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草案起草阶段,美国延续以往的强硬态度,希望欧洲盟友能同自己一起,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和态度,并督促欧盟签署承诺书,用所谓的“反竞争”和“有害的非市场政策”等理由来谴责中国,与之前G7会议上提到的“经济胁迫”达成呼应。

【G7成员国用“经济胁迫”抹黑中国】
但这次欧盟的态度却显得有些微妙,法国、荷兰、匈牙利等在内的一些重量级欧盟国际,并不愿意跟着美国走,甚至还对美国对中方所实施的高压政策感到异常愤怒。
因此会议开始之前,美欧双方在中国议题上陷入了争吵。最终欧方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在草案制定时,极力避免提到中国,只是以所谓的应对“非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胁迫”来作为暗指。
然而这依旧不能让美国感到满意,在草案出炉后,美方又做出了一些补充,反复对中国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评和谴责,并试图把欧盟拉下水,声称欧盟将和美国一起,对中国经济发起针对性“反抗”与“反制”,这一表述不亚于是在直接向中国“宣战”。
但令美国官员感到失望的是,在美欧的最后一轮谈判和争吵后,欧盟还是不顾美国的反对,执意删除了美方所添加的对华强硬措辞,并且对内容进行了调整,最终将提到“中国”的地方限制到了两处。
对华态度上,欧盟与美国有分歧
事实上,美国与欧洲在对华态度上早有分歧。一直以来,美国都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与,虽然嘴上喊着要与中方对话沟通,但实际上却在加紧对中方的围堵脚步。
经济上,美国制裁的中国企业达到了400多家,2022年,拜登还拉拢了13个国家,以区域合作的名义组成了“印太经济框架”组织(其本质是一个针对中国的“小团体”),还于近日达成了供应链协议,想要全面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方对美光进行反制与封杀后,美国不仅不反思,甚至还变本加厉,将13个中国实体和个人追加到了制裁名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