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距离毁灭最近的,是什么时候?

答案毫无疑问,就是1962年10月27日的古巴导弹危机。

人们经常用千钧一发,来形容古巴导弹危机时候的惊险刺激。

但它到底有多惊险,很多人却无法深刻体会。

今天,我们就从细节着手,为大家还原古巴导弹危机时的来龙去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危机缘起

古巴导弹危机一共持续了13天,从1962年10月14日开始,到10月27日结束。

但这次危机的溯源还得往前推三年,到1959年的1月1日。

这一年古巴革命成功,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等人领导的革命阵营,推翻了由美国所支持的独裁军政府。

这种政权更迭在冷战历史上,可谓是屡见不鲜。

可谁也没料到,这个加勒比海上无足轻重的小岛国的一次政权更迭,却在无意间牵动了美苏两国敏感的神经,差点改写了历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冷战双方对峙最为激烈的时候。

毛主席曾经用过一句话,形容这段时间的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当时两国呼朋唤友,结营对抗,互不相让。

但总体上,还是社会主义阵营略占上风,因为亚欧大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成同盟。

所以在50年代的时候,西方阵营面对中苏同盟其实是处于下风的。

古巴革命的成功,对于原本情况就不乐观的美国来说,无异于是一记响亮的巴掌。

若是连自己家门口都出现了红色政权,那西方盟友怎么能相信美国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呢?

所以,掐灭古巴的革命火种,对于美国来说就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

卡斯特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古巴的领导人卡斯特罗也明白这一点。

所以在建国之初,他并没有明目张胆的宣布自己是社会主义政权。

反而在第一时间出访美国,希望寻求美国的谅解与合作。

但是卡斯特罗依旧无法打动,当时以意识形态挂帅的美国。

美国政府没有接收到卡斯特罗妥协的信号,反而固执的认为,他就是马列主义的一员。

这可真是冤枉了,卡斯特罗其实是一个民族主义革命者,他只是跟信仰共产主义的切格拉瓦联手推翻旧政权,两人有本质区别。

切格拉瓦

但美国不管这么多,1961年4月17日,美国中情局组织两年前移民到美国的古巴旧社会成员,策划了一场臭名昭著的猪湾事件,试图以此推翻古巴的革命政权。

这个举动可彻底惹恼了卡斯特罗,既然美国人赶尽杀绝,那他也只能一边倒的投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怀抱里。

卡斯特罗的来投,对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及时雨。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弄清楚当时赫鲁晓夫的处境。

1961年,这位苏联领导人的情况可谓是内忧外患。

首先是外患,1960年,赫鲁晓夫与中国翻脸,撤回了所有苏联专家,断绝一切援助。

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两国同盟名存实亡,失去了中国这个盟友的支持。

50年代朝鲜战争后,东风压倒西风趋势为之一变。

从60年代开始,苏联在面对美国的时候渐渐处于下风。

至于内忧,那就更严重了。

自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就一直试图扭转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企图把国家资源往轻工业和农业方面倾斜,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改革方案不完善,加上赫鲁晓夫本人事必躬亲,喜欢越级指挥的粗暴作风,最终改革功败垂成,花费大力气在西伯利亚种出来的玉米,成为了国际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严重的是,他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废除了苏联的干部终身制,导致失去特权的老干部对他非常不满。

在他执政成绩如此差劲的情况下,随时有被赶下台的风险。

此时此刻,赫鲁晓夫必须得做点什么来扭转自己的颓势。

恰好此时送上门来求保护的卡斯特罗,让赫鲁晓夫看到了一个千载良机。

冷战开始的时候,美国在苏联的西方和南方,布置了大量的战略核武器,对苏联的欧洲主体部分,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

在西欧方面布置的核武器还没有那么可怕,毕竟在莫斯科前面还有一系列东欧国家作为缓冲。但在其南方土耳其方向上布置的战略核武器,那可真的到了苏联的七寸上。

因为它的南部地区,正是其重工业中心所在,那里聚集了大量的油田、工厂和人口,并且这些地区与土耳其之间直接接壤,毫无缓冲。

一旦爆发冲突,布置在土耳其的核导弹,可以直接打到莫斯科。

不对吧,美国能够毁灭苏联,苏联难道就不能毁灭美国吗?

这放在60年代初期,还真的不行。

美国本土与苏联之间隔着太平洋,苏联哪怕是从远东地区发射导弹打到美国本土,至少也得需要洲际导弹的级别。

但是当时苏联的洲际导弹数量特别稀少,不能保证完全摧毁美国。

相反,美国在他家门口买的这些核武器,根本不需要洲际导弹,只需要短程或者是中程弹道导弹就能够打到莫斯科。

一旦爆发核战争,美国能毁灭苏联,苏联只能重创美国,双方的伤害是不对等的。

可是,如果苏联照本宣科,在古巴本土布置导弹呢?

