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的房地产数据已经出来了,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啊,成交量再创新低,可以说房地产正式进入了冰河时期。于是最近某财经大V出来呼吁救市,“救地产就是救内需”。我想说的是这还是老一套的思想啊,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接盘了,为什么还要救呢?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顺势而为,长痛不如短痛,还有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总有这么多人呼吁救市?简单来说,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除了影响房贷和土地出让金,房地产业与一大串相关行业如原材料、家具、家装、家电、基建、水电气设备等消费和就业息息相关。房地产业通过规模巨大的基建、航天项目、公务员工资以及其他项目的支持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其重要性,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种路径依赖现象。每当面临困难时,政策制定者总是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房地产业,通过增加借贷和降低其他支出,来支撑过剩的房地产生产能力。

过去十年,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也可以理解。在房地产持续升值时期,几乎所有人都形成了要攒钱买房而不是消费的观念。因为错过了房价上涨,将来的生活会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主流舆论也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劝人攒钱买房的博主被视为成熟稳重有思想的人,而劝人消费的博主则被认为是肤浅的消费主义者。这种观念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比如节俭持家、要有一个安乐窝等。因此,大家从上到下,老老少少都在积极攒钱买房。

平时不关注房地产的可能不清楚啊,在三四年前的房价最高峰期间,在房地产的各个圈子里,有数量众多的人在教别人如何利用信用卡循环套现凑首付、然后投资房产等等。还有著名“深房理”事件,甚至出现了众筹买房,买房股份化,这些人和他们的行为使得房价飞涨不已,但现在这种局面已经到了一个无法持续的状态。

“房价飞涨”这种情况并不全都是坏事,它主要取决于个人站在哪个立场和环境下看待。比如说,对于一些拆迁户来说,房价的上涨意味着相应的补偿,而对于那些及早购买房产的人而言,即使提前几个月也能比其他人少奋斗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2016年,我的同事在深圳龙华上了几倍杠杆,凑够了首付,600万买了一套地铁加学区房,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可是到了2018年,这套房子翻了一倍,不算贷银行的钱,多出来的几百万,你要打工多少年可以赚到?或者一辈子都赚不到。

房价飙涨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意义不同,有些人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才能买得起房子,而有些人则可以轻易地买下别人一辈子攒不起的房子。

此外,众所周知,在这个房地产市场中,越年轻的人所占据的位置越不利。如果你的父母在公共机构工作并且他们拥有很多房产,那么你毕业后将会有很多优势。反之,如果你的家庭没有任何财产,而你仍然努力学习去上大学,并前往大城市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你很可能会发现毕业后的困难比上大学还要大。

从2018年开始,各地的房价出现了剧烈的分化,即越贵的房子,涨幅越大。与之相反,那些较为便宜的房子则普遍跌得很惨。实际上,北京也是如此。豪宅普遍涨幅很快,特别是那些学区房,几乎一直处于上涨状态,而那些普通房产则一直在走跌,且非常难以出售。

然而,年轻人们面对这种情况也是从众心理。有些人可能会采取冒险的方式,哪怕在2019年左右还在疯狂地加杠杆。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这种风险的方式,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承担。

愚公移山,山不动,我自己动。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就改变我们的观念,这也可以被看作是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的体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不生育,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家人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所以他们也不好意思逼婚。这种观念改变对于生育率的回升起到了很大的阻碍。最近,全网都在讨论今年只有800万婴儿出生的问题,这一数字可以算得上是沧桑了。就在我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身边的同事提到他孩子的出生日期是2017年,当时全国有1700万婴儿出生,但是五年之后这个数字就下降了一半,实在算得上人口版的“金融危机”了。

这里提到的“压缩消费以增加资产”的说法在道理和逻辑上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种做法的背后必然会带来明显的代价,那就是年轻时期的生活质量将被极度压缩。正是这种生活质量的压缩现象导致了90后和00后这些年轻人形成了一些新的生活观念。前几天,我跟一个95年的公司小伙伴一起吃饭时,他的一些想法让我非常吃惊。

