性,积极开展自己的外交工作。

1949年11月8日,新中国外交部成立,乔冠华进入外交部工作,这是乔冠华外交生涯的起点。

纵横驰骋,外交风云外交领域是乔冠华职业生涯的主战场,他的人生起伏全体现在这里。

乔先生刚来外交部不久就被委以重任。周总理任命他为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总理是主任。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应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请求,我们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在朝鲜家里,我们跟美国人过招,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4月一连五连击,就把联合国集团这帮人揍了个半死,美国人眼看顶不住就要求谈判,时间定在1951年7月10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李克农、乔冠华就被派去朝鲜参加谈判。

然而南朝鲜不按套路出牌,冷不丁放冷枪,搞袭击造成我方军警姚应祥同志牺牲。眼看灵堂前没有能表达痛惜之情的挽联,乔冠华脱口而出:“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应祥”,以此纪念战死的志愿军战士。

原以为只需一两个月就能结束谈判,谁知对方更乐于边打边谈,乔冠华他们一时又走不了,眼看天气进入秋季,大家都没带厚衣服,于是,乔冠华给外交部办公厅后勤部门写了一封长长的打油诗,以示催促。

等到8月份,联合国军妄图以打促谈,于是发动了夏季和秋季攻势,然而,志愿军越战越勇,敌人伤亡15万多,又被迫回到谈判桌前。

对于再次开启谈判,有人对达成共识持乐观态度,然而凭借过硬的军事战略素养,乔冠华却指出,最近美国在公开声明中诬陷中国杀害美军战俘,这极有可能成为美方给谈判设置新障碍的借口,因此必须予以警惕美国人再次耍花招。

果然在之后的谈判中,美国以所谓“虐杀战俘问题”,又给继续谈判造成了巨大困难。

既然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那么就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教育他。在之后,志愿军再次在战场上歼灭大量敌人,美国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战场上接连吃败仗,再打下去,杜鲁门就该下台了,于是第三次回到谈判桌前。

1953年毛主席发表那段著名的讲话:

“时间要打多久,我讲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是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在我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毛主席问李克农、乔冠华:“是否可以再给美国一个台阶下,是否由我们主动提出复会”,乔冠华认为美国人已经黔驴技穷,但一时半会又放不下面子,可能还想再等等看,由他去吧,现实会把他们拉回谈判桌前的。

毛主席同意乔冠华的说法。

乔冠华摸准了美军的心理,果然美国新任总统为避免美军长期陷于战争泥潭,令其新任司令克拉克恢复谈判。

抗美援朝不仅给中国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也让西方世界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中国的强大自信,在此影响下,中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外交活动也多了起来。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到了联合国第26届联大会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权的消息,根据程序,中国必须派代表团去出席大会。毛主席派乔冠华为代表团团长出席,乔冠华的高光时刻即将到来。

为了展现中国的自信与担当,做好第一次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发言,乔冠华提前连夜书写发言稿,并反复修改了两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年11月15日上午,乔冠华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大会议。当有记者问到此刻对恢复中国在联大的合法权益有何想法时,乔冠华没有说话,然后仰头大笑,恰好这一刻被记者拍下来。

这就是外交领域永世传颂的“乔之笑”,随后,乔冠华在联大会议上发言。

他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的发言再次申明了中国的主张,表明了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雄心和担当,乔冠华的这次发言赢得了大会各成员国代表的阵阵掌声,获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和信任。

如今再看这张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照片,那是一种超脱、自信、释然的笑,当时的各国媒体将之称为“震慑联合国大厦的玻璃”。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双方为了在建交涉及的众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连续进行了很多天的谈判,为了维护双方的国家利益,时任外交部副长乔冠华和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共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

由于这一公报中涉及台湾问题,乔冠华和基辛格在这一问题的表述上进行了唇枪舌剑的斗智斗勇。

乔冠华和基辛格都热爱哲学,是两国在外交领域的资深外交家,具有严谨的思辨能力;乔冠华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上绝不后退,基辛格也坚持美国的利益和立场毫不动摇。双方连续多日没日没夜的辩论,以寻找契合点,甚至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也在所不惜。

在一次争辩过后,乔冠华说了几句缓解气氛的话。

乔冠华喝了一口咖啡,然后说道:

“博士,你生于德国,我是在德国获得的学位,从这点上来讲,我们有共同点,可是在哲学上,我喜欢黑格尔,你喜欢康德,这也许是我们不能取得共识的原因吧?”

