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9月11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这场战役是国共决战战略决战中最重要的战役,解放军投入战力约60万人,对抗国民党军队80万人,可谓是破釜沉舟的一战。

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歼灭国民党44万人,占总歼敌数的80%。此战结束后,毛主席举着电报激动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一等功!”

刘少奇更是称粟裕是当时所有师长中最会打仗的。

其实,粟裕在苏中战场上“七战七捷”的战绩早就为他博得“战神”美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绩累累的著名将领在建国后却拒绝被封为元帅,留下争议无数,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屡出奇招,尽是“神仙战”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因为屡战屡胜,被委以重任,也是因为多年的指挥抗战经验,让粟裕在解放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战争初期,粟裕在军中担任华中地区副司令兼任华中野战区司令,负责指挥前线。由于所在军区与蒋介石的大本营较近,粟裕与国军发生了数次交锋,留下了七战七捷的神话。

当时,国军将领李默庵率领10万大军进攻苏中解放区,来势汹汹,誓要将苏中一举拿下。

李默庵本人与粟裕年岁一般,也是自小在战争中历练,实力可见一斑,再加上美国的支持,国军的武器装备更加精良。无论从哪点看,对解放军来说这都是一场硬仗。

粟裕综合考虑后,决定避其锋芒,在内线打快速的突击战,事实证明国军面对我方的灵活进攻无法快速应变,很快首战大捷,歼灭敌军3000余人,缴获美式装备无数。

之后粟裕指挥苏中野战军一鼓作气,连战7场,场场胜利,一时间粟裕人气高涨,军中盛传他的战绩。

毛主席在电报《华中野战军》中给予了粟裕高度评价,称他“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国军短时间内被连灭5旅,防线步步后退,心理防线也在瓦解的边缘。

苏中战役后,李默庵感到大势已去,遂退出了指挥一线,甚至在国共战争结束后,拒绝留在台湾,前往美国安度晚年。

1947年,国军纠集40万余人向山东地区发起进攻,意图消灭华东野战军,这也是粟裕指挥的最为凶险的一场战役,对战的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快速击溃这一军队,防止后续的40万国军驰援,粟裕下了死命令“24小时必须攻上孟良崮。”

这一战何其惨烈,战士们前赴后继,连长没了营长上,营长没了团长上,在这样的车轮战下,国军很快显露颓势,我军大胜,并当场击毙灵甫。

此战过后我军在山东地区的不利局势被逆转,粟裕的赫赫战绩让他深受毛主席器重,淮海战役前,刘伯承、邓小平与粟裕、谭震林在华野指挥阵地会面,商谈战略决战的详细部署。

此时几人已有十几年未曾见面,这次相聚,既感慨革命岁月,又激动已经看到革命胜利曙光。会议商讨了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几人一致认为国军的战斗力已经丧失。

而此时国军也见识到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攻势,淮海战役国军虽然有66万兵力,但人心溃散,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快速突击。

歼灭国民党军队44万人,是当之无愧的淮海战役首功,也是此战过后粟裕问鼎“战神”,次年粟裕指挥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成功解放南京、杭州,之后在江浙沪地区指挥华东战场。

1949年9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毛主席第一个上前铲土,粟裕跟在朱德、贺龙之后,是第四个铲土的,足可见粟裕的功绩和地位。

然而,“战神”的成长不仅靠天纵英才,更是自小在战场上锻炼下来的敏锐果敢。

少年英才,一路成长

粟裕其人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年间,从小见证山河破碎,因而成年后没有任何犹豫就加入了革命斗争,20岁就跟随叶挺参与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上的粟裕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在跟随毛主席和朱德多次作战后,粟裕根据对战争规律的把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战技巧。

之后一路履历战功,成为红军参谋长,1935年红军成功突破国军封锁后,粟裕已经升至闽浙边的司令员。

虽然解放战争让粟裕名声大噪,但其实早在的抗日战争中,粟裕已经展现出自己绝佳的军事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从新四军回来之后,多次向毛主席提及粟裕的名字,称他是最会打仗的师长,从此粟裕的名字给毛主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并组建了新四军先遣队,在闽浙边地区打了7年的游击战。

由于我军和日军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决定采取灵活的游击作战战略,这就需要将领能够准确把握时机,而粟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中最经典的战役当属韦岗伏击战。1938年粟裕接到任务:破坏京沪铁路,阻止日军前进。为此粟裕率领军队冒着大雨急行了三个昼夜,成功完成任务。

就在撤退时,粟裕发现韦岗地势较低,又正是雨天雾气朦胧,能够很好地隐蔽军队,是伏击的绝佳地形。

但当时的发电装备故障,粟裕无法与总部取得联系,情急之下,粟裕“先斩后奏”,召集下属展开紧急部署。

虽然占据地形优势,但由于敌我人数悬殊,再加上作战装备的差距,伏击战打得异常激烈,最终我军占据地形制高点,以密集的火力击退了日军。

这场伏击战让粟裕和新四军在苏南地区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老百姓的定心丸。

虽然此时全国上下团结抗日,但国民党反共派贼心不死,一面向日方示好,一面企图攻击共产党军队。为了顾全大局,新四军将姜堰交给国军,避免冲突。

谁知此举被韩德勤认为是懦弱可欺,率先发起攻击,陈毅、粟裕指挥的新四军被迫应战。

当时苏北指挥部总兵力不过7000,如何对抗韩德庆的3万人马?粟裕提出不能正面对抗,采用机动作战的方式,将敌方兵力分散,再逐一击破。

当时日军也在一旁虎视眈眈,粟裕大胆预测日军不可能介入黄桥战事,遂留下小分队驻守黄桥,带领主力伏击韩德勤的精英分队。

仅仅3个小时就突破一道封锁,之后粟裕不断突破,再集中力量,最终取得胜利,打了近代史中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其实此时已经可以看出,粟裕的战术通常是分散兵力,再逐一突破,他擅长观察,能够利用地形因素快速制定方案,即使在敌我双方的战力悬殊的情况下也能大获全胜。

