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种情感,叫亲情;有一种温暖,叫家人的陪伴。在我看来,陪伴是父母对年幼孩子最好的亲情教育。

年幼的孩子,对世界懵懂无知,事事依赖着父母、时时离不开父母。这时候,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亲情教育。这时候,只有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有的父母,总抱怨子女与自己没多少感情。这里面除了其他一些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孩子年幼的时候你陪伴不足、亲情教育缺失——或许是由于你到外地打工,把子女变成留守儿童,或许是你把孩子托付给保姆,自己过问得少之又少,或许是你将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周末也很少与孩子亲近,又或许是你当年夫妻离异,孩子跟随了另一方……

我想,从亲情教育的角度考虑,做父母的,在子女年幼的时候,不管什么原因,不管多么忙碌,都要尽可能抽出多一点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在浓浓亲情的温暖、滋润、激励下健康成长。

当年我的女儿还是婴幼儿的时候,我在英德县城郊区工作,白天女儿都被妻子骑自行车送去县城内岳母家照看。一个夏天的傍晚,妻子一个人骑车从县城下班回家——背上没有像往常那样背着女儿,我就问:“女儿呢?”妻子回答:“我妈见要下大雨了,说今晚女儿留她家过夜算了。”我抬头望了望天空——这雨还没那么快下呢,于是我拿上背带、披上雨衣、蹬上自行车,迅速赶到岳母家把女儿接了回来……我的观点是:“既然把小孩生下来了,就要让小孩与父母有感情、有尽可能深的感情。”

父母陪伴年幼的孩子,可以陪伴孩子旅游,可以陪伴孩子在家附近转转,可以陪伴孩子看看书、运动运动、聊聊天、做做游戏、说说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等等。

有了陪伴孩子的主动意识与积极行为之后,父母还要努力地让孩子喜欢、更喜欢家长的陪伴。这就需要父母既对孩子有所要求,又对孩子充分尊重。陪伴是好事,但要努力避免孩子与家长在情感上因陪伴而产生距离。

因此,父母陪伴孩子时,要尊重孩子,多让孩子做主,多引导孩子选择决定,多倾听孩子说话,多赏识、表扬孩子,多顺势做一些引导、提一些期望。

请朋友们记住:陪伴,是对孩子,尤其年幼孩子最好的关爱、最有效的亲情教育。

【本文摘录自《身边的科学——家庭教育知识问答(第一辑)》。该书是由51篇文章辑成的小册子,主要围绕但不完全局限于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以问答的方式,辅以典型的案例,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进行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具体篇目如:《真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吗》《听话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吗》《当孩子遭受委屈时,家长该怎么办》等。文章短小精练,内涵丰富,说理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可读性强,可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辅助性读本,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刘国华,广东客家人,20世纪80年代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工作,喜爱讲课与写作。近两年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激励、推动,围绕家庭教育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些零散、琐碎的思考,并在友人帮助下辟“国华聊天室”为窗口,探索着录制了一些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短视频。(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编辑 | 梁醒吾 杨映瑜

来源 | 羊城晚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