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托马斯

编辑|t

1964年10月16日,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相当“爆炸”的日子。

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震动了全世界,与此同时苏联也传来了一个极具爆炸性的新闻——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了。

原来在两天前,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了撤销赫鲁晓夫主席团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提案,并将其软禁了起来。

赫鲁晓夫无可奈何之下,只能被迫向主席团提交了辞呈,然后无独有偶的在这一天被主席团正式批准。

关于赫鲁晓夫的被迫辞职来得是那么的突然,可以说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苏联竟悄无声息地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

而策划这场政变居然是当时平平无奇,哪怕后来世人对他评价也是平庸的勃列日涅夫。

那么,勃列日涅夫为什么能成功发动政变?执政苏联11年的赫鲁晓夫又为何没有一点反抗之力?

(赫鲁晓夫)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政变背后鲜为人知的真相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变前夕

政变发生的一个月前,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的家里突然响起了电话铃声。

赫鲁晓夫不喜欢下班之后在家里接工作电话,何况他现在并不在莫斯科,更不该有人打电话进来。

那么这通电话必定非常的紧急。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第一反应就是出了大事,急忙接起电话询问。

电话那头的人叫作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自称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伊格纳托夫的前任警卫长,说是许多人正在参与一场反对赫鲁晓夫的阴谋活动,而且都是高级官员,所以要向赫鲁晓夫汇报。

(谢尔盖老年照)

谢尔盖吃了一惊,觉得这个人是疯子,让他向克格勃(苏联特务机构)报告。

但是瓦西里却告诉谢尔盖不能向克格勃的负责人找谢米恰斯内伊报告,因为他正在和谢列平、波德戈尔内等人一起积极地参与阴谋。

瓦西里说的这几个人全都是当时苏联中央的高级官员,让谢尔盖也不得不将信将疑。

在瓦西里不断以国家和赫鲁晓夫的安危晓之以理后,谢尔盖只得先答应他约地点见面,当面了解事情真相。

谢尔盖开着车沿着莫斯科河畔前行,大约半小时后见到了瓦西里。

瓦西里上了车后,将自己知道的一切事情原委,比如伊格纳托夫是怎么在背后骂赫鲁晓夫将自己赶出主席团的,他是怎么和勃列日涅夫、谢列平等人私下见面密谋的等等,全盘托出。

尤其是提到了伊格纳托夫和勃列日涅夫要在11月前干一件什么事,当伊格纳托夫知道勃列日涅夫感冒时,显得非常紧张。

(莫斯科河)

谢尔盖无法断定瓦西里说的是真是假,因为他的父亲从来不让家里人参与政治上的事情,他只能将这些话牢牢记下,等待父亲回来后再做决断。

赫鲁晓夫几天后从火箭发射场回来,因为苏联的火箭正准备要发射升空,他特意跑去实地考察。

吃过晚饭后,赫鲁晓夫父子二人在院子散步,谢尔盖还是忍不住把自己的所闻告诉了父亲。

赫鲁晓夫听完之后若有所思,又让谢尔盖重复一下参与阴谋的人员名单。

当谢尔盖刚说完,赫鲁晓夫便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

赫鲁晓夫认为伊格纳托夫对自己怀恨在心还有可能,而勃列日涅夫、谢列平和波德戈尔内不是那样的人,他们没有共同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鲁晓夫)

第二天中午赫鲁晓夫回来后,对谢尔盖说:“看来你说的那件事都是胡扯淡。”然后把自己怎么去问米高扬和波德戈尔内那件事,他们又怎么大笑着说不可信,讲了一遍。

谢尔盖听完觉得父亲疯了,无论是真是假不都把自己暴露了嘛,岂不是给自己树敌?

赫鲁晓夫接着又告诉谢尔盖,他星期三会出远门,为了以防万一会让米高扬来找谢尔盖谈话。

谢尔盖被自己父亲的谜之操作搞得不知所措。

米高扬是部长会议副主席,是赫鲁晓夫最信任的人。

谢尔盖把瓦西里介绍给了米高扬,瓦西里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字一句又讲给了米高扬,米高扬听得颇有兴致。

(米高扬)

