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吴老师的一篇文章,上了热搜:

“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

这篇文章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面是吴老师公众号下的评论,一面是知乎抨击的反对,地产经济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在解读吴老师的救市锦囊前,我们要知道吴老师的代表的群体,这和吴晓波频道的定位可以得到结论:

“全国最大的中产阶层自媒体社群。”

而作为他的粉丝社群,特征也非常明显:

1、60%居住在北上广深发达城市;

2、受过良好教育,大半有海外生活经历;

3、新锐中产,愿意为产品附加价值付费;

4、男性占比67%,女性占比33%;

5、半数是80后超过半数,然后是70后;

如果把以上的特征聚集到一起,我们也就知道了,吴老师的社群群体:

“大部分持有房产,而且可能不止一套。”

了解到吴老师代表的群体,再来理解吴老师的救市建议,就不复杂了。也就是说,吴老师的救市呼声,本身符合其代表的利益群体。

而作为《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老师建议肯定不是简单的呼声,我可以非常肯定且一定的给出结论:

他给的建议肯定有效,且非常大胆,可能并不符合“共同富裕”的逻辑,但有值得借鉴的部分。

吴老师的建议有五点:

建议一:尽快对房地产税和产权到期问题作出具体的法律安排和明示。

建议二:降低改善型住房的房贷利率。

建议三: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建议四:全面取消限价政策。

建议五:认真落实“三支箭”和保交楼政策。

第一点,逻辑上是解决地产的“资产预期管理”,但有非常强烈的“地主逻辑”,如果这个建议落地,基本代表土地从集体所有走向了“以建筑物为依托的类私有化”。因为房地产税和到期确权,是悬在资产持有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逻辑一旦沉默,持有成本也得到了预判,就便于资产持有者长期且有计划的持有资产,并通过资产锁定“阶层”。

这是“有产者恒产”的逻辑,会推动更多的人群长期持有资产。

第二点,逻辑上是对杠杆的放大,对下来说方便入局,对上来说方便“资产裂变”。吴老师的建议是在二套上的让利,增加改善的流通性。这点我在过去的文章也有类似的观点。

“赌场人的没有赢钱下桌,赌场外的新人就不会入局。而进了赌场的人,输了要补仓,赢了会加注。”

第三点,也是我一直在呼吁的政策。因为存量贷款利率的释放,就会减少高位罚站的人群的持有成本,减少市场供给量的对冲。另外,持有成本的减少,也有助于持有者长期持有,一是减少割肉出局的场景,二是在收入进入缓慢增长阶段的释放。

肯定百利而无一害。

但利息其实也是“税”,降低存量贷款利率,对官方来说确实是“到口袋的钱再拿出来”,多少有点不乐意。

如果地产不代表有金融属性,为什么要讲究购买时点的利率,拉平首套的利率,才是对房住不炒的真正解释。

地产,本身就是羊头狗肉。

第四点,在过去是对房价高起的一种释放,在如今,不一定有用。但吴老师这个建议是有点鸡贼的,因为一旦限价被打开,房地产就可以通过“涨价去库存”的逻辑,对购买端进行CPU。

不排除利用消费者心理进行微操。

但长期来说是有利的,微操后的市场势必迎来暴跌,也促进地产的市场化,但我们不太乐意这样。

我们是农业文明的社会,稳定是我们天然的偏好。而地产锁定了我们60%以上的财富,让老百姓过山车,是容易出问题的。

第五点,是对开发商的释放。因为除了购买端的“患寡患均”的问题,民企、国企、央企、城投等都存在“患寡患均”。需要钱的借不到,不需要钱的利率还超低。

吴老师的文章标题是“只有救市才能就内需”,除了标题唬人,内容还是有点诚意的,而且很大胆,特别是第一点。

当然,也不用怀疑,吴老师的观点,本身是代表着某个群体的利益相关。同意也罢,不支持也无所谓。但他的发声,有着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存在。

利益相关和决策相关,正在进行强烈的博弈摩擦。

向左向右的人,最终都是胜利者的“祭品”,而我的选择,是两边都押注。

合理持有。

他的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吃旧药走新路。

然而,还有药吃的病人,几乎没有回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