我们聊到了生育率的问题,我才意识到他应该考虑生孩子了,但他似乎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他每年能赚个几十万元,但是他坚决不想生孩子。他和女朋友都觉得生孩子会非常麻烦,尤其是女朋友知道自己要晚上多次起床给孩子喂奶,她就觉得特别的累和苦。此外,他没有户口,也买不起学区房,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中,也不愿意负债买更好的房子。最后,他还担心小孩的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可能连螺丝都打不上,因此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要生孩子。

这位同事有一个理论,他认为生活质量就像物质和能量一样,应该是守恒的。他指出,年轻人为了买房子而节衣缩食,导致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的那部分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其他地方。也就是说,年轻人失去的生活质量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被银行和房产商吸收了。这位同事有一个原则,即“只要能避免吃苦,就尽量避免”,如果不得不吃苦,他宁愿选择将来再处理,也不愿意为别人做些牺牲。

虽然如果所有人都能一起艰苦奋斗或许大家也能更好地承受这样的压力,但现实是年轻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看到一些人一边大鱼大肉,一边指着年轻人的鼻子说他们不努力工作。这样的情况让人无法忍受。你让我为了自己的未来奋斗,是为了能够让你活得更好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高位接盘的风险,这就导致了如今的僵持态势。

听到他的话,我不禁后背发凉,于是问他这是他个人的想法还是你们整个圈子都这么认为。他回答说,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持这种想法,而且每次看到生育率暴跌的新闻,都喜闻乐见。

理解年轻人的想法,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生育率一直处于低水平,而且很有可能会继续下降。

因此,我认为所有的红利本质上都是债务。例如,人口红利实际上是人口债务,当“婴儿潮”一代年轻时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同时,老年时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养活。

房地产红利更是如此,虽然看起来是从银行借来的30年贷款,但实际上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一些年轻人为了买房和生孩子放弃了年轻时的享受,使得周围的人都不敢跟进,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生育率。

这些超级规模的债务催生出史无前例的巨大房地产关联产业,而这些产业现在正处于产能极度过剩的状态。如果继续救助房地产,这些企业自然能够苟活一段时间,但等到救助结束,这些公司很可能还是活不下去。如今不可能像2015年那样大规模的需求支撑着房地产了。无论如何,整个产业都难免大规模去产能的命运,这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口专家和学者在分析人口问题的影响时,都从国家、社会层面出发,几乎没有从个体角度考虑。事实上,生育决定是最自下而上的,需要从个体出发去理解他们怕什么、经历了什么痛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一些国家,年轻人对老年人产生了仇恨,认为他们占尽了社会的全部红利,使年轻人没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种怨恨不仅针对有钱老人,也包括没钱的老人,以及年轻人自己的家人,认为他们是拖累。这种情况在日本尤为突出,被称为“仇老”。

这种情绪的背后,是一代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需要面对高昂的房价、贷款压力、重重债务等问题,甚至连基本的独立生活都难以实现。他们认为所有的红利都被上一代人吃了,只留下了无法承受的负担。如果不买房,那就得一辈子交房租;如果买房,那承受三十年的房贷。是现在年轻人的错吗?他们最错的,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因此,我认为,如果房地产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就应该让它顺其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而不是把房地产继续作为最重要的引擎,让整个社会围绕它转。当然,真正的“退出”并不是完全退出,而是降低它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分量。

这个过程虽然会很痛苦,但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新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一直否认问题、或者把时间拖延下去。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让老百姓能够自由选择把钱花在哪里,并能够把经济稳步提升。如果我们依靠房地产市场,那么只会让相关产业越来越大,最终崩溃的风险就越高。

我们应该接受“周期”的发展机制,萧条和衰退本身并不是坏事,因为这个阶段可以清除过剩的产能,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历史上,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往往伴随旧产业的衰退。如果我们坚持要把旧产业保护下来,让它浪费国家资源、消耗持续时间,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新兴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