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山西太原一农民在晋王陵取土,无意挖出两块4斤重的金锭。农民欣喜若狂,正要塞进兜里,却被旁人瞧见,这下农民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原市黄陵村有一晋王墓,按理来说没什么人敢来。但因为当时晋王陵没有受到全面保护。挖土的人也越发多了起来。

这年九月的一天,老王想要翻新自家空地。便拿起铁铲往晋王陵走去。因为需求量大,他来来回回挖了很多次。土地不知不觉被挖出了个近乎一米的大洞!

已是傍晚,老王打算最后挖点就回家吃饭。谁料这么一挖竟挖出了两块大金锭!

这两块金锭并未生锈,放在手中也是颇具分量。老王掂了掂金锭,猜测得有四斤。要是黄金,可值不少钱!老王也没多想,便拿起一块咬了上去。

“咬得动,是真金!”他难以抑制喜悦,脱口而出。

老王想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然而推车的手却不由自主地颤抖。步伐也更加急促起来。毕竟金锭又沉又大,一个没注意,便从裤兜滑了出去。

“呀!老王,哪来的宝贝?”

村里的刘姨是出了名的爱八卦,跑上前想要一探究竟。老王给刘姨这么一喊,吓得半死。他小声求着刘姨闭嘴,另一边偷偷地把金锭塞回兜里。

“没什么,就是路边捡的破铜烂铁,等会就拿去卖了。”

刘姨眼尖,根本不信老王的话。奈何老王跑得飞快,一不留神,就消失在视线中了。

回到家,老王喘着粗气出现在媳妇面前。他面色铁青,额头还掉下几颗大汗珠。媳妇以为老王又干了什么坏事,抄起锅铲就要教训。

老王见状立马掏出金锭挡在面前,朝媳妇献出谄媚的笑。

“你该不会去偷了吧!这事咱家绝对不做!”

“哪能偷啊,我在晋王陵园那挖到的...”听完老王的解释,王家媳妇也开始安奈不住,她欣喜万分,盘算着用金锭换些好东西。

恰逢县里有领导下乡演讲,给村民科普文物知识。然而私吞文物是违法行为,这可让老王再次担忧起来。

看着眼前颇有分量的金锭,是藏起来找机会换钱花还是上交国家,夫妻俩陷入纠结之中,硬是一晚上都没睡着觉。

思虑再三,老王还是决定把金锭上交到博物馆。天一亮,老王久找到村长,村长也不敢怠慢,理解联系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得知这个消息,当天便赶到村庄。都说自古黄金无大锭,工作人员看到这两块金锭,也都难以置信。

经过鉴定,这是两块明朝时期的金锭,抛除文物价值不说,但是这两块金子也值不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金锭被鉴定为真后,博物馆还专门表扬了老王上交文物,不私自藏匿的举动。

再说说这金锭,从外观来看,中间小两头粗,两端为圆弧状。底部并不平坦,还略微下凹。

据测量,第一枚金锭底正面长9.4、两端宽2.3、中部宽2.3厘米。底面长10.2、两端宽7、中部宽3.8厘米。厚2.3厘米。

底部凹陷处左右两边阴刻着一些小字,右侧写有:“潞州洪武二十三年折收秋粮赤金五十两五钱重,提调官吏冯瑀,司吏李朝,库子王士成;

左侧写有:“长吏司监销司吏马九思,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日进,颜验银匠阎思中,煎辟银匠赵公敏。”

因此,专家将这两块金锭命名为明朝洪武金锭。

第二块金锭的个头与第一块相似。但底面的字早已经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其中“五十两重”四个字。

然而,第一块金锭重1946克,另一块重1891克,每块都不到4斤(40两),那为什么古人要在金锭底部刻上五十两重的字样呢?

原来,在明代十六两是一斤,而当代十两算作一斤。衡制的不同才让人们误以为古人粗心闹了笑话。通过换算,可以大致得知,金锭重量确实为五十两。

那么这两块金锭的原主是谁呢?据现有研究推测,金锭属于晋王朱棡的可能性较大。

晋王朱棡是孝慈高皇后所生,朱元璋的嫡出三皇子。在洪武三年被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受领封地的朱棡来到了现山西太原。也就是洪武金锭被挖掘的地方。

《明太祖实录》中写道:朱棡,眉目修耸,美须髯,顾盼有威容,多智数。

晋王朱棡从小对朱元璋灭元建明的创举耳濡目染,他天资聪颖,师从翰林学士宋濂,还在杜还那里学习书法。成年朱棡虽生得英俊,却成为了一个暴戾傲慢的人。

特别是在封地之后,他本性暴露,经常对手下严刑拷打,还鞭挞了朱元璋御用大厨徐兴祖。这个消息也传到了朱元璋那里,这让他对朱棡十分不满。

洪武二十四年,朱棡被人弹劾称有谋反之举,朱元璋大怒,想要重重降罪朱棡,就命令太子到晋王封地讨伐。但太子是个心软的人,对朱棡有恻隐之心。

在太子的力保下,朱元璋才放过朱棡,让他重归封地。

与此同时,朱棡为纪念母亲孝慈高皇后而建的寺庙也在洪武二十四年落成。

虽说朱棡残暴,但其封地潞洲的经济相当发达,以金锭代替秋粮,便是当时繁荣的象征。所以有人推测,金锭就是那时呈给朱棡的。

洪武三十一年,朱棡因病逝世。朱元璋因此伤心万分,不久后也驾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武金锭现保存于山西博物馆中,晋王封地潞洲以手工业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以金替粮的做法。

它为学者研究明朝社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让人们学习历史,感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