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很多小县城,早已实现“精英圈层”的内部循环和自我繁殖

全世界,中国人最爱当官,官本位意识最浓。其中,北方比南方更爱当官,县城比城市更更爱当官。所以,想了解中国的官场生态,就要到北方小县城去看一看,在这里你将看到最原汁原味、饱满鲜活的官场生态。

中国有1301个县城,有支柱产业支撑的寥寥无几。尤其是很多北方小县城,人口流出、经济落后、增长乏力,最吃香的工作就是公务员。县城虽小,但各类科局俱全,使得县城公务员成为了全国最庞大的公务员群体,印证了司马迁的名言“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县城公务员则更是成为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除此之外,教师、医生等体制内的职业,以及石油、烟草、电力等垄断行业也都是香饽饽。这些人共同组成了县城的精英阶层。

北方人经常自嘲,不孝有三:不考公,不考教资,不考事业编。在一些北方人的眼里,只有“公务员”是正经工作,其他都不是正经工作。就算你在北上广月入两三万,也不如县城一个小科长有出息。

北方小县城是一个讲关系、人情的江湖,笼罩着一张巨大的人情网络。关系决定成败。各个衙门、大官小吏都是这张人情网络的结点,大家同气连枝、相互扶持。北上广深通用的规则、能力、才华等等,在这里全部靠后。在这个人情网络里,只要有人,有关系,一切就好办了,如鱼得水。没有关系则寸步难行。

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就读期间,在河南省新野县挂职了两年。期间通过走访与调查完成了《中县干部》这一篇博士论文。在文中总结出在县城运行的潜规则:“年龄是个宝,能力做参考,关系最重要。”

老百姓口中的能人就是那些吃得开、有关系、能办事的。无论是驾照扣分、孩子上学、医院看病,还是安排工作、户口迁移、承包工程等一切大小事情都能办得下来。当然,这些能人本身也大多是圈内的精英阶层,关系都是互相交换的。这些能人们在家乡被口口称颂,过年过节,能人回农村老家总是被乡里乡亲们包围着、谄媚着、仰视着,成为大人们教育孩子的榜样。在这里,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读书,长大做官、光耀门庭,很少听说谁家教育孩子要当企业家的。

小县城的精英家庭处于职业鄙视链的最顶端,就连退休金都比年轻人工资高。他们大多会努力让自己的孩子也吃财政饭。他们的孩子在外面读完大学后,绝大多数都选择回县城,在银行、事业单位、学校和本地国企舒服地“端铁饭碗”。

县城范围小,人口少,属于熟人社会。即使家族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单位领导,通过熟人关系,也能让进体制内的后辈更加舒适,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内循环”。一个不大不小的县城被那几十个家族控制着,他提拔提拔你孩子,你提拔提拔他孩子,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难融入其中。

体制内找对象基本也是自我繁殖,公务员找老师,老师找医生,医生找电力公司的,电力找烟草的……。结婚生子上大学,然后凭借上一辈的资源,再进体制内,再找体制内的对象,再结婚生子。肥水不流外人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闭环,其他行业再优秀的青年也很难进得了这个圈子。

但另一边,那些在县城没有根基的同学,有的远离县城,跳槽3-4次了还没找到一个满意工作;有的留在县城,做点小买卖;有的考上职校,在县城开挖掘机、当电焊工等。即使是985高校的毕业生也很难在没有裙带联结的小县城混出一片天地,所以,很多没有根基的高学历学生并不会选择回到县城,他们往往都在相对公平的城市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辛苦打拼的大多数都是这样家庭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是不想回到家乡,不想守在父母身边;而是县城没有足够多元化的岗位,体制内又无法享受到县城公平。

曾经的家乡也因为越来越高的壁垒而成为回不去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县干部》举例关系网的原文摘选

《中县干部》中关于县领导子女教育情况一览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