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晁盖和宋江的权力之争,是《水浒传》里的一条暗线,这也注定读者需要深入思考,才能了解到这一层,如若不然,难免被字面意思所欺,误以为晁盖宋江的关系始终如一。

从发展过程来看,晁盖、宋江的关系变化,冥冥之中自有一种名叫社会规律的东西在作祟——这也是最令人叹息的地方,晁盖没错,宋江也没错,但混杂了权力之后,事情的发展就由不得个人了。

目前,一些阴谋论者,喜欢强调宋江的奸诈,甚至认为晁盖“曾头市中箭”是宋江一手安排的,又或者认为晁盖中箭之后,宋江不全力施救,其目的是为了夺权。

这种阴谋论的佼佼者之一,就是金圣叹,他在第五十九回回前批语中写道:

  • 通篇皆用深文曲笔,以深明宋江之弑晁盖。如风吹旗折,吴用独谏,一也;戴宗私探,匿其回报,二也;五将死救,余各自顾,三也;主军星殒,众人不还,四也;守定啼哭,不商疗治,五也;晁盖遗誓,先云“莫怪”,六也;骤摄大位,布令详明,七也;拘牵丧制,不即报仇,八也;大怨未修,逢憎闲话,九也;置死天王,急生麒麟,十也。

金圣叹的辩解,十条均是强调客观原因,而不顾晁盖主观犯的错误——晁盖主动提出攻打曾头市,吴用劝诫,晁盖不听,误中奸计,带去两千五百人,只剩一千二三百人回来,若非有呼延灼,怕是要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圣叹显然对这个结果不满意,特意批了一句:一千二三百人亏了呼延灼,盖言晁盖不亏呼延灼也。

这话照例仍是阴谋论,认为呼延灼保下了这一千多人,为什么不保晁盖?全然不顾晁盖的决策失误,驱兵入绝境,非要全军覆没,怕是才合金圣叹的心意。

故第五十九回尾批,又有王望如的评语为宋江平反:

  • 又曰:金圣叹痛恶宋江,而于风歌旗折不止盖行,坐以赵盾弑君、世之弑父之罪,公明有知,当仰天捶首而叹奇冤之同覆盆也!余不敢扶属入人死罪,故特平反也。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客观公正地分析宋江和晁盖之间的矛盾。

笔者私认为,晁盖、宋江两人之间必然是有矛盾冲突的,这种冲突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权力!

有些读者受《水浒》影视剧影响很深,总认为晁盖和宋江的矛盾在于招安——宋江一心想招安,晁盖则想要固守梁山,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和兄弟们厮混在一起,两人因此产生了矛盾,其实这是一处误读。

晁盖中箭而死时,梁山招安的时机,远远没有成熟,晁盖不太可能因此与宋江产生争执,晁盖是一个为人仗义,但眼光短浅的好汉,他的思维偏向于江湖义气,对梁山的未来他并没有长远的打算,更重要的是,晁盖和正统社会没有太深的隔阂。

这位托塔天王本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日子过得很顺当,只是因为受刘唐、吴用等人的怂恿,取了生辰纲,事发之后便入了梁山——他既没有被正统社会折磨过,也没有对这个混乱的世界感到绝望,说白了,如果生辰纲的事没有暴露,晁盖完全可以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样的晁盖,没有理由对招安深恶痛绝,他和宋江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权力的把握上。

江州劫法场之后,宋江上了梁山,晁盖主动提出让位,却被宋江拒绝。其实宋江未必不想坐第一把交椅,但他是个新人,初来乍到加上寸功未立,一上来就夺了人家晁盖的位置,实在不妥。

就这样,晁盖继续当梁山的一把手,宋江成了二把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天平慢慢发生偏移,晁宋两人的矛盾就开始慢慢滋生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晁盖的个人能力有限,有“才不配位”的嫌疑,当年江州劫法场,吴用留在山寨,晁盖策划劫法场,可连救人之后的撤退计划都没有,只是让众人跟着李逵跑,跑到江边才发现没路,最终是宋江智取无为军,晁盖虽为头领,却并没发挥多少作用。

宋江上梁山之后,屡建奇功,“三打祝家庄”、“斗法破高廉”、“大破连环马”,都是宋江领导下的战役。

反观晁盖,江州劫法场就显露出他的短板,后攻打曾头市,又中了敌方奸计,损兵折将,自己也命丧黄泉,这些都表明晁盖其实并不具备领导的能力。

梁山初建时期规模小,领导的选择取决于个人威望,这种“威望”就带有偶然性的基因,随着山寨的规模越来越大,底下头领越来越多,对寨主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陈代谢是宇宙规律,能力不行的就得下来。

晁盖和宋江没有任何个人恩怨,他俩的矛盾完全是权力机器作用的结果。

或许有读者感到不解:晁盖当山寨之主,宋江当二把手统筹山寨事务,这关系不是挺和谐的吗?

可这种情况只存在于理论中,晁盖坐着山寨之主的位置,却形同虚设,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无不声称“久闻宋公明大名,特意前来投奔”,晁盖不知要作多少次心理建设,才能按压住自己心里的不快。

晁盖最后一次忍耐,就是第五十九回,“金毛犬”段景住偷来一匹“照夜玉狮子马”,送给宋江想要入伙,路过曾头市却被抢走,晁盖听完大怒,当即要领兵去攻打曾头市。

晁盖的反应很奇怪,之前“鼓上蚤”时迁偷了祝家庄的鸡,晁盖大骂其辱没了梁山泊的名声,可段景住偷马,晁盖却没有介意,反而要“御驾亲征”——这种变化的背后,就是晁盖的忍无可忍,身为一把手的他,一直隐没在宋江的光环背后,他早已受够了。

这不是晁盖的心理问题,而是权力带来的必然矛盾——任何人处在晁盖的位置上,都会感到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在这种情况下,若说晁盖对宋江的看法还是如往日一般,那显然是不客观的。

如果晁盖是个厚黑之人,大可以厚着脸皮,继续待在寨主的位子上,但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想要做出点成绩来,让别人不要觉得他是个百无一用的寨主,于是就发生了“晁天王曾头市中箭”的悲剧。

晁盖、宋江的权力相争,不是他们个人能控制的,也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晁盖也想当个“睁眼瞎”,看着宋江风风火火搞事业,自己替好兄弟开心,可他做不到,或者说,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看着宋江只会觉得心里扎了一根刺。

这也就解释了晁盖去世之前,为什么不把梁山寨主之位,直接传给宋江,而是留下一句“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其实梁山所有人都知道,晁盖死后,寨主之位只能是宋江继承,晁盖这份遗嘱,有阻碍宋江上位的嫌疑,显然是在发泄一种情绪。

宋江也一样,如果没有晁盖,自己便能大展宏图,晁盖中箭身死之后,宋江在感伤的同时,未必不长舒一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探究晁盖、宋江两人的关系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情感角度来说,他们有兄弟情谊,可在权力漩涡的影响下,他们的利益出现了对立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身不由己的,是无法调和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晁宋两人念头一通,就能迎刃而解的问题,人类诞生以来,这种权力矛盾已经持续了千年,已然成了一种社会规律。

即便晁盖没有曾头市这一难,按照权力新陈代谢的规律,他和宋江之间的矛盾,会慢慢积累成一个导火索式的大问题,然后是权力的交锋,新寨主的上任,由此看来,施耐庵安排晁盖曾头市中箭,也是一种仁人情怀,在晁宋还未撕破脸之前,就将一切尘埃落定,紧接着就要迎来招安的后文了。

文乃“不红居士”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图片来源于戴敦邦《水浒传》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