基辛格哈哈大笑,然后,尴尬的气氛瞬间被化解了。

乔冠华认为,美国在每一条上都表述含糊,不想把意思表达明确,就是为了以后根据两岸形势在表述上有足够的弹性和调节空间,以便最大的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基辛格: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措辞使用必须明确可靠,而不是含糊其辞。

最后,双方在撤军这一问题上都后退一步,基辛格首先表示:“我们同意把全部撤军这个最终目标和美国愿意在此期间逐步撤军当作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而不是两个表述步骤。”

乔冠华思考了一下,说:“我们提解决问题的前景,比使用‘前提’更能体现是双方达成的共识,你看如何?”

基辛格觉得这一表述对美国操作起来有利,便欣然同意。

乔冠华使用“前景”这个词使问题在表述上更向中方靠拢,而不是基辛格使用的“前提”,那完全是站在美国立场上的逻辑。

最终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对台湾问题的表述其实是:双方都往彼此的愿望上靠拢了一些,但是又各有各的绝对立场。

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美国,但在综合国力上还是差得太多,表述成这个结果已经是竭尽全力在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了。

而乔冠华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值得世人铭记。

由盛而衰,英雄落幕1983年9月,乔冠华因肺癌去世,享年70岁。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不仅乔冠华的追悼会规格简单到极致,参加的宾客只有亲属和生前几位好友,而且乔冠华的安葬之所也是辗转反复才确定下来,安葬费用也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章含之从他的稿费中拿出来的,仅有2000元,墓基面积也仅是方寸之地——5平方米,建造材料用的是普通的紫砂石和太湖卵石。

如此处理,这与他生前所从事的事业和身份极不相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冠华的身后事的处理如此“随便”,其缘由得从生前的生活和性情说起。

正所谓生前事决定身后事。

自古以来,有才气的名士文人无不与酒相伴,比如大诗人杜甫就曾就在《饮中八仙歌》中用“李白斗酒诗百篇”来形容李白的才气与酒量。

乔冠华极具才气,潇洒豪放,同时也是每日不可无酒,经常以酒代茶参加外交部内举办的各种聚会。

当年与乔冠华同赴德国留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评价乔冠华:“人还不坏,唯好大言。”才子总是免不了锋芒毕露,连与章含之相识也是靠点名点出来的。

那是在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前,当时在外交部由乔冠华负责组织主持代表团大会,在召集人员的过程中,乔冠华一个个点名字,到了的人要答“到”。

当点到章含之时,乔冠华说你就是行老的女儿?章含之原以为双方顶多也就寒暄一下,谁知乔冠华单刀直入,竟与她谈起往事来。

乔冠华说:“就是你把行老给我的《柳文指要》给扣下了?”一番穷追猛问之下,乔冠华最后说:“好吧,今天总算认识你了。”

章含之刚来外交部上班。第一次参加重要会议,乔冠华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章含之尴尬极了。自那以后他们俩之间说不清的事,就在周围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初次见面就在如此不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章含之是民国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养女,但被章士钊视为己出,作为社会名流的子女,章含之觉得乔冠华这个人肯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后来,章含之才了解到,当时乔冠华的夫人龚澎几个月前刚去世,对乔冠华的生活和工作构成了巨大的打击。

龚澎当时也在外交部工作,是新闻司司长,乔和龚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一起研究问题。

龚澎学识渊博,谈吐优雅,乔才华横溢,风华正茂,两人相互吸引,最后终于走到一起,连毛主席当时都说:“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相濡以沫的两人原本憧憬着能够白头偕老,共享天伦,没想到1970年3月的一天,龚澎脑溢血晕倒,乔冠华日夜陪伴,精心照料,谁想经各方奋力抢救,还是无力回天,几个月后,龚澎去世。

妻子离世后,乔冠华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拿着龚澎的照片仔细看,据邻居所说,时常能听到他因思念过度而产生的嚎啕大哭,可见夫妻感情有多深厚。