在最后,米高扬很感谢瓦西里善良的动机,但他告诉瓦西里,勃列日涅夫、谢列平和波德戈尔内都是多年来为党无私奉献的好同志,让他放心吧。

可能赫鲁晓夫到最后也无法相信,自己和米高扬认为的这些好同志会在不久后背叛他。

而赫鲁晓夫也将为自己的盲目自信和愚蠢后悔莫及。

政变谋划

赫鲁晓夫之所以不相信这些人会搞阴谋政变,除了觉得他们是好同志外,也觉得这些人没有能力,尤其是勃列日涅夫。

可偏偏最后将他打倒的人正是这个毫无特别之处的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工作时,勃列日涅夫已经是他的部下,所以赫鲁晓夫很信任他,并把他提拔到了中央来任职。

随后,勃列日涅夫平步青云,升到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并在1963年6月接替科兹洛夫兼任了苏共中央书记。

(勃列日涅夫)

科兹洛夫是赫鲁晓夫原本选定的接班人,但是因为心脏病突发才也有意重新培养勃列日涅夫做自己的接班人。

虽然选中他为培养对象,但赫鲁晓夫还是觉得勃列日涅夫缺点太多,不能坚持自己意见,太容易受他人影响。

这也是赫鲁晓夫不大看得上他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栽培也没有什么感恩之心,因为他不喜欢做这些费力又无趣的党务工作,想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出国访问,或者接待其他国家元首。

此时,勃列日涅夫这个“太子”的野心已经开始膨胀了。

波德戈尔内和勃列日涅夫的经历一样,同样是在乌克兰跟着赫鲁晓夫,又被他提拔到了中央,成为中央仅次于勃列日涅夫的“三号人物”。

但是“苏共22大”后遭到赫鲁晓夫责骂心生不满,便打算和老同事勃列日涅夫一起反抗赫鲁晓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德戈尔内)

他们一起找来了不被赫鲁晓夫重用的波利扬斯基和谢列平,共同组成“反赫鲁晓夫联盟”。

波德戈尔内和勃列日涅夫扛大旗,波利扬斯基做参谋,谢列平是具体政变部署的组织者,四人分工明确。

1964年春天,联盟的政变计划正式开始实行。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争取到苏共主席团和书记处其他成员的支持。

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当然知道哪些人容易被拉拢过来,就借助商量工作的机会,对这些人进行谈话摸底。

在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后,又开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去争取其他人。

然后第二步计划,两人分别利用七八月份的休假期间,在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的旅游胜地邀请中央委员会成员以及各州的党政领导人到这里野餐、聊天,好试探这些人对赫鲁晓夫的不满情绪有多少。

(谢列平)

勃列日涅夫在这些人的名单上标上记号,“+”表示已成功拉拢,“-”就是还不确定。

克格勃头子谢米恰斯内伊后来透露说,在当年9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央委员会中争取到了大多数的“反赫鲁晓夫”盟友。

此时的赫鲁晓夫已经完全被孤立出来了,成为“少数派”。

但勃列日涅夫知道仅凭这些人还不能完全保证政变的成功,要想万无一失,那就只有争取到军队和克格勃的支持。

掌握军队和克格勃的高级官员都是赫鲁晓夫的亲信,但勃列日涅夫等人知道,只要用一些手段能够收买掌权者就可以了。

可能对于这些高官来说他们并不在乎金钱和美女,但如果给他们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和威望,或者满足军队的特殊需求,他们就很可能会倒戈过来。

谢列平虽然还不是克格勃的最高指挥官,但是他可以去策反克格勃的头子谢米恰斯内伊。

(克格勃)

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夫还有个老熟人,就是以前在乌克兰时期最亲密的同事尼·米罗诺夫。

他是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门的负责人,也是克格勃的上级领导。

米罗诺夫和谢列平的双管齐下,最终让谢米恰斯内伊和克格勃也加入到了联盟当中。

克格勃摆平了,接下来最大的关键就是掌控军队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要是他也支持政变,那就十拿九稳了。

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曾经是赫鲁晓夫的心腹,但他后来因为赫鲁晓夫在军事政策上的各种改革而心生不满,尤其是在赫鲁晓夫贬低地面部队之后。

马利诺夫斯基在第二次大战中是坦克部队的司令之一,带领部队冲破了德国的防线,将战线深入到了中欧地区,军功甚高。

(马利诺夫斯基)

可他现在很难适应赫鲁晓夫对于军队现代化改革的政策,所以也被阴谋家们轻易地给拉拢了过去。

在马利诺夫斯基宣称苏维埃军队也支持“造反派”时,赫鲁晓夫的灭亡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了。

