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地主王学文背着老婆扛回来一个年轻女兵,他趁四下无人就想解开女兵的衣裳,谁知妻子突然冲出来大骂:“不要脸!我刚生完孩子,你就带女人回家,真不是个东西!”就在这时,女兵醒了。
1937年的冬天,年仅20岁的女八路吴仲谦,因为临近生产,不得不暂时住在当地的老乡家里。
好不容易,儿子满月,她又接到了部队出发的通知。
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经常转换驻地,夫妻两人都是军人,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
老乡家里也是穷得揭不开锅,自顾不暇。
正在发愁之际,丈夫曾日三说,行动时听闻,村里有个叫王学文的地主,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可以试着把儿子托付给他。
吴仲谦点点头,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准备去王学文家碰碰运气。
当天风大雪大,吴仲谦月子里身子没有调养好,一出门就被吹晕了头。
她一路摸着走到了王学文家门口,努力地扣响了门,却晕了过去。
王学文正好去给刚刚生产的妻子买吃食,回到门口,看到一个女兵晕倒在自家门上,于是急忙把她扛了进屋。
他听到女兵的身上,传来几声“猫叫”,十分好奇,准备解开女兵的衣裳看个明白,突然,妻子冲了出来,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不要脸!我刚刚给你生了孩子,你就敢带女人回家,真不是个东西!”
王学文正要解释,女兵被屋里的暖气一烘,慢慢转醒,轻轻哼了几声。
王学文冲着妻子摆了摆手:“门口捡的,估计冻晕了,看着打扮,是个八路啊,搭把手,帮我把她抬炕上。”
夫妻俩一起把吴仲谦安顿好,用热毛巾反复擦拭她的脸颊和双手,等着她转醒。
很快,吴仲谦就恢复了意识,她四下看了看,身边两张陌生的脸:“是王保长吗?”
王学文心想:“坏了,八路找上门了。”
吴仲谦看出了他的紧张,低头解开了衣扣,竟然从怀里掏出一个面黄肌瘦,身量不足的婴儿!
王学文的妻子刚刚生产,看到这个孩子,便急忙接了过去,没想到,孩子在她怀里拱了几下,竟然甜甜地吃起了奶。
吴仲谦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她继续解释:“这是我的儿子,刚刚满月,可是,我那条件不行,你们也看到了,孩子很瘦弱,吃不饱。部队马上要出发了,孩子跟着我,活不成的!”
吴仲谦越说越激动,突然就从炕上滚了下来,跪在地上磕头:“你们行行好,收留他吧,给口吃的就行。”
王学文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的妻子急忙踹了他一脚,对着吴仲谦说道:“大妹子,你放心,奶水我有,这娃,姐姐给你养了!”
王学文扶起了吴仲谦,眼中含泪地说道:“孩子交给我们,你们安心打仗,就是好歹给他取个名字,日后也好相认啊。”
吴仲谦无限留恋地抚摸着孩子的脸蛋:“我跟他父亲商量好了,叫’王继曾‘,跟着您姓,将来,让他给您俩养老送终!”
说完,吴仲谦扣紧身上的破棉衣,冒着风雪,头也不回地走了。
之后,王学文每天都在关注着八路的消息,知道他们四处打游击,顽强作战,离开了他们村子,再也没有消息了。
夫妻俩信守承诺,对王继曾视如己出,还送他上学读书。
但是,却一直隐瞒着他亲生父母的消息,他们商量好了,等孩子再大一点,一定要把真相告诉他。
1950年,王继曾从学校放学回来,一进门,就感觉家里气氛很凝重,一名穿军装的叔叔,坐在自己家客厅。
他觉得很奇怪,父母这几年,因为身份问题,过得不是很好,难道是来抓自己父母的吗?
不想,军装叔叔看到王继曾,十分亲热地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还一个劲地说:“长得真像啊!”
王继曾一脸不解地看着父母,王学文将他拉到怀里,把这些年的故事,慢慢地讲给他听。
原来,吴仲谦当年一直在打仗,现在和平了,她也想知道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不好。
王学文解释完一切,他把这位同志拉到一旁:“我们现在的环境不太好了,你把孩子带回去吧,回到自己母亲身边,也能有个好前程。”
老两口的真诚,让这位同志感动,他点点头,留下了20块钱,把王继曾带回到吴仲谦身边。
在之后的许多年,吴仲谦知道了王学文夫妻的情况,她一直保持着联系,并尽可能地帮助照顾他们。
王继曾成年后,也经常回去看望。
王学文与王继曾的故事充满了爱与责任。
王学文与吴仲廉的故事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他们超越了社会的分隔和身份的差异,以爱和关怀将彼此紧密相连。
王继曾在他们的呵护下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孝顺的年轻人,他继承了王学文夫妇的慈爱和吴仲廉的坚韧,永远不忘养父母的恩情。
爱与责任没有界限,它们能够超越一切障碍,连接起不同背景的人们。
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非亲生关系,都不能阻挡爱的流动和责任的传递。
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选择关爱他人,用爱和责任去构筑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