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中国人,或多或少心里都有一份“三国情结”,这也难怪,毕竟三国历史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一段,在这段历史中诞生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他们的奋斗和人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而纵观整个三国历史,最精彩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情节,莫过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段。

不管是从小说中的描写也好,历史中的事实也罢,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确是让蜀汉政权失去了继续前进乃至于统一中国的可能,也让此后的三国鼎立成为了历史必然。然而历史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尽情想象,把那些不存在的可能展示出来,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荆州没有丢失,关羽进攻襄樊成功,蜀汉政权会走到哪一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中对》的设想能否成功?

初中教材中,有诸葛亮为刘备所规划的,著名的《隆中对》,其中的核心是这么一句话:“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话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曹魏政权出了啥事,那么刘备的机会就来了,可以自己带兵从四川、汉中一带打出去,然后再让自己信任的大将带兵,从荆州这块进攻,两路人马同时出动,实现了分头合击的计划。

诸葛亮的战略水平自然是毋庸置疑,这个方法可行性当然也是很大的,所以说我们评价关羽襄樊战役的前提,肯定是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实际上关羽的襄樊战役一旦成功,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必然是曹魏政权失去了他们在长江沿线一带最重要的防御据点,失去了这个据点后,曹魏政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彻底丧失了对南方发动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旦襄樊战役成功,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拥有了所有的先决条件,拥有了被贯彻落实的可能。而对刘备来说,能够被自己所信任,以及拥有相当程度的统御能力,可以做到跟自己分兵合击,复兴汉室的将领,有且只有关羽一个。所以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襄樊战役如果不是如历史一般被孙权偷袭后路,最后的结局必然会是关羽成功突破曹魏的襄樊防线,取得决定性胜利,间接上也保证了《隆中对》的可行性。

北伐是否能够成功?

但是《隆中对》实际上是个不完整的战略,其中只说到了如果天下有变,刘备方面应该怎么做,但没有具体做完后,会是什么结果,或者说北伐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点并不是诸葛亮没有考虑到,而是没有办法去考虑。要知道襄樊战役我们可以推测必胜的前提条件,在于曹操方面在襄樊地区所拥有的实力从来就不占据绝对的主动权。

作为北方政权,对南方的统治历来都是短板,曹操当然也不例外,但如果刘备开始发动军队一路打到曹魏政权的腹地时,这一切就没这么简单了,与很多人想象中相反,曹操是极度依赖士族力量治国的,所以他的统治核心,是以颍川士族为代表的豪族知识分子。这群人绝对不可能在刘备进攻曹魏的时候,去投靠或者支持刘备。

而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单凭刘备手下的军事和政治理论,在东汉末年主要经济和政治中心还停留在北方的时候,实际上是不具备一战而下占据北方的可能的,所以北伐最可能的结果,是打成一个拉锯战,曹操和刘备两方在这个过程中来回争夺,持续上很长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西平分天下提早出现?

有鉴于此,在关羽没有功败垂成的时间线中,刘备的北伐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跟数百年后南北朝时代的东西魏一样,两个政权进行拉锯作战,最终出现东西平分天下的可能。因为刘备力量无力彻底击败曹操占领中原,而曹操在刘备的持续北伐后也损兵折将,这种情况最终实现了两强对立。当然有人可能会问,那么孙权呢?如果没有奇袭成功荆州,孙权的东吴集团,很可能早就灭亡了,根本不会一直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