那只需要中程导弹,就能够达到美国的首都华盛顿。

如此一来,美苏两国的核威慑不就平衡了吗?

大国棋手

赫鲁晓夫说干就干,在给予古巴大量经济支持的同时,要求他们应允苏联在古巴本土布置导弹和核武器。

对于这个条件,当时在古巴与卡斯特罗平起平坐的切格瓦拉等人,并不觉得丧权辱国,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切格瓦拉

他们甚至巴不得苏联人赶紧把导弹搬过来。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家成为冷战前线,会有什么下场吗?

他们当然清楚这么做的后果,但是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愿意承担这个后果。

与卡斯特罗不同,切格瓦拉不是古巴的本土革命者,他们是活跃在南美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者,经常在南美洲各国发动革命,只不过恰好在古巴成功而已。

如果能够通过这件事情,让美苏两国打起来,这绝对是好事情啊。

无论谁输谁赢,美国不死也得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对于长久受到美国控制的南美洲国家来说,无异于是个天大的利好。

毕竟混乱才是阶梯嘛,只有美国衰落,他们才有可能咸鱼翻身。

再者说了,一旦真的打起核战争,谁也不会把珍贵的核弹头,浪费在人畜无害的南美国家身上吧?

所以,这场导弹危机如果真的打起来,对于南美国家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

切格瓦拉极力赞同,卡斯特罗也被美国逼得无路可走,两大巨头意见一致,双方一拍即合。

苏联方面借着商业往来为幌子,成功瞒过了美国的眼线,把导弹悄悄的布置在了古巴的丛林之中。

1962年10月14日,曾经让美国丢尽脸面的U2侦察机,在一次例行巡逻中,无意间拍到了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而且根据照片显示,极有可能部署了核武器。

消息传回美国之后,顿时炸开了锅。

美国方面经过了长达八天的内部磋商之后,终于决定于10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这件事情。

并且对苏联方面下的最后通牒,赶紧把导弹撤走,不然开战。

美国方面做出表态后,难题就被抛到了苏联面前。

从10月22日到10月26日这段时间,没人知道苏联内部到底做了什么。

苏联政府既没有对美国的声明作出任何表态,也没有撤走导弹。

用后来者的话来形容,这段时间的局势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到了10月26日,美国军方终于忍无可忍,决定要对苏联动手。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美国总统肯尼迪力挽狂澜,坚持再给苏联一天的时间。

如果一天之后,苏联还是不予回复,那么人类文明就即将结束。

万幸的是,赫鲁晓夫并没有辜负肯尼迪的苦心。

10月26日晚间,一封来自克林姆林宫的信件,飘落在肯尼迪案前。

肯尼迪

信的内容我们就不复述了,大致的意思是导弹可以撤,但是美国要做出保证,永远不许入侵古巴。

这个条件大出美国意料,因为他们之前预计的是苏联会以此作为要挟,逼迫他们撤除在土耳其的导弹。

在当时,撤出土耳其的导弹对于美国高层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与其如此,还不如打一场核战争呢。

因为当时美苏双方实力相差不大,胜负的关键在于盟友的多寡。

如果美国政府在苏联面前露了怯,那又怎么能让朋友相信自己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呢?

一旦朋友离心离德改投阵营,后果不堪设想,美国必将输掉冷战。

难道古巴导弹危机就这么结束了吗?

不,这只是开始。

后人都说美国是古巴导弹危机的胜利者,其实,在这场危机中苏联才是真正的幕后大boss,整场游戏从头到尾,都是他们在幕后操盘。

相比于被动应对的美国,苏联方面一直在把握着游戏的节奏。

这封信件只不过是赫鲁晓夫的一个幌子而已。

赫鲁晓夫整这么大一出,根本不是为了区区一个古巴。

他的目的正如美国人刚开始所预料那样:撤出土耳其的导弹。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赫鲁晓夫在古巴布置导弹,难道会一直保守秘密吗?

当然不会,这件事情如果不公开,那就毫无意义。所以,古巴的事情注定是要被苏联公开的。

既然早就已经做好了公开的准备,那他又怎么可能会想不到美国人的反应?

有过谈判经验的朋友应该已经猜到,苏联在22日到26日这几天时间里故作沉默,其实就是在打一场心理战,故意制造紧张气氛,等气氛调节差不多了,再把这封信件送到美国的手上。

如果你是美国人,你会怎么想?

当然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啦,原来绷紧的神经也就会放松下来。

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赫鲁晓夫会在26日美国准备打核战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把信送过来,晚上一天,人类岂不毁灭了?

为什么肯尼迪不是延迟两天,延迟三天,而是仅仅延迟一天?

因为原因很简单,赫鲁晓夫知道美国人26号准备动手,还知道肯尼迪一定会为他争取时间。

而肯尼迪也知道赫鲁晓夫知道他的会议内容,这才故意延迟一天。

为什么赫鲁晓夫会知道美国的会议内容?为什么肯尼迪料定自己会被泄密?

