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触:身边出现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心理疾病具体有哪些表现?什么原因会导致出现心理疾病?又该如何应对?

今天,我们请到副主任医师 王惠荣为大家详解以上疑问!

本文特邀医生:

王惠荣

副主任中医师

经方专家

自1988年研究张仲景的经方体系至今,对经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使用方法。临床特别重视寒气,不良情绪(七情),正气不足三方面对疾病的影响。用药"重元气,重脾肾,重气机",用药别具风格,自成一家。

擅长应对多种疾病:

1、内、妇二科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如消化,呼吸,糖尿病并发症,卵巢疾病,月经不调,不孕,妇科炎症,痤疮,黄褐斑等;

2、过敏性疾病,如顽固性湿疹,各类皮炎,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玫瑰糠疹等。

坐诊信息:方回春堂河坊街馆

周一下午;周二、三、四、五全天;周六上午

心理疾病有哪些表现?因何而生?

从表现来看,很多人深受一下困扰:焦虑、抑郁、经常性掉眼泪、经常烦躁发怒、想骂人、跟同事关系不好、失眠(晚上整夜整夜睡不着)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顽固性失眠(大部分的失眠是因为心理问题)等患者正在逐渐明显增加。

要问心理疾病因何而生,主要有3种原因:

1.「外界大环境影响」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内卷、竞争激烈导致身心压力巨大。加上近几年新冠疫情作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全国民众都带来了显著的心理冲击,伴随疫情发生的焦虑、抑郁症等情况较为突出。

2.「童年影响」

一个良好幸福的童年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大部分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有一个不好的童年,可能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就有影响。

比如家庭方面父母感情不好(吵架、家暴等),导致缺乏安全感;外貌方面不尽如意,导致自己有自卑感。

王惠荣医生说:“就像一棵大树,小时候就那么歪了一点点,时间一长了就歪得厉害了,童年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是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遗传因素」

比如说父母有忧郁症或者焦虑症的,孩子的神经往往易感性是有异常的,通俗来说,可能天生敏感的。

可能看到外面落了一片树叶,心里就很悲痛。类似“伤春悲秋”、“触景伤情”。换季变天的时候,心理疾病往往会高发,遇上不愉快的事情,就更高发。

王惠荣医生强调,大众需要认识到“心理门诊”的重要性,很多人因不了解、不敢去而延误诊疗,深受其扰、痛苦不堪。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对心理疾病认知不足,就诊率低,再加上社会对心理疾病患者及家属的偏见与歧视难以消解。

应对心理疾病的中医思路

心理疾病的患者可能确实会有想宣泄起诉的欲望,但中医提供的更多的是“心理治疗”,会采用医药手段、内外治法。

王惠荣医生表示,两者的概念可不一样,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来访者”,以非药物手段为主。而心理治疗则是针对“病人”的,中医的治疗方法则是给病人提供一个“拐棍”,利用中医药的各种治疗手段“支撑”患者身心的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较为显著的反应就是睡眠不好

针对睡眠,王医生也试过用很多中医药手段去调理,但他最终发现,睡眠这块最大的机理是“心肾不交”,不是说完全“不交”,而是气机紊乱,中医就是让“气”调整为正常状态,中医观念里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让气的运行保持正常”

王医生表示,首要的就是让“气”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让心火下行、肾水上行,达到“水火既济”。

理清了“病机”,就找到了应对这类患者的主要思路:从“心肾不交”入手,以“水火既济”为目标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因此应对心理疾病不能只着眼一处,对患者来说,因“一个问题”去就诊,很可能最后顺带解决了“一串问题”。中医药应对方法更偏向协同调理,自有其独到之处。

常见疑问解答

能否中西药一起吃?

如果是之前没有用过西药的患者,王医生建议纯中药手段更温和。如果是之前长时间服用西药的患者则可能对西药有一定依赖性,王医生表示,这类情况需要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用药需谨遵医嘱。

王医生提醒,改善调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可能是最难的,非常考验患者毅力。此时的患者往往很容易放弃,但是中医药的“简便验廉”能为患者提供可以坚持的动力。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方回春堂

编辑:王可歆

一审:章见;二审:苏俊;终审: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