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到热搜词条#那个为爱减肥的广东少女走了#,我感到非常生气。
大概做内容的媒体已经失去对人才的吸引力了,在里面工作的人只能写出这种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实质的标题。
就像司机醉驾导致车辆超速冲出护栏在山坡上翻转六圈撞到大树然后车辆爆炸,标题却是《一车辆发生爆炸致司机死亡》一样:这车的确爆炸了,但根本原因——醉酒驾驶——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这个热搜词条也是一样,“为爱减肥”听上去甚至带有一点浪漫气息:她可是为了爱情而死的啊!人们日后讨论起她,恐怕更容易以讨论恋爱脑的心态让其他人“不要为了爱做个傻姑娘”,而不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神经性厌食症”。
当然,我也不是不懂媒体会为了流量撰写一些大家平时根本不会去搜的“热搜词”。但当你听闻一名少女因为减肥导致神经性厌食症后,相比于去搜“她为什么要减肥”,我相信大多数人更想知道“神经性厌食症”究竟是啥。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
进食障碍是指进食种类或进食量发生改变,或是采取措施(例如催吐或服用泻药)来防止食物的吸收。一般来说,进食异常已持续一定时间,并且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工作学习,或对患者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时,便可以诊断为进食障碍。
最常见的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性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则多指由于对身体形象的认识歪曲,非常害怕肥胖(或是希望变得很瘦),因此限制了食物摄入,从而导致体重显著下降的 症状 。
法国纪录片《亲爱的厌食症》中展示了厌食症治疗的一个互动场景:治疗师让女孩在纸上画出她们心理认知中自己的腰围(红圈),再测量实际腰围并画在纸上(绿圈)。所有接受治疗的女孩都画出了大小悬殊的两个圈。
这种症状通常在青春期开始出现,在女性人群中更为普遍——在一生中,每100名女性里最多会有4人可能会出现神经性厌食症。
当然,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经历过这种症状:因为当症状轻微时,很难被发现,或者是由于身边亲友在早期发现了异常,采用了手段进行干预和疏导,使得症状变轻乃至消失。
神经性厌食症的表现是什么?
神经性厌食症的初期阶段是厌食倾向。
患者本人可能会察觉到, 即便没有明显超重,但她们对饮食和体重的担忧却明显增加。身边的亲友在此刻可能观察到她们的一些行为,包括经常称量自己的体重(特别是饭后)、明显减少了每餐摄入食物或跳过某顿正餐等。
随着厌食倾向变重,患者本人会过度关注食物,例如研究节食、计算每餐卡路里甚至试图不进食。
一部分患者会催吐或服用泻药,还有一部分则是严格控制进食量。在这一阶段,身边的亲友可以明显观察到她们的身体状况和行为举止发生变化:明显的体型改变、水肿、精神不振、长时间使用洗手间(因为催吐、催泻或进食少带来的便秘)等等。
在热搜新闻引用的纪录片中,去世女孩的父亲表示,在病情严重送医之前,她已经连续五十天没有进食,只喝了水。其实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厌食倾向,但父母最开始只是觉得她在减肥。
患上神经性厌食症的原因是什么?
神经性厌食 症的原因 目前是 未明 的, 患者只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
大多数性别为女。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曾在2010年做过一次调查,18-50岁男性的体重指数都高于女性,超重者的比例也高于女性,但在任何年龄段中女性希望减肥的人都要比男性多。
很难否认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以瘦为美的,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瘦特指女性的瘦。
而关于为什么这个时代将女性的美与瘦连接起来,有很多的理论。 比如社会性别视角认为父权社会将体力、体型作为权力的核心表达之一,因此 社会期待女性以纤细的身材来维持“主内”的地位 ; 或者影视界因考虑镜头畸变而更青睐脸小的明星,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社会对女性的审美等。
有学者通过梳理神经性厌食症相关研究,指出特定社会文化是诱发神经性厌食症的重要因素。
考虑到篇幅限制,我们不一一赘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文首提到的因神经性厌食症去世的广东女生,她厌食的表象是“她喜欢的男生喜欢另一个更瘦的女生”。
而内在的原因之一,是她的自信心没有得到建立,使得她无法确定自己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也无法从“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这一困境中脱身,只好选择在身材这样明确的、有可比较的地方做出改变。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而是另一个使自己难以抽离的陷阱。
如果我身边的人有神经性厌食症的倾向或表现,该怎么办?
首要的做法自然是带患者到医院进行诊断与治疗。
正如上文所说,如果患者的进食异常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就应该开始讨论她们是否有进食障碍的问题了:
她 们往往没 有明显 超重,但对饮食和体重的担忧 却明显增加; 尽管家人和朋友告 知她们已经很苗条甚至过 于消瘦了,她们依然还是会继续尝试减重。
此外,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往往否认自己是生了病。 从文首提及的热搜新闻中已故女生对就医极度排斥的反应,我们 也能看出一二。
厌食症的恢复并不是简简单单地“重新开始吃”就行,患者往往要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排斥感。
有一种理论认为,厌食症的行为逻辑是用精神(毅力)来抵抗饥饿感,从而实现对身体的征服与操控,而去寻求医疗的帮助象征着自我征服的失败。另外,由于进食紊乱,混合催吐、催泻等方法对身体的影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精神抑郁的人非常多,而这往往也是她们否认自己病情的原因之一。
因此,未成年人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家长应充分行使自己的监护权推进孩子治疗,同时需要对可能遭遇的抵抗有所预期,并在就诊时要求精神科相关医生一同诊治,以防孩子出现过激行为。
若患者病情尚不严重或患者已经成年的,比如你发现身边的朋友有厌食倾向,可以考虑建议她先进行心理治疗:寻求有声望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师,讲明患者的病情,并尝试带患者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有助于帮助发掘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希望减重的核心原因,并针对这一原因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减少食物摄入/断食来降低体重的方法,已经被很多科学实验证明不可取。但这并没有阻挡那些每天只吃一个苹果、一根黄瓜甚至只喝水的少女们前仆后继地走上这条道路。
或许是因为,社会有意无意间传递的体重焦虑太快太多,淹没了人对健康体重的安全感——
打开手机,有女演员说自己为了穿上小码礼服把肋骨勒断,有男演员两周几乎不进食,瘦了二十斤之后表示“食谱不推荐给任何人”,然后上了热搜; 走进商场,一排连模特人台都穿不下的xss码衣服,指向一个“更瘦更美”的消费群体;吃饭时间,身边总有一个嘴欠的人在说“你吃得太多了”……
在信息洪流之中,一个人很难保证自己不会被裹挟 。什么都不吃,体重秤上的数字的确掉得飞快。
然而在焦虑的间隙,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我们需要付出生命光彩和体重一起消失的代价吗?反思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也许是个体为了不被巨浪卷入深渊、能做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事之一了:
我努力减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迎合刻意规训的“口味”?我穿不进这件尺码小到离谱的衣服,是因为我不够苗条,还是因为“身材纤细、弱不禁风”本来就是女性形象的谎言 ?我十分关注自己的身材,是否是因为在这个父权社会中,这是我唯一感到能够掌控的东西?
虽然很难,但想通这些问题、 建立自己强大的内心,我们或许能够“ 逆流而上” ,对那些嘲讽与反对嗤之以鼻,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
参考资料:
1. 神经性厌食症-默沙东诊疗手册
https://www.msdmanuals.cn/home/mental-health-disorders/eating-disorders/anorexia-nervosa
2. 厌食症与女性:是什么让她们折磨自己的身体?
https://mp.weixin.qq.com/s/NOA4fI91DTWi4XAF7VRspQ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