原因很简单,冷战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渗透,美西方在情报上对苏联是单向透明的。

因为当时美西方很多高层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改造,自愿当了苏联的间谍,其中著名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剑桥五杰。

就在美国人大大松了一口气的时候,27日,赫鲁晓夫的另外一封信就送到了。

这封信的语气可就比上一封严厉多了,不仅要美国答应永远不入侵古巴,还要在国际上公开声明撤走土耳其的导弹。

如果在22日的时候,赫鲁晓夫把这封信送到肯尼迪的面前。

那么毫无疑问,美苏两国肯定要打起来的。

但是经过这几天的情绪过山车之后,美国人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就有了妥协的余地。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决定答应条件,但是不能公开,给美国留点面子,悄悄摸摸的撤走导弹。

小人物,大历史

既然双方达成了协议,那么危机该结束了吧?

并没有。古巴导弹危机,真正的惊险时刻才刚刚开始。

上层的肉食者往往会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毛病,觉得他们高高在上能够掌控一切。

但是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偶然因素,是他们所无法掌控的。

而这些偶然因素,在有些时候是可以改变历史的。

我们前面用大量的篇幅说了大人物之间的博弈,接下来就说一下小人物的力量。

在上层这些大人物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在10月27日星期六这天,几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曾有三次机会差点改变了历史。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10月27日早上,一架美国侦察机飞抵古巴上空侦察导弹阵地。

恰巧这个时候,负责看守导弹阵地的苏联军官有事不在,由他的副手接任。

这个副手明显历练不足,看到美机就急吼吼下令导弹击落。

消息传回美国之后,军方再次炸锅。此时美方已经同意了赫鲁晓夫的条件,并且把信息传给了克里姆林宫,正在等待赫鲁晓夫的回复。

突然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是赫鲁晓夫想要干仗。

于是,那些鹰派将领一劲嚷着要和苏联打核战争。

这时候又是肯尼迪出来力挽狂澜,肯尼迪用他的威望强行压制军方,如果今日之内收不到赫鲁晓夫的答复,再打不迟。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时候有一架在北极地区执行侦察任务的美国飞机,由于受到极光的影响,导航系统出现问题,误导误撞飞入了苏联领空。

苏联方面看到美国飞机入境,赶紧出动战斗机拦截。

美国军方发现自己的战机被苏联欺负之后,赶紧派了两架轰炸机过去救场。

问题坏就坏在这两架轰炸机上面,轰炸机与战斗机不一样,战斗机负责的是空军之间的常规战斗。

而轰炸机的作用,是投放重磅炸弹或者是核武器的,空中战斗能力与战斗机相比相差甚远。

当时,这两架轰炸机中载着两颗战术核导弹。根据美国军方条例规定,飞行员不需要接受任何命令,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投下这两个核武器。

也就是说,这两个飞行员不需要经过肯尼迪核按钮的认同,只要他们认为需要投,那就可以投。

美国军方这个举动,明显就是居心不良。

因为如果是正常的空中对峙,绝不应该派轰炸机去,而是应该派战斗机去。

苏联方面看了会怎么想?在这敏感时刻,美国轰炸机、越境、核武器,这些词太能让人联想到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万幸的是,这个时候,上天又一次保佑了人类。

那架美军侦察机恰好在这个时候,找到了正确的航道,飞走了。

随着侦察机飞走,那空中对峙自然就没有继续下去的理由。

然而,空中对峙事件刚刚结束没多久,又出事了。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美军派了三个航母编队到加勒比海严阵以待。

苏联方面也派了一艘核潜艇,到加勒比海应对不测。

结果双方迎头碰上,苏联的潜艇被美国的反潜侦察机发现,美军投下深水炸弹警告苏联潜艇。

而苏军潜艇上的士兵听到深水炸弹的声音,还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准备朝美国发射潜艇上的核武器。

按照当时的规定,潜艇上的核武器发射,不需要上头的指令,只要政委跟舰长同意就可以发射。

在士兵的鼓动下,当时的舰长跟政委都已经下定决心,准备下达发射的命令。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小人物出来,改变了历史。

一个叫做瓦西里的潜艇编队参谋长,恰好这个时候就在这条潜艇上。

他坚决不同意这么轻率发射导弹,在他的再三说服下,政委和舰长接受他的意见,把潜艇上浮。

美军见他们的核潜艇上浮,也放下了敌意,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古巴导弹危机最危险的阶段,到此宣告结束。

回顾这次危机,真是精彩纷呈,险象迭生,同时也留给了人类无尽的反思。

很多人认为这次危机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事后美苏两国建立了红色专线。

如果只看到这一层,就真的辜负了先辈们的提心吊胆了。

笔者认为这次危机最值得人类警醒的,不是事后的补救措施,而是那些大人物。

你们不要以为自己真的掌控了一切,对这个世界多存点敬畏之心吧。

参考资料来源:

《十三天: 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罗伯特 ·肯尼迪,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