改革失败

说来也是讽刺,赫鲁晓夫在苏联执政将近11年,无论党内、政府还是军队中培养了许多心腹,结果到头来这些心腹都背叛了自己。

这些人能统一站到他的对立面,除了个人的野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赫鲁晓夫在位期间的一系列失败改革,把苏联搞得千疮百孔,尽失人心。

首先,是农业改革的失败。

农业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根本,粮食产量高百姓才能吃得饱,军队才有力气去打仗。

(赫鲁晓夫)

斯大林在世时就无法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所以赫鲁晓夫刚上台就一边反对斯大林,一边大搞农业改革。

可以说,他执政的10年基本也就是他抓苏联农业的10年。

但是他的改革措施一塌糊涂,比如取消国营机械拖拉机站,将全部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结果农业产量反而降低;

提出“三四年内肉类产品超过美国”的口号,不惜宰杀耕畜、种畜,还外出抢购和强征农民牲畜等非法手段,让苏联肉类长期衰退;

垦荒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尤其是不结合实际强行种植玉米让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还不准私人饲养牲畜,最终使牛奶产量下降;错误地取消夏天休耕地,造成粮食大减产,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赫鲁晓夫)

十年的农业改革搞得苏联人民怨声载道,日子越来越贫苦。

其次在工业改革中,赫鲁晓夫也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他想改革苏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就精简中央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预算权,设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本来想法很好,但是旧势力太强,政策推行不动,以至于朝令夕改,非但工业改革没有起色还得罪了以千计的部委人员。

然后就是对党的领导机构的改革,招致了越来越多来自于各方面的反对之声。

赫鲁晓夫提出下一届选举时,各级委员会中要有三分之一的干部由新党员担任,这使得原有的中央委员们失去了稳定感与安全感。

而且赫鲁晓夫规定每隔一、二年党委会就得换掉三分之一干部,使得党的领导机构不稳定,领导层和被领导层互相争夺职务,造成政局的混乱。

(赫鲁晓夫)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提议为了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到一人手中,就让领导人的任期不能超过两年。

可是新上任的年轻干部又不服气,凭什么老干部掌权了一辈子到自己这里只能干两年了?

这样一来二去赫鲁晓夫把老干部和新干部全都得罪光了,那些曾经和他一起起家的老人们也害怕自己的权力被替换掉,成了后来反对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因为前面农业、工业的改革失败,造成苏联经济状况始终不景气,为了把更多钱投入到经济建设,赫鲁晓夫决定削减对军队的开支。

这又触犯了军人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抵制,在1957年6月军队就发动了一起“十月全会”的宫廷政变,差一点断送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

好在当时赫鲁晓夫的支持者还有很多,维持住了局面。

这场政变还牵扯到了世界级名帅朱可夫,最后赫鲁晓夫就设法解除了朱可夫元帅所有的职务。

(朱可夫)

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位卫国战争中杰出的军事领袖赶出政治舞台,赫鲁晓夫寒了许多军政要员的心。

赫鲁晓夫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打击那些功高盖主的将领,好让自己完全掌控军队。

之后他又陆陆续续撤销了多名将领的职务,直到自己在军队中大权在握后,才又开始大肆削减军费并裁军。

赫鲁晓夫在演讲中表示现代军事技术发达的情况下,海军、空军、陆军都失去了意义,不需要那么多人背多少支枪,只需要往火箭核武器转型。

然后就要裁掉120万的军队,逼得全体军官一起上书抗议,赫鲁晓夫这才作罢。

1963年苏联经济出现困难后,赫鲁晓夫又老话重提要削减军费和裁军。

这也难怪国防部和军队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反赫鲁晓夫联盟”的一边。

(赫鲁晓夫)

或许赫鲁晓夫的许多政策的确是利国利民的,但他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使得操之过急引起太多的反抗。

改革全盘失败,最终使他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

赫鲁晓夫最后的黯然离场,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黯然下台

在勃列日涅夫的政变计划准备就绪的时候,赫鲁晓夫还在周游世界,去其他国家访问的路上。

哪怕后来米高扬在听了瓦西里的报告后告诉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也没有怀疑这些人的忠诚,竟然没有当回事再继续调查,仍旧在皮聪达休假。

勃列日涅夫等人本打算最晚11月才“摊牌”,但是已经走露了风声,虽然赫鲁晓夫还不愿意相信这件事,为了不夜长梦多,他们决定10月份就让赫鲁晓夫下台。

(勃列日涅夫)

