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鞅的出身,我们大致也了解了商鞅变法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虽然是公族出身,属于“公孙”一族,但是只有公族之名,却无公族之实,虽然可以得到比大多数人更多的机会,但是毕竟不是公族的核心圈子人物,卫国在几百年之后的战国,只能是小国弱国,所以商鞅的内心充满的各种不平衡……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魏国的公孙痤向魏王举荐了商鞅,说道:“卫鞅年轻有才,可以治理国家,希望大王用之,但是假如大王不想用卫鞅,就把他杀了,不要让他投奔他国!”魏王听后,内心的想法就是公孙痤肯定是病糊涂了,说话语无伦次,所以没有采纳。

但是真实的情况,却刚好相反,公孙痤了解卫鞅的能力,也了解卫鞅的为人。公孙痤,从名字中我们也得出,同属于公族,作为魏国的公族的代表人物,公孙痤实际上是明白公族在战国时期的情况的,尤其是商鞅这类的公族。

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此时的战国各处,王子王孙,公子公孙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大多是吃喝玩乐的,而真正有抱负有实干的人,只是少数,而商鞅虽然有抱负有能力,但是这人的品性,确实不行,所以这样的人,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我们从后来事情的发展就验证了公孙痤最初的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治通鉴》中记载道:商鞅在秦国执法中,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而这七百人,大多数是属于反对变法的人,我们要想象一下,普通的人有能力可以反对执法者吗?所以这种杀戮,针对的就是特定的群体了!

之后的几年,秦国在变法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当初反对商鞅的人,此时看到了成果,开始支持变法和商鞅,如果是正常人的操作,我们可能会选择和政敌或者意见不同的人,借着这种机会,大家开展,但是商鞅的操作,亮瞎的所有人。

商鞅把这些后来支持自己的人,全部给贬了,发配到了远离咸阳的区域,而这些被贬的人,最后结局也很惨,没死的人也更是怀恨在心,也为日后的自己的悲剧埋下的祸根。

所以公孙痤当初没有重要商鞅的一个原因就是,执法者得刚柔并济,而这点恰恰就是商鞅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