1941年“皖南事变”后,粟裕担任新四军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这里粟裕带领苏中军民打响了对日军及日伪军的反击战。

此后连续作战42天,130余次,共歼灭日军及日伪军2000余人,保持了根据地的稳定。

在此期间,粟裕还“顺便”结了个婚,当时粟裕34还未婚算是大龄单身青年了,组织考虑到他的个人问题,牵线搭桥,将18岁的楚青介绍给他。

楚青虽然年纪小,但革命信念尤其坚定,两人志趣相投,遂结为秦晋之好。解决了婚姻大事,粟裕夫妇二人共同进退,全身心地投入战场,也是一段佳话。

1942年中秋期间,日军想趁着中秋佳节,军民心情放松之际发起偷袭,粟裕根据日军行军变化。

率先知悉了敌人的诡计,提前做好部署,准备派出一个小分队佯装上当,主力军在后方来个瓮中捉鳖。

一开始日军按照计划成功进入陷阱,但很快反应过来发起反击,找到薄弱点开始突围,粟裕迅速掌握了战场的变化,加大人手。

终于在次日凌晨歼灭日军第十二旅团,进一步摧毁了日军的信心和作战计划,这就是粟裕经典战役之一的谢家渡战役。

之后的新四军屡战屡胜,队伍也不断壮大,1944年新四军主力团有20多个,人数接近3万,且这些军人都是多年抗战历练下来的精兵强将。

粟裕意识到是时候对日军发起大规模的主动进攻了。1944年2月,粟裕在车桥镇兵分两路吸引日军火力。

在进入街心,占领所有的主要街道,然后逐一突破,让日军分身乏术,最终落败。车桥战役后不久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抗日战争终于胜利。

但国共战争紧随而来,中国再次陷入硝烟,粟裕凭借着多年作战经验成为解放战争的主要指挥将领。

也是在此期间,粟裕打下了后世传唱的功绩,被授予大将军衔,其名居于十大将之首。本以为凭借着累累战功,粟裕能在仕途上青云直上,然而造化弄人,晚年的粟裕命途坎坷。

授衔让帅,多受诘难

如果把粟裕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那么新中国成立前是威风凛凛的“战神”,建国后却逐渐销声匿迹,甚至有人称他仕途不顺,职位越来越低,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粟裕此生最大的争议就是在1955年,当时中央决定根据战功授予军衔,按理说粟裕也是戎马一生,战绩赫赫,无论从资历还是人品,评为元帅绝对绰绰有余,但最终的结果却没有他。

对此民间流传最多的是陈毅顶替了粟裕的位置,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刘少奇和周恩来对陈毅是否授予元帅军衔有不同意见。

因为当时陈毅已经调任地方,按理说不符合评选,但最终毛主席决定授予陈毅军衔。

对此很多人猜测,要是陈毅没有授予元帅军衔,那么粟裕无疑会当选。因此传出了二人为此发生龃龉的传闻。

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据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毛主席和周总理不止一次称赞粟裕,称他是“二让司令一让元帅”,这足以证明是粟裕本人动退让。

当时粟裕四十出头,自认年轻力壮,未来仍有很多机会,因此多次向刘少奇、毛泽东表述要退出元帅评选,将机会留给其他同志,刘少奇和毛主席虽心有可惜,但也为他的气魄叫好。

事后为补偿他,毛主席特意给他“十大大将”的荣誉,在授予军衔的仪式上,周恩来总理把授衔的军令状第一个授予了粟裕。

因此后人称粟裕是“十大将军之首”,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之后的粟裕一直负责军事要务,因为多年的作战经验,他和一众将领着手系统化、理论化我国的军事领域。

粟裕多次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参与战争座谈会。

多年的作战经验让他对军事理论和实践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至今后世仍在以他指挥的战役为蓝本,学习其中的作战方法。

甚至有人称粟裕的指挥是基于创造性思维,完全可以作是军事指挥的艺术,这无疑是极高的战美。

粟裕故去后,他的夫人楚青着手编撰了粟裕遗留下来的书稿,多年来,楚青主持撰稿并编审了《粟裕战争回忆录》。

整理了《粟裕谈淮海战役》;参与审编了《粟裕军事文集》《粟裕论苏中抗战》。这些著作的出版为开展粟裕军事理论与实践研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粟裕一生无疑是英雄的一生,甚至在他身故火化时竟然在颅骨位置发现了3块弹片,这代表了他的伤痛和荣誉。

正因为有像粟裕这样的中华儿女不畏艰辛,不顾生死,才能有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由“墨妤书香”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