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4年,吴桂贤作为纺织工人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并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此时的她还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后,1974年8月18日,吴桂贤进京开会,会议结束时,毛主席下达批示:“陈永贵、吴桂贤两位同志留下参与政治局工作”。1975年,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召开,吴桂贤当选国务院副总理,她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女副总理。

不过,处于权力漩涡中,吴桂贤难以适应。尤其在国内政坛风云变化莫测的七十年代,各种政治力量不断洗牌,吴桂贤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她的副总理任期到1977年9月随之结束。有人曾评价吴桂贤的副总理基本只有象征意义,对政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相比于吴桂贤,中国第二任女副总理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她的影响力涉及外交、金融领域、公益事业等,她就是陈慕华同志。

父亲是国军将领,陈慕华却奔赴延安

1921年6月21日,陈慕华出生于浙江青田县油竹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父亲是国军高级将领,叔叔陈栖霞更是名声显赫,曾担任国军空军第三路司令,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1922年11月,陈栖霞考入云南航空学校第一期飞行科。此后,陈栖霞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飞行生涯。

1929年,云南航空公司向美国订购了两架飞机作为航行滇粤间所用,陈栖霞等人奉命抵达香港九龙机场接收试飞。中旬,陈栖霞等人驾驶飞机飞往昆明,在没有地面导航、设备落后的情况下,飞行员完全依靠肉眼判断地形、风速和方向,还在滇桂间这条当时国内最长、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航线上航行,并顺利降落,这引起了全国航空界的高度关注。

1932年,陈栖霞远赴法国巴黎航空学校深造,回国后,他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空军上尉军衔。淞沪会战期间,陈栖霞率领战机连续执行夜袭任务,严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8年初,空军移驻西安,同年3月,陈栖霞担任第三路空军司令官。驻军西安期间,陈栖霞与八路军驻陕西办事处的林伯渠、宣侠父等有深厚的交往。正是在此期间,陈栖霞的侄女陈慕华搭上了去往延安的运粮车,赶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

当时,八路军驻陕西办事处接待她的王部屏同志经过多次联系,与陈慕华确定了日期。临行前,林伯渠同志还亲自接见了她,并与她亲切交谈。

陈慕华在后来回忆起自己当年去往延安的经历时,曾说:“在等待搭乘去延安的顺路车期间,我多次去八路军办事处打听出发的消息,有时搭叔父的汽车去。但由于办事处周围有国民党特务的监视,结果把我叔父暴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陈栖霞因送侄女陈慕华去延安参加革命受到审查,不过,因其立有特殊功绩,加之同乡陈诚将军出面,才没有性命之忧。

陈慕华为何没有选择追随父辈,加入国民党呢?这跟她从小的经历和接触到的教育有关。由于父亲远离家乡参军,陈慕华从小便与外婆相依为命,为了上学读书,她每天都要步行好几个小时去县城。

后来,随着父辈有所成就,家中条件也变得宽裕起来。为了让陈慕华获得更好的教育,她被安排进了杭州的惠兴女子中学读书。少年时期的陈慕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触到了许多先进思想,开始追求革命真理,她的意识也渐渐觉醒。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形势逐渐形成,这一形势也激发了她抗日救国的爱国热忱,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民抗日”口号也深得民心,她大为支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惠兴中学停课,陈慕华也被迫终止学业。刚得知消息时,陈慕华心情十分郁闷,她曾向父亲抱怨:“我想继续上学,但是日军打过来了。”

父亲安慰她说:“只有积极抗日,打跑外来侵略者,我们的生活才能继续。”

然而,国民党消极抗日、内部军阀林立、贪污腐败的病根令陈慕华深恶痛绝。于是,小小年纪的她,并没有追随父辈的脚步,相反,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延安。

陈栖霞听说后,不仅没有反对她,反而十分支持她的决定,并将她带到了西安。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林伯渠和宣侠父跟陈栖霞交往甚密,当他们听说陈栖霞的侄女有意去延安时,当即提出希望能够与这位小同志进行深入交流。

通过交流,林伯渠对陈栖霞十分认可,她不仅对革命抱有热忱,还在党的口号、思想、理论方针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她还能吃苦。

就这样,尽管陈栖霞的身份特殊,但在林伯渠和宣侠父的担保下,她顺利来到了延安,并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来到延安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陈慕华真正认识到了什么叫做“艰苦”,但她也真正意识到了革命的真谛,深刻体会到了党为群众为先的革命使命和团结一心的革命热情。因此,在陈慕华心中,艰苦的条件根本不值一提。

1938年6月,陈慕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她正式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

在任何时代都显得耀眼夺目的陈慕华

毛主席曾泼墨挥毫,写下“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壮丽诗句,这句话用在陈慕华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她都显得耀眼夺目。

1938年冬天的一天,党组织从抗大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学员,组成了参谋训练队,表现出色的陈慕华却不在其中。她得知后向上级询问原因,上级领导告诉她说:“参谋训练队不久后是要上战场的,只招男学员,女学员主要负责后勤、医护、通讯等工作。”

这个原因并不能说服陈慕华,于是,她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希望能够参加参谋训练队,学习军事和作战的愿望。

不过,当时正忙于军事指挥作战的毛主席并没有及时看到这封信,过了几天,陈慕华始终没有收到回音。于是,年仅17岁的陈慕华直接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直接对他说道:“主席,男人干的事,女人也能干,参谋训练队不招女学员是不对的。”