了解了乔冠华的家庭变故后,加上章含之和自己的丈夫早已分居,夫妻感情也已名存实亡,章含之感觉自己和乔冠华都是天涯沦落之人,在之后工作的日子里,她常看到孤独的乔冠华,一个人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脸上写满忧郁和哀伤,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如今变得如此憔悴落寞。

由于相似的生活经历,两人逐渐接近,虽然两人在年龄上有二十多岁的差距,各自婚姻上又存在感情的伤痕以及来自子女的各种压力,但终究突破层层障碍,勇敢的走在了一起,1973年底,乔冠华和章含之又一次在主席的祝福中走人婚姻。

然而对乔冠华来说,幸福总是不是足够的长,由于常年饮酒及工作中积劳成疾,两人的婚姻只过了10年,乔冠华便因肺癌溘然离世,给还算年轻的章含之留下无限的思念。

乔冠华的身后事极为简单,新华社只是发布了一份普通的讣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乔冠华同志因患肺癌,于今日上午10时4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40岁。”

曾有好友劝章含之把乔冠华的身后事大办一些,但章含之认为她和乔冠华的婚姻本就是为世俗所不容,而他生前就已看透生死,淡泊名利,只想找一小块安息之所,静静躺着。就不必再为身后事大操大办,免得惹来更多非议。

为了挡住社会的非议,章含之只拿出乔冠华生前稿费中的2000元来操办后事。

乔冠华的遗体火化之后,章含之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想将其埋葬在盐城的山水之间,于是前往盐城。

但盐城市委领导看到新华社的讣告极其简单明了,不解其中之意,因此采取了息事宁人似的处理办法,在任的关键领导谁也没去见她。最后只有一个半退休的普通官员前来尽一下地主之谊。次日,当地政府也没派人陪同她去丈夫的老家东桥庄。

面对政府冷冷清清的态度,章含之只好返回北京,暂时没有再去寻找埋葬之处,而是将骨灰放在身边,日夜陪伴。

有一天,丈夫的生前好友李颢医生来看望她,建议把乔冠华的埋葬之所选在苏州吴中的东山。那里属于太湖之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符合乔冠华选一个清净之所的生前遗愿。章含之觉得总放在家里终究不合时宜,决定去看看。

这一次,当地的乡政府书记给予了她极大的帮助——免费安葬,章含之于是在藤湾湖沙村东侧的一个小山坡为丈夫选了个安息之所,虽然地方只有5平米大,但环境很好。按照其生前所愿,章含之在墓碑上刻上他生前最喜欢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示怀念。

然而多年以后,盐城市政府在当地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呼吁之下,决定将乔冠华的墓迁回他的出生之所,以满足章含之帮其丈夫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

由于当年章含之曾经有过这一想法,但并没有被当时的盐城市政府接受,为表达对乔冠华的尊敬和对章含之的歉意,盐城市政府”厚着脸皮”去找章含之,最终把这事办妥了。

其实,乔冠华的墓地在上海、苏州等地还有几处,他的墓地迁移过好几次,这里不再详述。

乔冠华与章含之的婚姻,乔冠华的性情以及其在官场的行事作风都不可避免地给当时的社会世俗观念带来了难以接受的冲击。

这段与世俗规矩格格不入的婚姻对乔冠华身后事的处理带来负面的影响,章含之作为妻子难以独自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只想尽个人微薄的力量来维护她与乔冠华几十年相濡以沫形成的共识。

因此,只能选择让他做一个隐士这种“下策”,这样就能避免丈夫的安息之所处于大庭广众之下,而是让其遁隐在僻静的山水之间,以慰其在天之灵。

而以乔冠华的豪放不拘,早已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毕生志向,并不会过多在乎世俗观念的流言蜚语,他既对国家忠诚,又对爱情忠贞不二,在此期间承受了子女的一时不解和随之而来的隔阂,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结语总之,乔冠华的个人性格和情感生活给他从事外交工作和晚年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以至于身后事如此“普通单调”,但我们不能因他生活上的为世所不容而否认他在国家外交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英雄的个人生活我们讳莫如深,但是英雄的历史功绩,照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