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情感来绘画,在画作中投射了个人情感。尤其是画人物像的时候,画家会投射自己的情感,以至于画出来的人物大多都是自画像。并非百分之百相似,而是有一些地方和画家一致。或许,所有的画都是自画像,只是画家不知道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远古时期,人类吃饱穿暖,就会在岩壁上作画。在闲暇之余,人们画上一些追逐野兽的场面,画上一些争斗的场面,还会画上一些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跳舞的场面。看似很简单,其实心理方面并不简单,是人把主观情感外化的结果。把心里想的画到岩壁上,就成了岩画。想什么就画什么,比较自然,甚至直接照着人们活动的场景来画,就更显得真实了。但是,依照现在人们的眼光来看,岩画的水平只能算是初等绘画的水平,并不算高超。当然,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摆脱蒙昧的状态,能画出一部分岩画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起码可以显示当时的生态特征,文明程度,还能真实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考古学的意义和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文化学的意义巨大,而绘画的意义并不大。但是,没有那样的岩画,似乎就没有当代绘画,也不可能出现很随意的现代派风格。

画家绘画,不管是自觉的行为还是不自觉的行为,都是主观情感的外化,是一种意识投射,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出于本能。绘画是后天习得的,也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技能。最原初的绘画其实就是文字,不仅美观,而且可以交流。通过绘画制造特定的符号,通过符号进行交流,后来才慢慢发展成文字。画家们绘画的时候,会有提前的构思,酝酿成了之后,才会展纸落墨。就像郑板桥说的,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并非手中之竹。经过艺术化的变形,看到的和想到的不是一个东西了,而想到的和画出来的又不是一个东西了。即便如此,画出来的东西也是经过画家深思熟虑的主观化的东西。就像墨竹一样,只具备审美意义,却不具备现实意义。毕竟,现实中没有黑色的竹子。

画家画竹子,其实就是画自己想象中的竹子,也就是经过艺术构思之后的主观化的竹子,而不是客观的竹子。于是,画作就成了画家主观化的情感投射,是在画自己的意识塑造物,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并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而是掺杂了画家主观情感的东西,也是审美化的东西。说白了就是,画家在画自己的意识塑造物,画自己的想法,画自己。由此生发开去,作家创作小说,小说中的情景和人物都是作家意识和思维的创造物,也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化的东西,而不是实体的东西。作家写作,其实在写自己的意识塑造物,在写自己,只不过遵循一定的规则,把意识塑造物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有时候表达不是很准确,起码作家自己认为不准确,就要撕掉稿子,重新写。有了电脑还好一点,直接删去,重新来写,不用弄一大纸篓子废稿纸了。

不仅如此,而且人们说话都带有个人主观印记。人们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育,成长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教育,而且接受的不是一两个老师的教育,而是十几位甚至几十位老师的教育,早就深受影响了。他们的意识本来是一张白纸,被父母和老师写上了很多痕迹,也被自己写上了很多痕迹,综合起来就会形成自己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个个不同!人和人的意识和思维是不同的,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是不同的,说出来的话当然不同,做出来的事也会不同。于是,人和人的差距就显出来了。人们会带有很多情绪说话办事,也会被情绪干扰,说不成话,办不成事。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就连购物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以至于资本善于造势,说是打折,还要打造购物节,诱导人们消费。人们大多受了情绪的影响,在高兴的状态下,买了很多用不到的东西。还有人的刻板印象也是受到了情绪的影响,只是懒惰,不想多了解别人。以为别人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其实只是认识了别人的一个侧面,并不全面,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要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是不是会看到真实的别人呢?由此来看,人们眼中的世界都是自己认为的世界,也都是主观和片面的世界,并非客观而真实的世界。即便一些人认为一些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已经达到了全面认识,也并不准确。因为客观和主观只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客观,也没有绝对的主观。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到底是庄周变成了梦中的蝴蝶,还是梦中的蝴蝶变成了庄周?两千多年以来,没人能够解释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梦境才是真,而现实才是假。画家在画自己的梦,人们分明感觉比较真实,而现实却那么虚幻和魔幻,以至于人们认为现实才是虚假的。画家在看自己,看待世界的人们何尝不是在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