其实赫鲁晓夫在1953年上台的时候也是靠发动政变的。

斯大林刚刚去世不久,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朱可夫等人联手,将时任部长会议副主席的贝利亚逮捕并秘密处决。

这才让赫鲁晓夫成功接替了斯大林。

苏联历史上发生过四次政变,有三次都和赫鲁晓夫有关。

一次是赫鲁晓夫上台,一次是前面提到的1957年军队政变失败,而这一次赫鲁晓夫将彻底被赶出历史舞台。

1964年10月12日,此时的赫鲁晓夫正坐在海边的座椅上晒着太阳。

他不停地在看手表,因为今天苏联火箭会将载人飞船“上升号”送上太空,这也是近期他最关心的事情。

可是火箭发射时间已经过去40分钟了,却始终没有人向他汇报,赫鲁晓夫开始变得急躁不安。

(赫鲁晓夫)

他打电话去询问火箭发射情况,负责人告诉他一切顺利,这时赫鲁晓夫才大发脾气质问对方为何不及时向他汇报,对方却轻描淡写地说忘记了。

赫鲁晓夫就算再蠢,也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只有权力更迭才会让别人如此轻视自己。

谢尔盖也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瓦西里所说的可能都是真的。

但一切都来不及了。

之后,赫鲁晓夫接到了中央书记苏斯洛夫的电话,说是农业计划草案出现了问题急需赫鲁晓夫回去。

赫鲁晓夫最烦休假的时候被人打扰,但是苏斯洛夫坚持让他回去,赫鲁晓夫也只好妥协。

当然这都是勃列日涅夫的阴谋,他要在这个月13日正式召开主席团会议,所以让苏斯洛夫打电话骗赫鲁晓夫回来。

(苏斯洛夫和勃列日涅夫)

谢尔盖和米高扬本想劝阻赫鲁晓夫不要回去,但是赫鲁晓夫却告诉他们放心,无论如何自己都不愿意和主席团作对。

13日下午,赫鲁晓夫和米高扬乘专机抵达莫斯科机场,整个机场空荡荡没有任何人来迎接他。

只见克里姆林宫警卫队迅速将赫鲁晓夫与米高扬接上汽车,然后直奔克里姆林宫。

等这二人进入会议厅后,谢米恰斯内伊立即撤换了克里姆林宫内所有的警卫。

会议召开了,果然和预料中的一样,由勃列日涅夫主持召开,参会人员皆是苏联党内高级干部,他们轮番开始对赫鲁晓夫口诛笔伐,痛骂其昏庸无能。

米高扬知道大势已去,便提议只撤销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位,还让其保留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但提议立即被否定。

很显然,这些造反派要彻底清除掉赫鲁晓夫。

(米高扬)

会议结束的当晚,唯一站在赫鲁晓夫这边的米高扬也劝说他辞去所有职务吧,赫鲁晓夫深知自己无力回天,只得接受了。

  1. 会议再次召开,这次赫鲁晓夫没有再沉默,他老泪纵横地向所有人哭诉,为自己辩解,但他只是辩解并没有反抗,还表达了自己为主席团的成熟而高兴,愿意让位给年轻人。

可是赫鲁晓夫本想再提些要求,话还没说完便被勃列日涅夫斩钉截铁地打断:“这办不到!”

赫鲁晓夫知道,今日的会上发言正是他政治生涯最后的绝唱,他也不再挣扎,平静地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并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两天后,主席团批准了他的辞呈,勃列日涅夫顺理成章被全票通过,成为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新一任第一书记。

就这样,执政苏联11年,与新中国相爱相杀,与美国搞军事竞赛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的传奇人物赫鲁晓夫,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赫鲁晓夫)

相对于曾经的竞争对手贝利亚来说,赫鲁晓夫还是幸运的,当时主席团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处决他,只是要撤销他的职务,这才让他晚年安然的度过。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赫鲁晓夫愚蠢,为何都有人告密了还不愿意采取措施提防政变?

谢尔盖那个时候也不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但他后来明白了,自己父亲已经70岁了,他不相信自己这些老朋友,还能相信谁呢?

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成功不是他有多优秀,而是赫鲁晓夫一系列的改革失败失去了人心,让所有人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就如毛主席评价的那样,“有胆量,也很能捅娄子”。

参考资料:

吴冷西《十年论战》·赫鲁晓夫下台内幕

威廉·海兰《赫鲁晓夫的垮台》

《前沿》·论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

《新闻幕后》·赫鲁晓夫下台的前前后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