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的中国社会,可能很多人都要“孤独终老”了。

根据社会学家卢守亭的分析,国内的丁克家庭已经达到了1.88亿人,占家庭总户数的37.95%,其中包括无儿无女、大龄不婚一族以及子女不在身边的“孤寡老人”。

换言之,在一百个家庭户中,就有38个家庭中的至少一人是“孤独”的。

孤独,必然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常态,而这种社会形态,也必定会影响深远。

中国丁克群体规模之大、增长之快、程度之深,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而今时今日生育观念的变化,又和今天的特殊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育的内卷,以及育儿成本的高昂,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决定是否生娃与否,背后都关乎着自己这一生的疲劳和拼命程度。

在今天普遍更关注个人的当下,当生娃所带来的痛苦大于快乐的时候,人们就会倾向于少生,甚至是不生。

尽管不生孩子,在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大逆不道”,但在现实的铁蹄面前,却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得住。

在传统的价值观遭受挑战之际,我们却未能形成新的共识。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过去很多人说养儿防老,但那是建立在农耕社会形态之上的养儿防老,以今天的老人而言,要想真正过上一个健全的晚年生活,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高。

老人生活在农村,还活在农耕社会里,但儿女们早已经踏入了工业化的进程,当老人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他所面对的选择其实越来越少。

要么继续一个人待在农村,要么一个人待在城市里。

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当老人生活无法自理,另一伴走了之后,长久的孤独和寂寞,这些老人甚至就连电视机都不会用,在缺乏娱乐的滋润下,老人们来到城市,却又发现城市和他们更格格不入。

有的老人不会使用电梯,有的老人甚至就连燃气灶也不会使用,当儿女白天都出去上班的时候,老人只能待在楼上,如同一个牢笼,困住了一位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他。

以40后为代表的老人,一般都会生好几个子女,但这些老人尚且无法真正过上子女相伴的生活,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在普遍生一个生两个的情况下,未来的晚年生活,其实结局也可想一般。

在这样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丁克,也就并不意外。

农村和城市,农耕和工业化,如同一个天一个地,分割的不仅仅是两代人的价值观,还有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认知、代沟以及养老方式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育儿越来越重要,今天的工作越来越忙碌,一个成年人的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这些就占据了大半,此时还能留给父辈多少时间去“养老”呢?

答案是很少。

除了物质上的给予之外,真正陪伴老人的时间,其实很少很少。

白天出门上班,晚上下班回家,辅佐孩子功课,然后给老人做饭,看电视,然后睡觉,老人的存在与否、老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各自习惯的不同,都成为了需要互相将就、磨合的一种碰撞。

于是我们看到,今天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在被撕裂。

除此之外,生娃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和这几十年的房价一样,只高不跌;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人们对于生娃的意愿。

育娲人口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育儿成本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韩国。

国人抚养一个孩子到十八岁成年的成本,相当于人均GDP的6.9倍,平均花费需要在50万左右,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仅仅是把一个孩子养育到十八岁的成本,就高达百万。

这还不包括大学、结婚、买房买车等后续成本。

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内卷的大环境之下,其实丁克家庭占比最高的是中产阶层,而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普通人。

对中产群体来说,生育可能会让他们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而孩子出生后需要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以及所面临的激烈竞争,都让中产群体头疼。

而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由于期望更低、相应的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就越低,因此生育意愿反而会更高一些。

尤其是观念和学历之间的关系,一般家庭理论上更保守,自然在生娃这件事上,意愿反而会比较高。

同时,一般家庭也不会把金钱花费在课外辅导和才艺兴趣培训上,在竞争方面也没有太强的意识,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即可。

因此,中产家庭生育孩子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大于普通家庭生孩子所付出的成本。

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无疑是今天国内社会中最容易焦虑的一个群体。

在育儿成本高涨,收入增长放缓的今天,任何重大的开支背后,都无疑蕴含着人们对于未来的乐观或悲观预期,当这种预期乐观的时候,人们也更倾向于做出一些重大且长期的开支,例如买房、买车、生娃。

但当人们对未来愈发感到不确定性,尤其是对未来的就业、收入偏悲观的时候,人们就会变得更谨慎,今年的消费数据告诉我们,除了餐饮有所增长之外,几乎其他的所有消费都在降低。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人们的消费和开支意愿正在不断下降。这也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担忧正在走高。

而生娃,无疑是和房子一样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重大开支,在类似的问题上,人们从迟疑到今天选择丁克,背后很大程度上和宏观经济密切相关。

今天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年轻人早点结婚、早点生娃,但在工业化的今天,经济因素、道德传统观念,乃至性别问题,都越来越成为影响年轻人生育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专家嘴里呼吁这是出于数据的严峻性,今年从住院登记孕妇来看,据说只有八百万人口,而去年这个数字还是九百多万,如果说今年的新生儿真的又下降了一百多万,那么这无疑是给严峻的人口危机,再次上了闹钟。

要想促进生育,这可能是比解决房地产问题还要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对房地产限价、限售,但却很难强制性对人做出类似的规定。

我们很难规定一个家庭必须生育几个孩子,也正因如此,如何鼓励人们生育,而不是丁克,难度和时间跨度也就无异于更高。

解决房地产的问题,可能只是一个地产税、一个解除各种限制禁令即可;但要想促进人们的生育意愿,那不仅仅要解决收入、性别、工作保障,甚至还要解决教育开支、户籍、医疗等多种因素。

生育意愿,关乎方方面面,从成本到收入,从环境到教育,从保障和增长,无一不重要,但解决起来都远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在今天人们的各种意识开始不断升高,开始不断健全的时候,如何去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我想当然不能再用过去“计划生育”的贴大字报、贴宣传语的老方式。

我们必须要从源头去解决一系列问题,这需要一步步来,更需要脚踏实地。

我们不应该再把人口看作是一种负担,如果我们认为人口多是一种负担,那是不是我们潜意识里也就把人口分成了“三六九等”呢?

如果人口有三六九等,那必然就会有特权,尽管今天的一些缺点是存在的,但这不代表着未来我们无法去改善,无法去改变。

过去我们正是靠着人口的优势,加入了WTO,过去国企下岗潮,就是因为供给大于需求,加入WTO之后,我们的供给能够出口到全球,借助全球化的东风,借助大量的劳动力,我们赚到了充足的外汇,然后用这些外汇进口高科技产品,引进技术和人才设备,最终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这是人口带给我们的先发优势。

如今,我们却要找借口说人口太多导致了今天的经济疲软,这当然是颠倒了事实因果。

我们大概率都会承认今天的人口危机是一个大问题,新生儿不足会关乎着养老金的存续、甚至是未来劳动力的稀缺、税收的减少,产业的减少等等,还会削弱国际影响力。

在总人口开始减少的今天,我们惊讶地发现,国内丁克家庭正在不断增多,丁克家庭有丁克家庭的无奈,但对整个宏观社会而言,又是一件不那么好的事情。

于是最后我才发现,原来今天割裂的不是农村和城市,而是个人的选择和宏大叙事之间的割裂,是个人的选择和集体需要之间的割裂。

而这种割裂,未来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够慢慢去修复,提高生育意愿,它的难度在于,要让个人重新拥有安全感和确定性,以及对生娃的渴望和需求。

这种不以宏大叙事为转移的个人意志,可能才是未来最大的挑战。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