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翻车了?
这几日,凭借儿歌“挖呀挖”爆红的黄老师,因外貌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夫人看到了背后最恶心的一幕......
01
黄老师,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
由此被当地文旅局局长邀请,合作为家乡做推广。
5月20日这天,两人一起进行户外直播,吸引大批路人粉丝围观拍摄。
于是,网上流传出了大量当日的图频。

做公益活动,本身是件非常值得赞扬的事。
但是,随赞誉而来的,还有更多的异议声。
黄老师本人为了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大家,所以当日选择素颜出镜。

想不到的是会因此掀起轩然大波,收到了许多不友善的声音。
“笑起来真难看”
“榜一大哥抹着眼泪走了。”
“黄老师的嘴巴和牙齿怎么了?”
简直和大众心目中“甜美清纯”的黄老师判若两人。

甚至还有人叫喊道:“把我刷的火箭和嘉年华还给我....”


嘲讽和辱骂声,不绝于耳。
尽管“局长”帮忙解围,黄老师是因为舟车劳顿身体不适,面容才显憔悴。
并且大赞其敬业,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完成工作。
然而,关于黄老师的恶意却并未消退。
在这个擅长“造神”的时代,黄老师在无数“挖啊挖”模仿者中脱颖而出,涨粉百万,可以说是一夜爆红。

只是没过多久口碑却断崖式跳水。
有人指责她整天只想着直播赚钱,见钱眼开,有辱师道;
甚至造谣她并非老师,而是专业主播,拍摄视频纯属团队蹭流量炒作。

哪怕黄老师一再澄清,都是谣言。
然而大部分网友依旧没有停止对她的攻击。
此情此景,让夫人想到网上流传的一句话:
“今日为其戴高帽,明日忙着挖黑料。”
吃瓜群众总是热衷于“造神”,也乐于“毁神”。
他们总是习惯以完美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人,只要稍偏离期许,便是口诛笔伐。
这种戏码,在网络世界里已上演过无数遍。
02
大家还记得“北大韦神”吗?
此前,话题#韦神一晚解决6人博士团队4个月难题#突然冲上热门。

一时轰动全网。
各种关于他的传闻很快引起了热议,天才事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韦东奕成为众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网友大量的赞誉。
不曾想,韦神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辟谣:没有这回事,这是假新闻。

然而,此消息一出,网友炸了。
他们纷纷哀嚎,“韦神”翻车。
舆论急转直下,很多人恨不得拿放大镜把他从头到脚去审视一遍。
网上流传有学生因听不懂韦神讲课而选择退课,他们一概而论:
“他根本不适合当老师!”

网上曾有人,自称是“业内人士”,发表长篇大论对韦东奕“侃侃而谈”。
字里行间尽是对韦神的嘲讽和贬低。

有些人讲不来学术研究,则想方设法另辟蹊径,开始羞辱起他的长相外貌。
比起新星诞生,人们似乎更乐意看新星陨落。
网上充斥关于韦东奕的言论,早已偏离了他本人。
根本没人在意他的数学成就,大家关心的只有:
他知识渊博又如何,还不是买不起房;
他学术研究再厉害,还不是娶不到老婆......
当天才变得和自己预设不同,诋毁和谩骂纷至沓来。
可,一位沉浸在自己领域转型做研究的年轻学者,又做错了什么呢?
03
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先让他光芒万丈,再拿出放大镜三百六十度找阴影,最后发现他终究还是人就一脚踹入深渊。”
就连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也难逃此劫。
去年冬奥会上,谷爱凌代表中国夺得金牌。
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对她的夸奖,“超级学霸”“全能少女”“天才滑雪少女”......
不过这些闪闪发光的头衔戴上没多久,她就开始遭受舆论暴力。
有网友空口无凭造谣谷爱凌在中国赚了2个亿,内涵她炒作,捞钱。

谷爱凌在社交平台上晒自己与奶奶的合照,网友对她进行道德绑架:
不戴口罩不是中国人。

参加时尚庆典,明明是正常的着装,却被人说“卖弄”。
风骚
连一旁的妈妈也没能幸免,惨遭苛责:“身为父母不教育女儿好好穿衣服”。

不仅如此,就连年龄,也被人质疑作假。

就那些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事,被网友翻来覆去的抨击。
庆幸的是,面对舆论的恶意,谷爱凌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在采访上坦言:
我从未后悔过代表中国。

无独有偶。那年东京奥运会上,杨倩为中国夺得首金,瞬间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
而私下可爱,赛场上酷飒的反差形象,更让她俘获大批网友芳心。
然而,同样是造神又毁神的方式。
先因为一则杨倩私下和朋友跳舞的视频,引起部分网友的不满,被数落:
“奥运冠军里,就她飘得最高”。

与此同时,有人翻出她19年发布的收藏耐克鞋的微博。
留言区被网友攻陷,纷纷指责她不该购买耐克:“跪族女孩”“滚出中国”。

殊不知,杨倩当时发布这则微博时,新疆棉事件还未发生。
事后,妹妹只好默默删掉了跳舞视频和耐克鞋的微博,经过这次舆论风波,爽朗可爱的杨大妞变得战战兢兢。
一个为国争得荣光的运动员,连晒自己的兴趣爱好都要小心翼翼,何其讽刺,多么悲哀。
04
鲁豫说过:
“这是个造神毁神的时代,谁的生活都经不起众人围观品评。”
诚然如此。
歌手李健在采访中也说过:神话一个人既是危险的,也是虚伪的。

罗翔老师也表示,他虽享受名声和赞美,却更害怕失误被无限放大。
越是头顶大众的“神化”光环,就越容易被苛刻。
可,他们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一粟”。
回过头看,我们除了谴责恶语伤人者,更要警惕不被有心人带了节奏。
在这个网络可以杀死人的时代,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谨言慎行。

夫人非常认同高晓松说的一段话:
“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你只有温暖纯良,你才有资格谈论爱与自由。”
人人都有言论自由,但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攻击他人。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愿每个人都能心存良善,多一些理智,少一些指责与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