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这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至今日,这些美德仍然被当做道德标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而在这些传统美德当中,多次被人们反复提及的便是孝道。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到今天的新时代国家,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化传承从未断绝,孝道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更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三教合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孝道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孝道文化在这一时期又焕发出了哪些新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主流思想,顺应时代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当中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包含了孝道的主流文化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他所创造的这门学说在当时并未包含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随着学说思想在人群当中的传播范围增加,其精神内核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顺应统治者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

孟子和荀子在继承孔子的儒家学说时,提出了“仁义理智信”的新观念,并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念逐渐灌输到社会思想当中。三纲五常的标准,让儒家学说逐渐演化为了新的社会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思想就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这一社会地位随着时代的变更和思想内涵的不断丰富而逐渐稳固,但与此同时,新的时代特征也不断被吸纳到儒学思想体系当中。

到达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势让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威胁。儒家学说的传播者在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必定需要通过变更思想内涵和丰富思想内容,使之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儒家思想的孝道文化这一方面,也在前朝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孝道文化,众所周知,汉朝是极其注重这一文化内涵的。汉朝官僚选拔制度当中的察举制,就得衡量被考察人员对于孝道文化的实践。这一道德标准在东汉时期尤为盛行,甚至逐渐走向极端。

孔融让梨这个美德故事的主人公孔融,最后被曹操诛杀。而曹操杀他的理由,正是孔融疏于践行孝道。曹操杀人的理由我们不知是真是假,但他既然以孝道为理由,这就足以证明,孝道在此时已经成为了为人子女基本的道德标准。

《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印证了这一观点。而孝道在不断传播的社会氛围当中,也有逐渐向愚孝这个极端转变的趋势。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年间,儒学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这一思想学派当中的孝道文化更是被不断强化。于是“郭巨埋儿”“黄香扇枕”“卧冰求鲤”等故事,不再被局限在书本之上,而是真正成为了一种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

根据《晋书 陈寿传》记载,陈寿父亲生病时,他并未亲自侍奉在父亲的病床前,而是指使婢女为父亲制药。陈寿母亲去世时,他也并未亲自回到家乡为母亲奔丧。

就因为这两件事情,陈寿被认为是天大的不孝子。他在政治生涯当中分别经历了两次清算,他终生的仕途与个人生活都非常坎坷。

这一类被社会公序良俗认定为不孝的人,即便身上拥有再大的才华,也终身不会受到上层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统治者以孝治天下,所以必不可能任用一个与他们的统治理念相违背的人才。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道德体系不断强调孝道文化,这也就意味着其他方面的道德标准会不自觉地被忽视。

众所周知,底层人士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的混乱时代生活十分艰苦。易子而食,交换妻子,这样道德沦丧的事情在这个朝代屡见不鲜。

他们虽然会把生活的屠刀对准孩子和妻子挥下,但他们却从不会伤害自己的父母。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极高的道德标准,这只能彰显他们在道德品质上的缺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去注重和弘扬孝道文化,是没有办法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素质的。很显然,当时的儒学体系并没有思考到这么周全的方面。

  • 佛教传入,讲究因果

在这一时期,从外来国家传入到中国本土的佛教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佛教流派在中国社会的流传过程当中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特色,并且也在为了适应时代需求而不断做出改变。

强调孝道文化,弘扬孝心思想,正是佛教流派本土化的体现。

佛学讲究因果关系,强调善事和恶事所带来的轮回。“善因结善果”,正是佛学流派在宣扬孝道文化时的核心理念。

推崇佛学之人认为,孝顺父母是西方极乐世界给予的旨意。在践行孝道文化的过程当中,人们也就是在用实际行动为自己埋下一颗善的种子。

而这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良性反应,有可能会为你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也有可能会反馈在你的子孙后代身上。

那一时期史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大孝子辛缮在母亲生前尽心尽力侍奉,拼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母亲的一切愿望。而母亲去世之后,他也尽最大可能为母亲操办了一场体面的葬礼。

辛缮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不久以后,就有一只凤凰在他家周围盘旋,栖息在了他的家中。

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凤凰的到来直接给予了辛缮在现实世界当中的庇佑。从此以后,辛缮的生活蒸蒸日上,他本人的人生结局也十分美满。

之所以会有后来的好运,正是因为辛缮在此前种下了极大的善因。而凤凰的到来,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算是一种良性的反馈。这份反馈,正是佛教文化所强调的轮回思想的体现。

所以,佛教文化对孝道的诠释会更宏观一些。它不仅涉及到了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且还涉及到了对后续生活的影响。

而佛教文化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改变,更多的还是为了去迎合中国人民的思想需求。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当中,孝道文化已经逐渐成长为了一颗参天大树。

为了尽可能地融入到中国的现实社会里,佛教文化就必须要把这一门独特的文化特征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当中。所谓文化传播,不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吗?

当然,佛教文化的受众始终还是没有超过儒家学说。我国本土的主流思想的地位,并不是那么容易撼动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若干年的现实融合,佛教思想在我国人民心目当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时至今日,它仍旧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影响。

  • 道教思想,追求长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中,除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之外,另一项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便是道教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教思想在诠释孝道文化时,虽然也在强调为人子女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侍奉,但更多地还是将思维聚集到了虚无缥缈的层面。

他们讲究追求长生,所以在这一学说看来,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道就是帮助父母追求长生,促成父母实现长生的状态。

这一看起来有些虚无缥缈的观点,其实跟道教文化早期的思想渊源有关。道教文化脱胎与道家思想,但又并不能完全与之画等号。道教文化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以外的世界,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永恒的体验。

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孝治天下的社会背景下,道教文化便强调用帮助父母追求长生来实现孝道。

而他们所提倡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寻找长生不老之灵药,例如子女亲自为父母炼丹,例如子女帮助父母修炼。总之,这些被道教文化涉及到的层面,全在现实世界之外。

道教文化为孝道文化树立了一个更高的理想目标,而这个目标看起来也更加遥不可及。所以总的来说,它并不能完全满足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的需要,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民群众的实际日常造成多大影响。

所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下,道教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被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所压制。

不过道教文化的生命力却是不断延续的,一直到明朝时期,它又焕发出了新生。

当然,它的精神内核也在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不仅仅是道教文化,任何一个学说流派都是这样。

  • 结语

孝道文化历来是中国人十分注重的文化传承方面,也一直都是各项学说中被谈论的重点。从汉朝开始,孝道二字就被放置在了一个更高的社会层面之上。经过多年的时代演变,孝道文化被赋予了更多内涵。而在三教合一成为社会潮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的学术流派又分别对孝道文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