毛主席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同志,听到她的诉求后,十分重视,并同意了她的建议。最后,陈慕华等11名女学员,经过重重考核,顺利进入了参谋训练队。

如愿进入训练队的陈慕华学习更加刻苦,她的成绩和表现跟男学员相比也丝毫不逊色。在训练班期间,陈慕华也结识了自己的丈夫钟毅。

钟毅也是训练队的一名学员,在长期相处中,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志气相投,不久便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对革命伉俪。

1943年,在抗日战争即将迎来胜利之际,蒋介石利用舆论大肆攻击我党。对此,我党迅速展开反击,占领了舆论高地。

不过,陈慕华的特殊身份还是让她受到了影响,她需要接受审查。期间,怀孕的她静静等待着审查结果,而丈夫钟毅则带着大女儿在延河对岸。1943年11月,陈慕华的二女儿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种种原因,陈慕华选择将刚刚出生的女儿送养给当地的群众——王进夫妇,为了孩子能够健康长大,王进为她取了个小名,名叫“小苹果”,希望她能够平安健康长大。

解放战争爆发后,王进夫妇打算带着孩子离开延安。临行前,他们特意来向陈慕华告别。新中国成立后,陈慕华想找“小苹果”,但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1975年的一天,陈慕华收到了下属递来的一份名单:“陈副部长,你托我打听的事情,终于有眉目了,王进一家的踪迹有着落了。”

陈慕华立马打开名单仔细看了起来,下属见状,也小心翼翼地说道:“就是不确定这个王进是不是当初延安的那个人?”

随着陈慕华的目光看到最后,她更加确定这个王进就是当初在延安的那个王进。不久,陈慕华给王进夫妇寄去了一封信,王进看后,当即明白:女儿的亲生父母找来了。

尽管不舍,但王进还是带着小苹果来见陈慕华,此时的小苹果已经32岁了。王进见到陈慕华后,紧紧拉着她的手,流着泪说道:“我们已经养了她32年了啊。”

陈慕华明白王进的感受,她也说道:“能看到她我已经没有遗憾了。小苹果还是留在你们身边,以后我们就是亲戚了。”

虽然陈慕华说自己的遗憾已经了却了,但实际上,没能陪伴小苹果成长是她终生的遗憾,这是谁也无法弥补的。

抗日战争期间,陈慕华曾先后参加大生产运动、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五团教育参谋等职,解放战争期间,她又奉命赶赴东北,担任起了热河军区司令部一科参谋,此后,又在东北铁路总局、煤矿工会、保育院、医院等地参加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陈慕华负责起了宣传工作,期间,她先后参加了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和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工作,表现出色并多次受到表彰。

上世纪60年代,陈慕华担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三局副局长,此后,她多次出国参加了经济援助工作,为中国的援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十年特殊时期,陈慕华也受到了不小冲击。但在此期间,她依然坚持工作,努力执行援外方针和政策,在维护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做了大量工作,并为中国解除帝国主义的经济、外交封锁作出重要贡献。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陈慕华始终坚持党的原则,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她不顾外界重重施压,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仅从这一点上看,她便值得我们学习。

出任妇联主席,全身心投身公益事业

1980年9月,陈慕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并身兼数职,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从爱国卫生、中国医疗事业发展,到新时期外交工作方针、旅游发展事业,再到计划生育等领域,都留下了陈慕华奔波的身影。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日益发展的经济状况对金融业的管理和协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1985年3月,陈慕华正式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此后,她致力于银行体制改革,为促进中国金融市场蓬勃、有序发展做了大量工作。随着邓小平“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这一要求的提出,陈慕华表示要管好用活外汇,并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的具体措施。在她的努力下,中国经济稳步开放,并充满活力。而中央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988年4月,已经在国务院任职两届的陈慕华退休,但退休后的陈慕华似乎更忙了。这一年,陈慕华担任全国妇联主席、党组书记,此后,她的生活跟公益事业变得更加紧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普通孩子上学的机会很少,在更加贫困的地区,能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则更是屈指可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陈慕华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都捐助出去,帮助了一百多位贫困的孩子上学。

1989年,在陈慕华的提议和全国妇联的领导下,“女童升学助学金”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专项基金。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纷纷捐款捐物。

1992年,这一公益项目正式更名为“春蕾计划”,陈慕华既是这一计划的发起者,更是捐助者。她曾给家人和亲友立下一个规矩:“凡是有工作的人,都要资助一个‘春蕾计划’的贫困孩子。”据统计,陈慕华一家每年至少要资助13名延安女童,“春蕾计划”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为了募集资金,陈慕华曾说过广为人知的两句话:

“搞募捐是为了妇女儿童,不是为我自己。”
“要有爱心,脸皮要厚。”

2000年,为紧密配合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陈慕华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后,又积极推动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的成立,这一项目也成为了造福西部贫困干旱地区群众的惠民工程。

2002年,中国儿基金推出“中国儿童慈善日活动”,此后,陈慕华高度关注着这一活动的发展,她更是多次参加这一慈善活动,参与募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5月12日12时25分,陈慕华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她的一生既充满波折,又灿烂耀眼。尽管她曾官至国务院副总理,但一生节俭低调。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书中,也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